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需要提供更多精通英语的旅游业人才来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这是高职院校旅游英语教育当前最为急迫的任务。本文对情景教学在高职旅游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将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起来,需要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引入情景教学,要认真的选择教材主题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对多种角色进行扮演,对现代化声,像,网络科技进行引入,调动学习者的听觉,视觉、立体感觉等情景教学法。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业快速发展起来,旅游业也越来越热门,这既推动着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发展,又对其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旅游业的繁荣既给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又增添了许多挑战。为了满足旅游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各高职院校也在积极地探索如何高效地开展旅游专业教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在旅游专业教学过程中过度重视理论教学,严重忽视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等,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着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高效开展,日益成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基于此,本文从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特点、当前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高效开展旅游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具体措施入手,简要分析高职旅游专业的实践性教学。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存在很多现实性问题,与新时期社会发展及时代进步的人才需求不相适应,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全面构建出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模式,推进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的优化与改革。本文主要围绕着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实际性问题、改革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教学的有效措施两个方面展开了论述与分析,旨在提升整个高职院校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及专业技能知识,为社会发展提供训练有素的英语人才。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业发展势头正猛,促使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对口岗位逐渐增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质量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关键点。高职教育的现实情况证实,校企合作变为了高职院校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理想途径。现如今高职院校开始探究出"订单式"人才培养、顶岗实习模式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获得一定的成绩,同时还产生了一些问题。因此,文中将通过介绍校企合作的方式,分析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究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建立长效机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最新要求。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视角下,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积极推进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课程考核等诸多方面探索改革的路径。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实践课程考核的改革为主要内容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英语一直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但就目前的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这一板块来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与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相背离,传统的英语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职业人才的要求,因此对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的改革已成为了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问题,做了如下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对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向行业英语教学的转变起到帮助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及智能手机的普及,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已成为当今高职英语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传统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着手,分析了智能手机辅助英语教学的必要性,探索了智能手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以期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移动辅助教学实践作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行业面临着转型与革新,因此重视专业技术性人才的培养战略完成,对实现国家高职教育课程标准要求有着积极的作用。从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来看,为了给高职院校学生提供更为有利的教学条件,继而实现对旅游专业的空间拓展,在新时代的背景条件之下,已经成为相关高职院校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旅游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市场和企业对于旅游方面的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高职教育作为我国人才输出的主要阵地,这不仅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高职院校要加强对于国际化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从而能够有效推进旅游全球化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全球视野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一直是国家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是每一个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工作目标,文中分析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详细阐述了建立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汪传才 《旅游学刊》2011,26(4):48-55
谁是旅游合同的当事人?这是摆在法院面前的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文章从旅游合同纠纷的实际案例出发,试图解决作为复杂问题的旅游合同一方当事人的认定难题。尽管赞同法院裁决时否定单位的旅游合同当事人资格的做法,但不接受其裁决理由,并提出了两种诠释路径:一种是基于现行法制,否定单位具有旅游合同当事人资格的正当性;另一种是面向未来,通过完善立法,承认单位是旅游合同当事人,但赋予作为受益人的旅游者直接请求权。前者适用我国《合同法》有关间接代理的条款,认定单位不是当事人,只是旅游者的代理人;后者建议完善《合同法》有关利他合同的规定,立法确认旅游者作为受益人得就其损害向旅行社提出违约赔偿。  相似文献   

12.
浅谈风景名胜区内旅游索道存在的合理性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蒋宁 《旅游学刊》2000,15(6):61-63
自1979年以来,我国旅游客运索道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至目前的近300条,全国绝大多数风景名胜区都建有或正在修建索道,为促进景区交通运输现代化和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并非各方面人士都认同旅游索道这一新生事物。针对不断传出的反对者的批驳声,本人谨以山东泰山旅游索道股份有限公司的自身实践对反对意见中的几点误区加以分析,以阐述旅游客运索道在风景名胜区内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社会学框架下的旅游学学科属性定位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陈才 《旅游学刊》2004,19(6):15-19
本文在假设旅游学是一门独立学科这一前提下,借用社会学关于学科属性定位的分析框架,对旅游学的学科属性进行定位分析。从学科的认知维度来看,旅游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软”学科;从学科的组织维度来看,旅游学是一门“分野度”较高而“城市化度”较低的学科。旅游学学科的这些属性的确定。为我们解释旅游学发展现状提供了基本依据。能够使我们明确旅游学的发展阶段、发展方向以及应注意的问题,这对于旅游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武汉市居民休闲方式选择倾向及特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金倩  楼嘉军 《旅游学刊》2006,21(1):40-43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家庭收入的不断递增,休闲已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在对市场调查数据进行翔实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市民在休闲方式选择中体现出来的各种偏好进行了分析,并对由此形成的市民休闲方式特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试论产业发展进程中的旅游区(点)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张辉  厉新建  秦宇 《旅游学刊》2001,16(6):34-39
在简要回顾中国旅游产业发展进程的基础上,本文对旅游业发展态势与旅游区(点)建设、经营和管理之间的互动关系做了重点分析,指出了在产业发展进程中旅游区(点)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餐饮企业菜肴质量管理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菜肴的质量控制流程的各个环节,即采购→验收→入库→领用→加工→烹调→装盘→上桌来探讨如何管理好企业的菜肴质量。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信息时代 ,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当务之急。笔者在选择适合旅游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改革考试方式几方面做了一些改革探索 ,力争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19.
生态旅游与"三农"利益保障机制探讨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梁明珠 《旅游学刊》2004,19(6):69-72
生态旅游是21世纪的一种旅游时尚,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旅游开发新趋势。在我国,生态旅游开发方兴未艾。一方面.旅游的扶贫效应日益显现;另一方面,在一些地方也出现农民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由此造成了生态旅游发展与“三农”利益的不协调。本文依据“实现主体利益持续互动均衡”的原则.就关乎生态旅游成败和农民生计的土地补偿、利益分配、培训与就业、社区参与等问题,提出了建立“三农”利益保障机制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The development of affinities between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people and place is crucial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We trouble front and backstage distinctions to examine how destinations are framed and critically explore the power of the imaginary in shaping how individuals apprehend and in turn create social worlds. Combining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with stakeholder interviews, we scrutinise an influential television travel documentary as an instrument of cultural pedagogy, which recycles, recreates and re-enacts the tourism imaginary. The paper's distinctive contribution is to show the multiple means through which travel journalism enrols tourists through imagined portrayals of people and place within globalised cultural texts by highlighting the multi-dimensional workings of power in and through a framing of Northern Norw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