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1 毫秒
1.
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带有政治目的的社会思潮。现试图从历史虚无主义的含义、泛起的背景、特点、实质和危害,让人们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真实面目,从而能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信心。  相似文献   

2.
正历史虚无主义不是学术思潮。回首2015年的意识形态领域,在各种错误思潮中,历史虚无主义是危害最大的。从本质上看,历史虚无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敌对势力与我们进行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工具。历史虚无主义是有着明确现实目的的政治思潮,是在各种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哲学基础的错误思潮影响  相似文献   

3.
高校是各种思潮汇聚交锋的重要场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艺术类大学生由于传统思想系统学习少、西方思想接触早、对各种新知反应敏捷、发散性思维较强、专业学习创作受意识形态潜在影响巨大等特征,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冲击更大。立足新时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分析历史虚无主义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索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的对策,促进艺术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是新近产生的,但却在近些年来又有逐渐抬头和泛滥的趋势.它极力主张"告别革命"和"重述历史",通过否认历史成就、 抹黑领袖和英雄人物来扰乱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对此,学界给予高度关注并形成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结合这些研究成果,对历史虚无主义重新泛起的原因、基本主张和理论实质、 新近出现的一些特点等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对历史虚无主义批判性研究的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刘亮 《改革与开放》2016,(23):62-63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断肆虐,给社会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由于主客观原因,大学生的思想容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关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因此,必须从学生自身、高校主体、社会环境、网络监管等方面着手,积极引导大学生科学有效地抵御这一思潮的冲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6.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近年来在中国重新回潮,它通过各种途径向人们推销其思想,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危及国家的安全稳定。高校大学生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于涉世未深,思想还不成熟,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定型等原因而成为其主要宣传对象,深受其害。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防范力度,加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度,维护国家稳定,保护国家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具体表现和普世价值的基本内涵,认为在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下,普世价值论充当了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和中国近代以来革命史的思想武器。分析了历史虚无主义与普世价值的关系,认为两者都是建立在抽象人性论基础上的历史唯心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为宣扬普世价值提供历史论证和依据,其本质在于向全球推广所谓普世的现代社会价值及制度。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蔓延的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探究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大学生的内在机理可以发现社会转型期导致的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突出等现象是历史虚无主义蔓延的宏观背景;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具有隐蔽性与迷惑性是其影响大学生思想的外在因素;青年大学生历史知识呈现"碎片化",没有完整、全面的历史观是历史虚无主义蔓延的主体动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单一、漠视学生主体性、重说教轻实践、重社会价值轻个人价值的现象是大学生容易受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本质原因;便捷、开放的网络则给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提供了工具。  相似文献   

9.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思潮,总是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改头换面,以新的面目出现。在蒋介石的抗战态度问题上,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还原虚假的历史细节及偷梁换柱的手法,进一步美化蒋介石的抗战态度。本文从客观事实出发,揭示了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虚假作法,并对蒋介石从不愿抗战到被迫抗战再到消极抗战的三个阶段进行了深刻分析。  相似文献   

10.
林松  韦志清 《理论观察》2012,(6):122-123
当前,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对高校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全程化工作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具体表现为:新自由主义迷乱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全程化的认同感;历史虚无主义质疑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全程化的必要性;拜金主义诘难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全程化的价值性;享乐主义消解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全程化的积极性。为克服以上错误思潮产生的消极影响,文章从理念、载体、方法等三个方面提出应对思路,以有效地推进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全程化工作。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西方理论思潮,后现代主义传入中国后引起国内学者极大关注,部分群体由于过分追捧甚至动摇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后现代主义理论,可以发现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倡导批判、多元、大众,追求自由平等"上与后现代主义具有共通性,同时社会主义价值观对后现代主义"反文本、反主流、历史虚无主义"还具有规避指正作用。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必须理智地看待两种思潮,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后现代主义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概述了历史虚无主义在新时期的表现以及对大学生的影响,提出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历史虚无主义的对策:坚持马克思主义正确思想的指导;旗帜鲜明地对高校内的历史虚无主义观念做出批判;发挥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在所有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处于统筹和支配作用。但由于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在大学生中培育核心价值观任重而道远。在培育价值观的路径选择上,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角度,应践行正确引领社会思潮的党委负责制,净化校园文化环境;从高校政治理论课课堂环境建设角度,应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采取多样化、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4.
文化虚无主义作为虚无主义在文化领域的体现,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否定革命文化、否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极端错误的思潮.意图虚无民族文化,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弱化党的领导、消解民众对其民族文化的认同.防范文化虚无主义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准确把握其传播特点,以实事求是精神增强文化认同,以优质文化作品净化网络环境,以文化交流传播增强文化自信.只有根据文化虚无主义的实质加以防范,才能巩固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5.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在高校中的蔓延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道德虚无风险的产生,它不仅加剧了大学生道德相对主义的倾向,消解大学生道德精神的标杆,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对民族、国家和社会的道德情感维系.应对历史虚无主义下大学生道德虚无问题,必先要深化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学术研究和理论批判,优化高校传统文化和革命历史教育,坚持信息传媒的主流价值导向,立足并解决现实问题,做到"破"与"立"结合,拒斥历史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弘扬道德的崇高与良善,实现大学生道德主体的复归.  相似文献   

16.
高校是文化创造和传播的重要阵地,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要坚定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明确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坚定大学生对中国革命文化的自信,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从哪里来;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往哪里去.  相似文献   

17.
历史虚无主义对于新时代我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制约性。他不仅会冲击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动摇民众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影响中华文明的传承还会破坏我国的民族团结。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治理,其中尤其是要加强以法治的方式来管制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8.
张熠瑆  林婧  吴细玲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10(11):115-117,137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传入中国,对大学生这个最敏感社会群体的政治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出现了政治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等问题。针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问题,高校要在分析后现代主义内涵和本质的基础上致力于构建当代大学生正确的政治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正一、研究缘起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有着坚实丰富的物质基础,此外与世界各国的政治文化的交流也在不断深化。然而,当今日新月异的"自媒体"时代以及各种暗流涌动的西方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宪政民主"及所谓西方普世价值等)给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诸多挑战。早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大学校园中的思想早已混沌。当  相似文献   

20.
西方国家运用多种手段向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企图将我国国民思想逐渐西化,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等错误思潮的蔓延,使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巨大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对于民族精神的塑造、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中华民族并不缺少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当代人应该本着守土有责的态度,自觉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学好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抵制西方国家对我国文化领域的冲击,切实维护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