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者的话     
互联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恐怕没有人能说明白,但每个人也都能说几句。就像本期的“封面报道”里的一句话:初见互联网的时候,很多人都有一种“惊艳”的感觉,就好像一个没有多少才情的诗人初次见到大海,满腔的抒情不知道怎么来表达。从上期的“观点”《没人懂得互联网》,到本期的“观点”《人人都懂互联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2.
“我对互联网懂得很少,但如果有人对我说他对互联网很懂,我也认为他是个骗子”。我经常听到一些就要或正在投入互联网浪潮的家伙们说这样的话,像自嘲,又像在为自己壮胆打气。这些人所说的不懂,决非技术意义上的,而是指在互联网上怎样赚钱,建立怎样的商业模式,确定怎样的竞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被称作一张“网”真的是很妙,它不是像刀剑那样的工具,而是一种无所不在的笼罩。上次我说“没人懂得互联网”,这次又说“人人都懂互联网”,倒不是在故弄玄虚,而是想说我们可以从完全不同的心态看待互联网带来的种种变化。就像我们问一位音乐家:“你懂音乐吗?”我想有时候他会说“我不懂”,这时他的意思是说“他认为音乐是博大精深的”;有时候他则会说“我懂”,这时他的意思是说“我不懂音乐凭什么以音乐为职业”。  相似文献   

4.
我在《关于国有企业产权的几个问题》(见《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3年第7期,以下简称《几个问题》)一文中、论证了所有制也是一种经济手段的观点。此文摘要在1993年7月13日《光明日报》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真理的追求》杂志有一篇文章指名批判这篇文章的观点“离开了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的(改革)目标模式”,“是一个拐弯抹角提出私有化但又避免公开提及私有化的理论”。(以下简称“王文”)。《当代思潮》杂志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从北方一家报纸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秦始皇是个什么样的人》(下文称《秦》),《秦》文中说,“在研究者眼里,历史毕竟是真实发生过,用科学的推理方法逼近真相,会让我们获得许多的意外的发现”。我觉得很糊涂,于是细读下文,才发现作者对史书中秦始皇的相貌容颜、私生子案、暴行恶行等提出了相反的意见。读罢全文,发现作者对秦始皇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让我看到了一个英武、潇洒、可爱、伟大的秦始皇的形象。这不仅使我倒吸一口冷气。  相似文献   

6.
还是商务     
本来文章的标题叫“电子商务还是商务”,但是太长不容易吸引注意力,于是前半段被我“经济”掉了。当然,这个“经济”是“经济舱”的“经济”,不是“注意力经济”的“经济”。对这两个“经济”也许我更喜欢前一个。 进入正题,接着谈面前的互联网。眼下,也许是由于资本涌入的原因,国内的许多创业者已经深深地陷入到一种冲动之中:做一个吸引人的网站,讲一个非常圆满的互联网故事,就会有人投资,就有钱赚。当你问他:“你的网站靠什么赚钱”时,他会从容地说:“我也不知道靠这个怎么赚钱,但我相信这个网站一定能卖个好价钱”。如果你显得很茫然,他会进而对你说:“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7.
“一报还一报”的处世哲学是如何让几十位科学家的智慧相形见绌的呢? 关于为人处世,不同的先哲留下的教诲大不相同。有人主张“以德报怨”,以免怨怨相报无穷尽;有人主张“以直报怨”,即“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而不是以往的恩怨来考虑当前的具体态度。而在西方这种争论更加激烈,《旧约》说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新约》却主张被人扇了左脸还要送右脸过去。  相似文献   

8.
网的左手     
泰戈尔说:上帝的右手是用来赐福的,但是上帝的左手却是可怕的。 很早以前,我们就知道了任何的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只看其中的任何一面,对这个事物的认识都是不全面的。不过,我们在现实中经常忘记了这条法则,对事物总是抱着先入为主的态度,无意识地甚至有意识地忽略了另一面,不管那一面是好的还是不好的。这也许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故意遗忘”。 “故意遗忘”的根源无非是太喜欢或者太讨厌某件事物了,以致于不愿意去看到它的另一面。显然,对互联网,我们就这样做过。 两年前国内对互联网的热情仿佛还在眼前。这种90%出自互联网企业的狂热几乎感染了所有的人。在我们面前,互联网是一个蕴藏着巨大财富的浅层大钻石矿。别的就不用多说了,因为它们几乎摔个跟头都能拣到一块大钻石的经历已经让我们开始了“故意遗忘”;否则,过多的思考就会让我们赶不上当时的“互联网速度”。 今天,当以往的喧嚣归于平静,我们终于有了难得的重新审视互联网的机会。应该说,我们发现互联网依旧是一个蕴藏着巨大财富的钻石矿,只不过似乎没有以前想象的那么“浅层”而已。不过除此之外,更有意义的是,强加给我们的冷静也让我们看到了从前曾经遗忘了的互联网的另一面。 让人吃惊的是,我们似乎是第一次想起了互联网除了那只用来“赐福  相似文献   

9.
编辑部答复     
丁庆周 《中国电业》2005,(11):80-80
大气、深度、权威、高品位的《中国电业》应该是中国电力期刊阵容的领军者,应该是中国电力期刊的标杆。所以每每捧读总是细细咀嚼,但偶尔会与“瑕疵”际会。因为热爱和关注,才总是吹毛求疵地“要求”和企盼这本有着半个多世纪历史的杂志日臻完美。庆幸的是《中国电业》的“文字厨师”们善纳谏言,闻过则喜,有着不断超越、追求卓越的气魄和胆识。有人说,因为有瑕疵才真实;我说,可贵的是有人对微不足道的“瑕疵”的重视,这让人产生敬意!  相似文献   

10.
读者之声     
敬告读者: 2000年《IT经理世界》半月刊通过全国 各地邮局发行,邮发代号2—188,请您留意。 也说“藏富于谁” 这是一个多变的世界,环境的变化不定常常让人无所适从。记得上年《IT经理世界》上,曲晓东先生一篇《藏富于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藏富于民”、“藏富于企业”是文中两个听起来让人很感动的“提法”。本来,“民富国强”是很多人能脱口而出的词汇,但如果把顺序调整为“国强民富”会有什么  相似文献   

11.
李银生  祁正吉 《中国电业》2009,(10):136-141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笔下的西部、青海是那样的粗犷、荒蛮,一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更让人感觉西部青海是那么遥远、神秘。 为让这片热土焕发出活力和生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60年来,高原电力人以“人一之,我十之”的精神,用青春、热血、智慧乃至用生命——  相似文献   

12.
文丹 《广西电业》2007,(4):74-75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寓言般的故事:上帝想改变一个乞丐的命运,就化作一个老翁前来点化他。他问乞丐:“假如我给你1000元钱,你如何用它?”乞丐马上回答说:“这太好了,我就可以买一部手机呀!”上帝不解,问他为什么。“我可以用手机同城市的各  相似文献   

13.
猫鼠博弈     
畅销书作家斯宾塞又推出了一部《谁动了我的奶酪》的畅销书,卖了2000万本。书里有两个观点颇值得人们玩味,一个是“总有人不断拿走你的奶酪”,还有一个是“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两点上,没有人比某些中国的上市公司做得更“好”了。  相似文献   

14.
<正>我们都欠上帝一条命,迟早要还给他。——引自海明威《麦伯康短促的幸福生活》几十年来,人们在歇凉时,一定会想起那年七月一个太阳初升的早上:赵大妈被抬着经过石榴街去医院,正是豆腐挑子吆喝,手拿茶缸和瓷碗的人驻足观望的时刻。她是让人群用竹床抬去  相似文献   

15.
韩东 《董事会》2009,(1):113-113
现在有这样一句口头禅:人都是自私的。我认为,一般地说说倒也没有什么,但若作为对人性的根本理解,未免就显得浮泛了。人性非常复杂,即使是圣贤或权威人士也常常争执不下。《三字经》的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后来有人弄了一个《新三字经》,开篇却说:“人之初,无善恶,人性论,须批驳”。  相似文献   

16.
落网的影视     
对互联网的既恐慌又羡慕,让传统的影视制作商们以最快的速度坠入网中。即使已经取得了电影《无极》韩国市场的发行权,即使与韩国投资合拍的电影《哭泣的拳头》票房超过了一亿元人民币,但中博传媒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陈伟明还是没有安全感。这位学计算机出身的影视内容制作商总在担心自己下一个投资制作的项目可能会因为诸多方面的风险而无法赚到维持生计的钱。因为“影视公司的现金流永远处于紧张的状态,如果一个项目不成功,就会大大影响后面的计划。”这也是他做了8年影视制作最深的体验。可是,只要一提到互联网,陈伟明的眼里就会进发出激情的火苗,以至于行为和语气也显得激动起来:“互联网拥有  相似文献   

17.
反对潜规则     
李彬 《广西电业》2004,(7):67-67
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企业家的日常职能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决策”,一个是“创新”。在中国,有人把它演绎成了三个,增加的一个是“读书”,读《潜规则》。吴思先生的《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一书,是对中国历史文化侧面富有当代价值意义的研究成果。但中国人把这种价值误读了,他们恍然大悟的是:原来“桌子底下”还有一个规则!看来这个规则比“桌面上”的规则要有用得多!其实早在“潜规则”这个概念提出之前,很多国人在这方面就有了很深的造诣。《胡雪岩》,一部关于权商关系的历史小说,被奉为“中国商人的必读‘圣经’”;《厚黑学…  相似文献   

18.
面条异类     
汪朗 《IT经理世界》2009,(3):I0062-I0063
中国面条之种类多哉,国人不识面条者少矣。让人奇怪的是,对于这样一种大众食品,其定义却鲜有人关注。《辞海》、《辞源》和《新华词典》这些个权威辞书,对于“面条”均不置一辞。保持沉默。也许是觉其过于大众,实在没的可说。也许,是因为没有重量级人物就此做过考证,无法引经据典,说了也是白说,于是索性不说。  相似文献   

19.
编读往来     
真的喜爱,就没法业余!作为一个刚刚对汽车感兴趣的职业女性,选择一本好的汽车类杂志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对我采说,《汽车观察》杂志吸引我的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是它标新立异的文章标题,让我这个汽车的“门外女”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例如第四期中的《以狼的姿态走出去》、《鸡和猪的故事正在上演》,有趣的同时也体会到编者独具匠心的幽默和观点。我还比较喜欢杂志的某些特色专栏,比如“新观察”、“思想风暴”、“圈点”等,是我每期必看的拦目。另外就是杂志的整体风格,给人感觉是具有广阔的眼光和前  相似文献   

20.
清新 亲切     
我是石化企业的一名宣传工作者,非常喜欢《中国石化》,手捧这一刊物。展读之下,顿觉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 今年以来,《中国石化》杂志有不小的改变。首先体现在形式上。几大板块眉目清秀。重点突出。小小题图配合得恰到好处。非常讲究。“行业经济”中的几个小栏目“行业聚焦”、“市场观察”、“经济走笔”的版式很秀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