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为和海尔.可以视为中国企业的两大”样本”。 说它们是“样本”.一则这两个企业或低调或高调.企业文化迥然不同;二则这两个企业走出了两条国际化路径:华为的“技术道路”与海尔的“品牌道路”.  相似文献   

2.
近来.企业文化这个词不怎么频繁露面了,这也许是件好事。毕竟企业文化不是“话”.说说就行了。不过,当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所创造的文化的竞争。2000年6月、21世纪中国企业文化论坛在广州举行。会上、专家、学者及企业结合理论与实践探讨了中国企业文化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深深浅浅话海尔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海尔是海”,海是无限的。海尔拥有职工1 8000余人、产品从白色家电到黑色家电,从厨房用具到药品共26大门类、7000余个品种。在海尔每一天半.就有一个新产品问世。 海尔还是一本书。是一部创业…  相似文献   

3.
张仲文 《中外管理》2005,(11):27-27
我认为在当今国内企业中,能像海尔这样具备国际化思维意识的企业.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尤其像张瑞敏先生最近提出的“人单合一”的海尔模式,不仅思路清晰,而且完全吻合当今国际上强势品牌企业运作的潮流。  相似文献   

4.
李莉 《乡镇论坛》2014,(7):23-23
家有党员,请亮身份作表率。近日.江苏省海安高新区谭港村党总支书记张勇、大学生村官谢晓丽等,来到10组党员曹为军家.把一张“共产党员户”标牌贴到大门门柱上。像曹为军一样.谭港村115名党员都将在家门口挂牌亮身份。  相似文献   

5.
走进商场,家电产品琳琅满目,海尔冰箱、冰柜、空调、彩电、洗衣机等尤为抢眼。这不仅在于活泼可爱的海尔兄弟让人感到亲近,还在于其“帅王子、小王子、小超人、小状元、小小神童”等昵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海尔这种用一个成功品牌作为主品牌,来涵盖企业所生产制造的系列产品,同时又给不同产品起一个生动活泼、富有魅力的名字作为副口牌,以主品牌展示系列产品社会影响力,而以副品牌凸现各个产品不同个性形象的营销策略,就是被越来越我的国际名企业视为现代经营妙招的副品牌战略。海尔是1984年在引进德国利波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生产冰开始的,到2000年海尔产品已包括冰箱、冰柜、空调、洗衣机、彩电、电脑和手机等58个大门类9200多个品种,成为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和米色家电的中国家电第一品牌。在冰箱上,海尔相继推出了“海尔--小王子”、“海尔--双海子”、“海尔--大王子”、“海尔--帅王子”、“海尔--多王子等”;在空调上,海尔先后推出了“海尔--小超人”变频空调、“海尔--小状元”健康空调、“海尔--小英才”窗机等;洗衣机上,海尔推出了“海尔--眼童”、“海尔--小神童”、“海尔--即时洗”等。海尔还推出了“海尔--探路”彩电、“海尔--小海象”热水器”、“海尔--小公主”暖风机、“海尔--探路”暖被机、“海尔--水晶公主”空气清新机、“海尔--小梦露”美容加湿器等。16年来,海尔的销售收入以年均82%的速度持续、稳定增长,2000年销售突破400亿元人民币,跻身家电10强。这一切的取得,与副品牌战略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6.
1、培育企业特色文化的重要意义 为什么海尔的企业文化只适用于海尔自己,而别的企业在学习“海尔”文化之后,盲目的嫁接到自己的企业,没有再产生一个克隆的“海尔”呢?其实这些企业学习的结果是企业管理者没有搞清楚:“海尔”的管理模式是建立在海尔企业文化的。  相似文献   

7.
《企业与市场》2006,(4):64-65
从一家濒临破产的小企业,成长为享誉世界的企业集团,海尔的产品行销五洲,海尔的员工来自世界各地。如今的海尔已不仅仅是“一个实力雄厚的企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更像是一本书,一部创业、改革、发展史,一部管理的百科全书,一部企业文化专著,一种精神力量和文化感召,一面代表着中国企业通过自强不息通向成功的猎猎大旗。  相似文献   

8.
海尔打造的独门兵器—“市场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10月,在世界著名学府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简称IMD) 举行的IMD全球校友管理成果研讨发布会上,来自“东方瑞士”中国青岛的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作为特邀嘉宾,以“海尔的市场链”为主题进行了演讲,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海尔建立市场链》不仅收入了该院的案例库,同时也进入了欧洲管理学院案例库。2001年4月22日,在上海会议中心举行的“面向全球化的中国企业家”大会上,海尔集团的《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被授予第七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特等奖。一时间,海尔的独门兵器─—“市场…  相似文献   

9.
随着企业管理逐渐从经验管理、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企业文化建设已成为国内企业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企业文化建设被国内企业管理者广为认同.受到的重视度和关注度越来越高.在企业管理中广泛应用.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以“海尔模式”、“宝钢模式”等为代表、具有地区特色的各种企业文化建设模式,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当前国内企业文化建设也存在一些误区,导致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多走了弯路.阻碍了企业管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沉香 《质量跟踪》2003,14(4):32-33
走进商场,家电产品琳琅满目,海尔冰箱、冰柜、空调、彩电、洗衣机等尤为抢眼。这不仅在于活泼可爱的海尔兄弟,让人感到亲近,还在于其“帅王子、小王子、小超人、小状元、小小神童”等昵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相似文献   

11.
向海尔学什么?王志清海尔,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六家企业之一,将跻身世界工业企业500强;海尔决定在南斯拉夫开工厂,意味着它在开发欧洲市场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亚洲周刊》依据企业规模、效益及增长率三项指标综合计算,评出1997年度“企业家成就奖”,海尔集...  相似文献   

12.
进入青岛海尔,无论是在车间、餐厅、工业园区。无时无处不充溢着海尔“话”。其实细究海尔的企业文化很简单,也很直白,可贵的是由海尔人对此进行了诠释并完善地形成了一个文化系统,并深入到每一位员工心中。每一位员工都清楚企业的方针、目标、作风、精神及自己在企业中的位置。海尔也为每一位员工进行了职业生涯设计,企业与员工之间是互动的,  相似文献   

13.
《中外管理》2003,(12):96-100
10年前,很多中国企业都意识到了战略的重要与差距,特别是几大国际咨询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后,“战略至上”的共识在中国企业界得到了进一步强化。髓后,很多中国企业(如:联想的“贸工技”.海尔的“先难后易”.长虹的“规模效益”等)也确实在正确的战略下取得了飞速发展。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以及《致加西亚的一封信》.《执行》等书的热销,有人开始认为企业战略正走向趋同化,企业成败的决定因素应是执行力。那么,在中国现阶段,战略与执行力,到底哪一个更重要?两者之间应是一种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上海小企业》2006,(1):5-5
在日前举办的2005中国自主创新&;#183;品牌高层论坛暨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峰会闭幕式上,青岛市被授予“中国品牌之都”称号,被授予同一称号的还有宁波。近年来,青岛市政府不断加大对名牌企业的技术改造,先后以名牌企业为龙头,通过资产划转、融合重组等多种形式,组建了海尔、海信、青啤、澳柯玛、双星等一批名牌大型企业集团。  相似文献   

15.
《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规定了网络经营企业网上亮照的义务。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网络经营企业不能正确认识亮明“身份”的积极意义,顾虑重重,甚至消极抵触,导致“不亮照、亮假照”的现象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6.
“品牌是企业进入市场的名片”。在成功的企业品牌策略中,海尔堪称佼佼者。在首届中国名牌产品评选中,共评出57个全国名牌,其中海尔集团公司囊括了电冰箱、洗衣机、家用空调器、微波炉、彩电等5种家电产品的“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是什么原因使海尔品牌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7.
信息化搭桥 海尔的行动是做信息化的企业,而不是只做企业的信息化。“企业的信息化”相当于以企业为中心满足客户的需求,而“信息化的企业”则相当于把企业放到全球用户的需求链条中去,企业只是链条中的一环,应该更快地在这个链条中运转,海尔要做的是把制造型的企业转化为服务型的企业。  相似文献   

18.
徐琼 《物流时代》2009,(5):36-39
海尔物流的变革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这一路伴随的有掌声,更有质疑。秉承着“供应链的竞争是企业竞争最终战线”的理念,海尔物流将制造业“自营物流”之路走得有声有色。面对着全球金融危机,海尔集团提出了全新的经营理念,没有“冬天”与“春天”,只有用户和市场。或许这正是海尔物流成功的真谛。  相似文献   

19.
《河北企业》2005,(10):42-42
邯矿集团公司2003年改制以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法律制度,有效地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化解经济纠纷,依法治理企业,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尤其是狠抓了案件诉讼和货款清欠工作.共挽回经济损失2720多万元。企业先后获得“河北省企业法制工作先进单位”、“河北省普法先进单位”、“邯郸市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20.
《企业管理》杂志2003年第四期发表了日本富士常叶大学中原龙辉先生《海尔怎么了——与“忠告海尔”作者商榷》的文章,就《忠告海尔》一文中的若干观点提出商榷。最近,编辑部又收到《忠告海尔》一文作者李蔚先生的反馈文章,从“顾客忠诚”、“企业多元化”及“企业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在这里,我们选择编发其中对“顾客忠诚”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