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从企业登记行为的救济谈起某公司由甲乙丙三个股东共同设立,设立之初,股东之间合作良好。经营一段时间以后,股东之间出现矛盾,甲乙两股东在丙不知情的情况下,伪造有全体股东签字的股东会决议,并据此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股东、法定代表人等事项的变更登记。由于提交的文件齐备、内容符合法律规定,而伪造签字行为未被觉察,登记机关核准了该变更登记申请。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丙发现了上述情况,于是就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登记机关作出的变更登记。对此,登记机关提出了对当事人伪造申请文件的行为不知情,不…  相似文献   

2.
公司登记机关要求自然人股东和法定代表人(以下统称“公司股东”)到现场签字,已经成为公司登记审查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存在很大争议的实践问题。一方面,公司登记机关要求公司股东到现场签字,会给公司股东带来诸多不便,股东往往不愿配合:  相似文献   

3.
公司章程作为公司内部的“宪法”,不仅是公司组织和活动的基本规则,而且是规范公司与股东之间、股东与股东之间法律关系的主要文件,同时亦是社会公众了解公司和国家监管公司的重要依据。①公司登记申请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由公司登记机关负责审查,其中包括对公司章程的审查,对此,《公司法》等法律、法规里有明确规定,但实践中有诸多不同认识。本文作些粗浅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推动公司登记审查工作。一、公司登记机关对公司章程负有法定审查职责公司章程不仅具有公司自治的典型特征,还具有国家强制性。这是因为“公司章程并非仅仅是制定者…  相似文献   

4.
申请人申请公司登记,应当如实向工商机关提交有关材料、反映真实情况。但在一些注册登记活动中,向工商机关提交的注册材料存在代替和伪造股东的签名或私刻印章的情况,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利害关系人的权益。因此,客观分析公司登记材料中签字或印章虚假(以下简称虚假签章)问题,准确把握处理原则,对防范公司注册和工商机关监管执法风险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一则案例引发的思考甲公司营业执照登记的股东乙公司和甲公司法定代表人孙某都主张自己是甲公司唯一的股东。登记股东乙公司授权张某试图办理法定代表人变更登记,但法定代表人孙某却说他才是真实股东,不同意变更,并出具司法裁定作为证据证明登记股东不能代表公司,最后工商部门作出暂缓办理变更登记的决定。工商部门认为法定代表人变更涉及法定代表人的任免(该公司章程规定股东任免法定代表人),双方都主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 夫妻共有房产的权属登记以及处分权审核问题,一直是个争议颇多和涉诉最多的登记类型之一。各地也因此出现了一些典型案例,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案由类似但因案件所在地区不同而判决结果不同的案例。如登记在夫或妻一方名下的夫妻共有房产,在转让时产权人的配偶没有作为“隐性”的共有人在登记文件上签字,该转移登记有的被人民法院撤销,也有的予以维持。而司法机关对夫妻共有房产因处分而产生争讼的不同判例,也让登记工作人员产生不同程度的困惑。  相似文献   

7.
公司法实施以来,有限公司股东权的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诉至人民法院的纠纷中,相当高的比例是股权纠纷。如何确认股东权,在股东权的确认中,股东名册和公司登记机关的登记各具有何种意义?公司法修订草案第32条第二款规定“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可以依股东名册主张行使股东权利。但是,股东名册所记载股东未经公司登记机关登记,不得对抗第三人”。这一规定是现行公司法中所没有的,它将对认定股东权产生影响。本文试就股东名册登记和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不同意义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2005年5月,因涉嫌职务侵占和偷税被该公司另一股东举报,甲公司法定代表人王某被公安机关逮捕.由于该公司的继续经营,大量的事务必须有法定代表人的签字,所以,公司应及时更换法定代表人.可是对于甲公司来说,变更法定代表人就成了比登天还难的事情.因为甲公司只有两名股东,两个股东之间矛盾尖锐,变更法定代表人无法协商达成一致.  相似文献   

9.
控制权、收购与反收购及其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辉 《上市公司》2003,(3):28-41
对于公司控制权来说,一般有两种“控制权”概念:一是“公司之间的控制权”中所指的“股东控制权”,它主要反映为不同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争夺。现代企业理论认为,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使股东和管理之间形成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在这一委托代理分析框架中,作为委托人的股东总是希望作为代理人的管理能够从股东利益最大化出发来管理公司。  相似文献   

10.
非货币出资是指股东(发起人)在设立公司时以货币以外的财产或财产权利出资。在公司登记实践中,股东以非货币出资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具体情况也错综复杂。而现行《公司法》关于股东以非货币出资的规定却仅只言片语,十分简单。对此,公司登记机关如何从公司立法的原则精神出发,严格、合理地规制股东的非货币出资行为,把好企业登记关,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我认为,如果撇开五花八门的表象,对非货币出资的登记规制关键是要理清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哪一类财产或财产权利可据以出资?二是这类据以出资的财产或财产权利还应当具备什么样…  相似文献   

11.
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作为核心,上承投资者,由股东选出并对股东负责;下接经理层,任免高级管理人员并承担公司的战略管理职能。董事会作为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重要纽带,若不能较好地实现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应有的作用,则对中小股东利益和公司的长期发展危害甚大。  相似文献   

12.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使公司内的不同利益主体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和相互制衡机制。作为对上市公司的资金运作,业务经营有着不可替代作用的“三权”:股东、经营者、债权人之间的协作和制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司的效绩。清楚地认识和理解股东、经营者、债权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先决条件。一、股东和经营者股东作为公司的出资人应当是公司的所有者,股东聘用经营者来替他们负责公司的管理和运作,替股东的利益服务。但是经营者有其自身的利益所在,如提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房产交易登记中的假冒欺诈行为日益猖獗,少数不法分子制作、买卖假房产证件,以虚假证件、假冒当事人等欺诈手段骗取房产登记,损害了房屋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扰乱了房地产市场秩序。因此,防范和打击假冒房产交易登记成为各地房产登记机关面临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4.
案例 2007年1月,甲公司向某县国土资源局申报办理土地登记。国土资源局对其土地登记等资料审核并经该局网站公告无异议后,在该土地使用证书上加盖了该县人民政府土地登记专用章。  相似文献   

15.
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是指登记机关只登记公司股东认缴的出资总额,股东实际缴纳的出资额由公司股东自主约定并记载于公司章程。将实缴变成认缴,降低了设立公司的门槛,减轻了投资者的负担。但是,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这一举措也存在着现实的问题和挑战。所以,要尽快完善与认缴制相配套的措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对公司进行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6.
<正>股权代持,也称隐名出资,顾名思义,是指名义股东代替实际出资人成为公司股东,登记于公司登记机关,并见诸于公司章程等公司文件当中,名义股东并未实际出资。实际出资人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和理由,不愿意成为公司的名义股东,而甘愿隐身其后。  相似文献   

17.
张仁建 《会计之友》2007,(6S):82-82
本文结合家族企业情况,通过对股权结构与控股股东的相关理论的回顾,分析了控股股东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指出了基于控股股东利益的中国家族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的相关特点。  相似文献   

18.
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是公司治理机制的一个主要目标,与此同时,中小股东搭便车现象也普遍存在。因此,公司治理机制需要在中小股东保护与激励之间保持平衡。本文拟结合相关公司治理理论,探讨政府通过法律、政策和监管手段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公司法定代表人是指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代表公司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具有管理企业职权的主要负责人。我国《公司法》规定法定代表人需要依法进行登记。公司登记审查工作实践中,公司股东间的内部纠纷也往往围绕法定代表人的登记展开。如何做好法定代表人的登记审查工作,避免公司登记机关陷入公司股东间的内部纠纷,已经成为公司登记审查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具有独立法律人格的企业法人,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形式,也是我国企业制度改革的重要发展模式。股东是公司的投资者,是公司资产的最终所有人,股东投资于公司的目的在于盈利。现代社会的公司运作管理模式是以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为基础的,这就使股东作为投资者日益远离公司的经营管理,使股东与公司相互之间会产生某种以利益为核心的博弈与猜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正确把握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关系维度,真正实现股东知情权,落实股东作为投资者和公司资产最终所有人所享有的相关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公司和股东的利益共赢,创造公司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