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循环经济的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发展循环经济面临许多非技术性难题,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加以破解.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制度安排.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对循环经济作用和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协调循环经济运行中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规范循环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激励和引导人们作出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行为,降低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所发生的交易费用,塑造民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秩序.循环经济的制度安排包括法律制度、政策和市场运行机制.循环经济制度安排要坚持"以人为本",循环经济制度创新要重视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循环经济制度构建要着力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制度与循环经济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制度的规范和引导.本文论述了当前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存在的制度障碍,并阐述了如何借鉴国外经验,破解制度障碍.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园区:特征、制度变迁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园区的基本特征是园区规模化、产业生态化、组织网络化和创新驱动。发展循环经济园区需要实施强制性制度变迁,并选择渐进式变迁路径。要保证发展循环经济园区制度的有效性,需要建立关联制度,并作出整体性安排,设计思路包括"社会嵌入"、"合同性关联"和"整体性捆绑"。  相似文献   

4.
论实行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实现循环经济需要制度作为基础,而我国目前实行循环经济中存在着制度障碍。这是因为旧制度的路径依赖机制的影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个长期过程,我国目前的循环经济的制度中有许多问题和漏洞,如环境产权难以界定、他国在环境治理上的“搭便车”心理等。要解决这些制度上的障碍问题,就要增加政府的制度供给,明确环境产权,加强循环经济的实施与监管机制,培育循环经济主体意识和加强国际间循环经济合作,从而使得制度真正能为循环经济提供支撑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前,循环经济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绿色贸易成为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潮流.作为规范绿色贸易的绿色贸易法律制度的构建深受循环经济的影响.可以说,循环经济是我国绿色贸易立法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文在结合循环经济对我国绿色贸易法律制度发展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主要发达国家绿色贸易法律制度的现状,提出了在循环经济背景下建立和完善我国绿色贸易法律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制度创新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创新与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必要性的阐述,对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创新与完善的对策,旨在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为实现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与路径依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构建了较为新颖的理论博弈模型,以研究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与路径依赖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制度创新是我国实施循环经济面临的最大的难题之一;制度创新过程中很可能遇到严重的路径依赖问题;政策及相关信息的高透明度、利益集团间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合理的产业结构以及较强的资源利用能力都是循环经济相关政策制度能够顺利实施落实的基础条件,而这些条件在我国尚有待进一步成熟.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已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企业,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热情不高、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缓慢。从制度方面探讨目前中小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障碍,并据此提出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制度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是我国走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现实选择,是当前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分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阐明技术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关键,而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0.
论发展循环经济与完善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种经济模式的良好运行,必须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制度建设是其推行的重要保障.文章从循环经济概念和制度的涵义和功能出发,分析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制度问题,进而提出循环经济制度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的变迁和参与者之间的合作。制度的变迁离不开相对价格和偏好的改变。通过制度建设,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对价格格局和人们的偏好,并克服参与者合作时产生的集体困境,有助于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分析——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可瑜  王平心 《经济问题》2007,332(4):20-22
学术界对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问题一直十分重视和关注.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探讨了人力资源管理和新制度经济学及其相关的理论研究之间的联系,为我们从制度与机制设计的角度认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性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经济转型的实践表明,制度移植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制度设计.而制度移植成功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将移植来的正式制度形式与本土的非正式制度相融合.如果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只关注目标制度的形式,而不关心其内涵,必然会与本土的非正式制度形成冲突,导致移植失灵,陷入制度陷阱.文章的主要观点通过对中国和俄罗斯制度创新模式的实证分析得到支撑.  相似文献   

14.
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珺 《经济与管理》2007,21(9):88-92
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发展循环经济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资源枯竭型城市应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解决目前存在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宏观政策的支持和经济制度的创新,地方政府则需要在微观主体培育和鼓励公众参与等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制度变迁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实质上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制度的重建过程,即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取代适应计划经济的制度安排取代适应计划经济的制度安排的过程。在这一制度重建的进程中,市场取向的制度变迁表现出八个方面的典型特征:一是制度变迁需求的内性性;二是制度变迁供给的滞后性;三是制度变迁目标的动态性;四是制度变迁过程的渐进性;五是制度变迁轨迹的路径依赖性;六是从单项制度变迁向制度结构变迁演进;七是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八是宏观经济制度变迁与微观经济制度变迁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6.
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政府宏观调控与制度创新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宏观调控和制度创新的角度深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加速西部经济发展的思路和观点。笔者认为,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东部导向政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使东部的“效率”超越西部的“公平”。与此同时,制度供给不均衡加剧了西部制度变革路径的依赖,进一步扩大了区域发展差别。需要通过西部地区制度创新,形成西部独立的竞争优势,以此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平衡和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区域城市"经营-管治"契合分析及其一体化制度安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的区域经济已经进入单体城市点状拉动向区域城市组合联动切换的阶段.应不失时机地由单体城市各自为战的扩张式经营转向区域城市做强做优的协同式经营。区域城市经营属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层面,注重的是城市资源的存量盘活、增量拓展;区域城市管治则是其制度层面,注重的是城市建设秩序的理顺和合作机制的完善。这是本世纪驱动中国区域经济不可或缺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本文认为,时下中国。尝试建立网络化的区域城市“经营-管治”契合体制的条件已经成熟,并提出从合作框架、协调机制设计和公众参与管治三个方面着手区域城市的一体化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8.
甘肃张掖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模式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肃省张掖市展开的以水权改革为中心的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初步实现了黑河分水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目标。张掖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的制度安排可划分为以可交易水权、水费计收、水务一体化、公众参与、地方性法规为表现形式的正式制度安排和以用水习惯、节水意识为表现形式的非正式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9.
货币市场基金是实现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中国已经内生出对货币市场基金制度的创新需求,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其健康运行的制度障碍。通过比较制度分析,中国适宜采用融合发展型的制度变迁模型来推动中国的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博弈论的视角探讨了晋商内部治理结构中委托代理关系得以实施的两大保障机制——道德自律和惩戒机制。文章认为道义文化、参与人之间的策略互动与商帮集团的集体主义惩戒机制相互补充和加强,才很好地保障了晋商委托代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和良好运转。在当时的条件下,晋商委托代理制度不仅实现了参与人之间的策略均衡,而且也使内部的制度安排与外部的社会环境相协调,从而很好地满足了制度安排的效率要求。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道德文化与制度法规建设应当并重,人们普遍认同的各种商业习惯和行业惯例也应该得到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