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玉环 《商业时代》2012,(26):112-113
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对于实现其民族认同和公民身份、国家认同的统一,增强其主人翁意识、树立民主和法治观念,促进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认同危机已经成为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政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全社会公民认同的教育、实现公民认同的重构变得尤为重要,这是国家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降.而公民认同的认识和重构,需要建立在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政治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3.
陈礼松 《致富时代》2015,(3):159-160
少数民族政治认同问题一直是备受学术界关注的问题。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里,探讨和研究少数民族的政治认同,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扩大政治参与、保障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促进民族政治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界定了少数民族政治认同的科学内涵,阐述了我国少数民族政治认同的现状及特点,在此基础上,从国家、民族、村社等层面提出了增强少数民族政治认同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直以来,文化认同是贯穿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础,同时也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稳定的基石。但是,随着近年来全球化的到来,"三股势力"衍生出新的力量,逐渐蔓延到我国,少数民族成为了国内外分裂分子对我国进行民族分裂的最有价值的工具。因此,把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有机的统一起来,成为当前我国实现稳定和谐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5.
张雪  陈盟霞 《商》2015,(2):83
公民身份不应仅仅是形式上的法律条文的表述,更应该是公民对其公民身份的强烈归属感,这就是公民身份的认同。作为改革开放的特殊产物的农民工群体,其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也不应仅仅停留在农民或是工人,而应加强其对自身公民身份的认同。本文在阐述了公民身份与认同的结合后,透析目前农民工群体公民身份认同度低的原因,进而提出合理化建议,旨在增强农民工群体的公民身份认同,运用公民身份保障合法权利,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国家的基本信念和情感态度,涵盖该国公民对国家制度、领土、身份等的基本认同。边疆民族地区因特殊的地理特征、文化历史和人文特性,国家认同面临经济发展落后、教育质量水平较低、资源均等化程度、利益表达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阻滞因素制约,少数民族国家认同问题日益凸显。现代国家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强大,离不开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的建构,需要系统化、整体化地探索对策。  相似文献   

7.
王璐  虞蓉 《现代商贸工业》2014,(20):167-168
针对非民族高校中的少数民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初步讨论了文化认同的教育手段和方式。结合文化适应理论,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认同的概念和发展状况,结合非民族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探讨非民族高校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教育时相应的实践手段,从而有针对性从人文关怀、历史教育和引导文化选择三个方面探讨了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文化认同教育,对相关高校具有一定的借签意义。  相似文献   

8.
《商》2015,(51)
民族认同对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发展、民族融合有着重要的作用。湖南维吾尔族自630多年前迁至桃源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和对桃源文化的适应和融合,从绿洲耕牧型转变成集约农耕型的耕种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少数民族聚居群体。他们的生活方式、民族文化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因此与新疆维吾尔族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差别,并对本民族身份的构建,及对当地文化的认同和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商》2015,(15):87-88
云南跨境民族地区在边疆治理体系中居于特殊而重要的地位,由于该地区的民族认同与国际关系相交织、国家认同面临种种挑战,认同整合任重而道远,需要从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跨境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差异、强化区域主义的治理方式四个方面入手进行云南跨境民族地区的认同整合路径建构。  相似文献   

10.
郭云  吴静 《商》2013,(17):410-410
民族地区由于自身经济、文化发展的局限性,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增强民族地区公民的公民意识,提高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民族地区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教育,要针对教育宣传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情况解决。以探索民族地区民族观教育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1.
《商》2015,(41)
通过对123名2015年新员工方便抽样的有效分析,发现H公司2015年新员工同事关系认同和外部显著性认同是影响其公民行为的重要因素。同事关系认同和外部显著性认同正向影响利他认同,同事关系认同正向影响敬业行为,外部显著性认同反向影响生事争利行为,同事关系认同反向影响角色外行为。  相似文献   

12.
论公民教育     
通过分析公民与公民资格内涵,引出公民教育。21世纪,无论从国家角度还是国际层面,人们均开始对公民教育产生兴趣,其意义深远。当然在人们重视公民教育同时,其问题也在不断暴露出来。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大变革期,面对全球化趋势,寻找民族认同感,进行公民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余志俊 《现代商业》2013,(32):90-92
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能够提高组织有效性的员工行为,文章通过对506名企业员工的问卷调查,实证研究企业伦理行为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机制,以及不同道德认同水平的员工的表现差异,并从心理认知视角探讨了心理所有权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员工导向的企业伦理行为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道德认同调节了这种正向作用,并且心理所有权完全中介这种正向的交互作用。文章最后总结了研究结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论公民教育     
通过分析公民与公民资格内涵,引出公民教育。21世纪,无论从国家角度还是国际层面,人们均开始对公民教育产生兴趣,其意义深远。当然在人们重视公民教育同时,其问题也在不断暴露出来。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大变革期,面对全球化趋势,寻找民族认同感,进行公民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认同问题成为政治学问题以后,备受学界关注。民族学界和政治学界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问题,很多学者认为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不可能同时和平共处:有了族群认同就没有国家认同,有了国家认同就没有族群认同,二者被割裂开来看待。但是族群和和国家之间的矛盾对立并不是必然的。本文从个人对的认同入手通过辨析来考察非特定国家内部两种认同的关系问题,探讨族群认同可以和国家认同和谐共存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已有文献主要集中于心理所有权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研究,而对两者间的中介变量研究很少。文章试图研究员工心理所有权对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机制,尤其是研究比较组织承诺和组织认同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通过544个有效样本,我们验证了心理所有权、组织承诺与组织认同是不同的心理构念。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显著正相关。组织承诺、组织认同是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的中介变量,其中组织承诺在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组织认同在心理所有权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公民意识与食品卫生监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在食品安全领域,公民意识影响着政府监管政策落实的成效。增强公民意识,促进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感动中国"节目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与认可,已向全国观众展示出了一系列优秀模范个人和集体,其中也不乏一些少数民族模范人物带给观众心灵震撼的榜样精神。少数民族模范人物传递出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对于弘扬时代主流价值、塑造少数民族文化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远影响。文章以"感动中国"节目中的少数民族模范人物为研究对象,评析其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旅游目的地的个体游客为研究对象,探讨当个体游客感知到穿着汉服出行游客的存在时,在这一参照群体信息性和规范性的社会影响下,出于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普通游客是否自发的产生宣传、推荐、身着汉服出游等系列游客公民行为,以此论证参照群体对游客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20.
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我国法治国家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和培养,应注重校园环境的制约及营造;利用课堂、实践活动等载体,落实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