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项大鹏 《新远见》2011,(10):81-83
2011年的7月,传媒大亨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旗下的《世界新闻报》由于曝出非法截取、窃听私人电话信息的丑闻而被迫关停.由此使默多克集团陷入窃听风暴。事件已经过去几个月.但是“窃听门”丑闻引发的全球范围内对媒体新闻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讨论却没有停止。  相似文献   

2.
静水流深     
《中外企业文化》2011,(8):11-11
七月流火,暑气盛行,着然是个燥热的时段。 默多克的“窃听”丑闻还在风口浪尖上徘徊,听证会上突然爆发的“遇袭”事件,又给这个本就燥乱的事儿,添加了几分“动感”。西边儿在上演着“闹剧”,东边儿似乎也无法消停。我国的新疆再次发生了暴动,和田袭警案让14名暴徒的生命,画上了句号。  相似文献   

3.
《长三角》2012,(6)
日前,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因默多克新闻集团的“窃听丑闻”接受传讯,他被质疑在任期内曾与默多克集团存在“亲密关系”,并通过“取悦”默多克获得有利舆论。此外,现任首相卡梅伦近日也被曝向默多克副手发送暖昧短信。  相似文献   

4.
郭丹 《活力》2012,(19):115-115
传媒大亨默多克的新闻集团由于曝出非法截取、窃听私人电话信息的丑闻而陷入窃听风暴,因而作为"风暴眼"的《世界新闻报》——一张有着168年悠久历史的世界级"小报",于2011年7月10日,永远退出了市场.作为默多克旗下一家屡有独家猛料的报纸,它在10日的最终版头版上用大字写下"谢谢大家,再见".报业百年老店一朝轰然倒下,留给世界是唏嘘,是思考.然而,对于同为新闻从业者的我们来说,如何自处,如何选择,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  相似文献   

5.
不好也不坏     
看起来,南欧人民还没有摆脱水深火热,国家都要破产;美国也要被举国债务搞得不舒服了;默多克还会在窃听丑闻里熬上一阵子。看起来中国人是最舒服的,不想让市民受伤害,于是的士起步价涨了;天公作美,满足了多个内地城市市民看海的愿望;“快乐女生”节目让不少人在周末有点事情可做。  相似文献   

6.
媒辩     
《中国企业家》2011,(15):28-29
窃听丑闻越滚越大,“工业规模”的1.28万人被窃听。波及英国警界政界,甚至现任的工党政府。7月11日新闻集团旗下有168年历史的《世界新闻报》停刊。  相似文献   

7.
看不到尽头     
《长三角》2011,(8)
这看起来可不妙 一个怨恨权贵和鲁伯特·默多克的人可能会在吞没默多克媒体帝国的丑闻中寻求到舒心的讽刺:该丑闻毁掉了又一帮英国精英。金融危机已让银行家黯然失色;挪用政府开支的丑闻曾让国会议员染上污点;而现在,周日小报《世界新闻报》的电话窃听丑闻以及其他不当行径,让牵连此案的新闻业界和警方人员声名狼藉,该报纸的股东——新闻国际(News Inter-nalional,NI)也在耻辱中停业了。丑闻同样也波及到英国首相大卫·卡梅伦(照片中与NT的总裁利百加·布鲁克斯合影)。  相似文献   

8.
浮生若梦     
《厂长经理之友》2011,(9):152-153
2011年,默多克80岁。身价高达100亿美元、被历任英国首相奉为座上宾的他怎么也想不到.在这一年的7月19日,他会经历生命中“最卑微的一天”。通过听证会的直播,全世界的观众看见了一个真实的默多克:满脸皱纹,眉头紧锁,身着普通西服,衬衫里穿着一件吸汗的背心。  相似文献   

9.
2月底,传媒业大亨鲁珀特默多克之子詹姆斯·默多克辞去新闻集团旗下英国新闻国际公司执行主席职务,此前詹姆斯·默多克一直被认为是鲁珀特·默多克的最佳接班人选,而辞职的导火索就是新闻国际公司的窃听事件,及近日曝光的涉嫌向公共机构官员"买新闻"的丑闻。  相似文献   

10.
随着雷曼“回购门”、高盛“欺诈门”等一系列金融丑闻和舞弊案件的披露.美国政府终于铁下心来出台了新版的《金融改革法案》。以堵住漏洞、完善监管。  相似文献   

11.
《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一经报出便引起强烈反响,社会各界关于新闻自由问题也展开了广泛的探讨。新闻自由赋予了西方媒体更多的"权力",但面临报业激烈的竞争,新闻自由在实现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背离新闻专业主义,责任感缺失,新闻价值观扭曲等问题。本文将着力对西方新闻自由在现实中的困境进行探讨,并结合我国新闻界的具体情况提出窃听丑闻带给中国新闻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自从尼克松在“水门事件”一跤摔掉了总统帽子后,以后世界上众多涉嫌危机或丑闻的事件,都被舆论界笼统称之为“门”。依此惯例,什么“伊朗门”、“食品安全门”、“洋品牌门”,直至前段时期针对中国制造业的一场无稽风波,无不围绕在这座“门”前。无论取得经验还是留下教训,人们在瞻仰“质量门”的同时,也在一遍遍地领教着它的厉害。  相似文献   

13.
测评学术     
斯文浸水了! 听得见学界内外一声叹息复叹息。学术是一位母亲,她生的孩子大都取名叫学者。母亲教孩子用文明洗手,攀援科学的高尚。可同样在母亲尊严的巨大背影下.孩子们则显现出龙、虎、狗之别。您瞧,这位专家正严肃成一张扑克面孔,去参加“核酸营养”的听证会,助阵商业骗局;那位研究员正在劳工弟子的伺候下,炮制“砖著”、加工学术“泡沫”;教授为选上院士花钱做广  相似文献   

14.
声音     
有泡沫怎么了?我们喜欢泡沫.泡沫是好的.啤酒如果没有泡沫就称不上好啤酒.一个没有泡沫的市场是“死”的市场。一浯空网络首席执行官扬宁目前在新加坡举行的“慧眼中国环球论坛”上,做中国互联网商机主题讨论时,以“啤酒泡沫”巧妙回应中国电子商务是否存在泡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声音     
《中国新时代》2011,(9):10-10
有泡沫怎么了?我们喜欢泡沫.泡沫是好的.啤酒如果没有泡沫就称不上好啤酒.一个没有泡沫的市场是“死”的市场。一浯空网络首席执行官扬宁目前在新加坡举行的“慧眼中国环球论坛”上,做中国互联网商机主题讨论时,以“啤酒泡沫”巧妙回应中国电子商务是否存在泡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默多克提示:内容为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管是默多克收购道琼斯,还是汤姆森并购路透,都是对传统媒体“内容为王”的重新审视5月初,默多克的新闻集团(News Corp.)出价50亿美元(每股60美元的现金,或现金加股票)购买《华尔街日报》及  相似文献   

17.
维权之痛     
十余人半夜围堵,凌晨踹门砸车,武警紧急解围……遭遇这场“半夜惊魂”的,是备受关注的“河北大学车祸案”受害者家属的代理律师张凯。身为法律的代言人,却遭到“不明真相”的人的非法袭击.这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打假斗士”方舟子前不久遭受的“铁锤袭击”。诸如此类的丑闻发生在一个法治社会,深深刺痛着公众的内心.这既是公民的不幸,更是社会与法律的不幸。  相似文献   

18.
<正> 听证会 乔占祥,河北一名普通律师,状告铁道部春运提价让“听证会”这个词在中国风靡。但让他备感郁闷的是,听证会因他而起,最后却没他的份儿。 那次听证会的结论是:“原则同意调价方案”。 但不管怎样,春运听证让很多人兴奋,因为“程序的公正是公正的前提”。可是,“程序”已过去,快感已消  相似文献   

19.
尚希 《经营者》2008,(19):32-33
她在20岁的时候就独自一人远渡重洋,踏上了实现自己“美国梦”的征程。14年之后,她的名字后面冠上了夫姓——默多克。没错,就是那位77岁的世界传媒大亨默多克。而她,也将这一“梦”变成了现实。  相似文献   

20.
默多克的这场新战役,如果仍以失败告终,他还会挟着什么样的“武器”卷土重来呢?默多克终于决定为自己找来一个中国通——专业软件制造商AutoDesk的中国功臣高群耀,以实现其在中国市场的“咸鱼翻身”。高将于11月加盟星空传媒,担任首席执行官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