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制度的拓扑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首先提出了制度研究的一般模式:哲理(Pn)→数理(Mn)→哲理(Pn 1)→数理(Mn 1)→…。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制度建模在整个制度研究中的关键作用。本文用栅格空间表示准商拓扑空间,在此基础上构造了制度的拓扑模型。  相似文献   

2.
1990年8月22日,世界计量经济学会第6次全球大会在西班牙著名旅游城市——巴塞罗那召开.我们国家是第一次参加世界计量经济学会的会议,我有幸同其他几位同志出席了这次大会.头一次与世界各地的1000多位经济学家共聚一堂,探讨计量经济学的问题,聆听著名经济学家的真知卓见之余,对当代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数学与经济理论的关系产生了一点感想. 首先,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已经突破了它原有范围,其研究内容几乎囊括经济学的所有领域.狭义的计量经济学是与数理统计分析紧密相关的,在数学家看来,它只不过是数理统计学的一个分支或者是它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此处的“计量”二字是指经济中的数  相似文献   

3.
以一个经济学家的姿态,用经济学的观点分析解剖经济领域中的经济现象,用经济理性不偏离道德的轨道,为我们上了一堂堂非常有哲理的大课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大学生班级生活中的非正式组织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手段,结合个案资料,通过对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三个班级的调查。结合非正式组织的特点,借鉴系统学和经济学的研究思路,提出了大学生班级非正式组织的评价模型,并相应地给出了以权管人、以利诱人、以业聚人三个层次上的管理对策,主张应鼓励非正式组织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1、问题提出 在经济学界还没有人把博弈论的发展对经济学的发展称为革命,但客观上博弈论给经济学带来不仅仅是一个革命所能诠释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三次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与博弈论有关的研究领域(1994年的博弈论、1996和2001年的信息经济学),共有八位经济学家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是获奖人数最多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博弈论对我们经济生活的影响可见一斑,把博弈论这种科学分析事物方法引入体育经济领域,必将有助于体育经济学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反恐怖战争不会有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茅老大课】以一个经济学家的姿态,用经济学的观点分析解剖经济领域中的经济现象,用经济理性不偏离道德的轨道,为我们上了一堂堂非常有哲理的大课。  相似文献   

7.
生活·书讯     
蔚泓 《英才》2004,(5):118-118
许多经济学家把经济学标榜成“显学”,但经济学的作用一直让人怀疑。某些经济学家搞的那些不着边际的宏观预测更是加深了人们的疑虑。英国首相丘吉尔说:“如果把两位经济学家关在一间屋子里.那么你将得到两种观点.除非其中一人是梅纳德&;#183;凯恩斯爵士。在后一种情况下.你将得到三个观点”。大名鼎鼎的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则说:“我学习经济学是为了不受经济学家们的骗。”  相似文献   

8.
把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化”——供应链管理的历史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俊发 《上海物流》2007,(4):17-17,16
把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化并不是我的命题,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观点,我认为,在中国提出这一命题正当其时。 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富克斯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说“我们现在正处于‘服务经济’之中,即在世界历史上,我们第一次成为这样的国家,在其中一半以上的就业人口,不再从事食品、服装、住房、汽车和其它有形产品的生产。”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大学里,本科生学习微观、宏观经济学时,其教科书中数学推演,基本上是告诉学生结论。到了硕士阶段,同样学习微观、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数学推演开始增加。到了博士阶段,经济学教科书中强调怎样得到结论,充满了模型和数学推演,另外其教科书中经济问题与数学方法混在一起,是一门较难学的课程。所以,美国人培养经济学博士是要求有深厚的数学功底的。他们想把经济学变成一门自然科学。 人们知道数理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已发展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诺贝尔经济学奖大部分授予一些数理经济学家和计量经济学家,加之国内数量经济学…  相似文献   

10.
从经济学的角度思考会计问题,应当把经济学与会计学的关系作为逻辑起点经济学与会计学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会计学,西方经济学与西方会计学,西方经济学与中国会计学三个角度论述了经济学在会计理论发展道路上扮演的重要角色,指出在运用经济学理论研究会计问题时.应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借鉴、吸收西方经济学的合理内容,更多地研究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的会计问题,以繁荣中国的会计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