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人类历史发展中留下的重要财富。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单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交叉管理缺乏共享机制,缺乏系统的非物质文化教育,保护意识淡薄。信息技术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竞争力,不仅产品研发、生产、销售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加深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的融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宣传黑龙江非物质文化资源,以实现黑龙江文化产业的信息化。  相似文献   

2.
宋洋 《致富时代》2011,(5):21-2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民族历代先辈奋斗和创造的历史实录,是一个民族深入脊髓的文化积淀,它所承载的是整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与文化精神。无论是为自身发展,还是为了全人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我们必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不断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进行产业化运作,产业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成为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在建设西江"黄金水道"的契机下,处于优势地位的梧州市应树立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将文化遗产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与产业优势。文章首先分析了梧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总结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结合梧州市"十二五"规划目标,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工业、旅游、文化、创意、农业和体育等六大产业化路径,以期为梧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其他类型、其他地区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传统手工艺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偏重于依靠技艺,能源消耗低,所生产产品的文化附加值高,不会污染环境等特点,非常适合今天及以后的产业发展结构和方向,适合于进行产业化。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传统手工艺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处于刚刚起步的摸索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怎样才能推动其深入产业化和健康发展,无论从保护、传承传统手工艺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说,还是从推动新型文化产业发展的方面来讲,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即以温州市传统手工艺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现状为例,逐一分析其在目前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于今后如何发展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农耕文明造就了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工业化和现代化飞速发展的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地域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它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与历史特征遭遇了传承危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保护与发展渐渐受到关注。产业集群发展是比较成熟的传统工艺,产业化模式也是浏阳花炮产业化的重要特征,文章分析了浏阳花炮制作技艺的产业集群模式,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与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品牌》2020,(2)
当前,国家逐步加大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这促使民族文化产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而龙江地域文化创意体系中的剪纸艺术,也成为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本文论述了龙江剪纸文化的核心内涵与优势价值,简要分析了剪纸艺术与旅游纪念品设计相结合的关键意义,并提出了具体的整合开发设计措施,旨在传承和保护龙江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旅游产业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7.
廖佰翠  伍鹏 《商场现代化》2009,(18):102-104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热点,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保护与开发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注重政府主导与全民参与相结合、注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注重物质与非物质相结合的对策。同时,笔者就保护性开发宁波民间表演艺术、民间手工艺、民风民俗和餐饮老字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以期对宁波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牛菁  李建红 《品牌》2014,(5):8-8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现代化脚步也越来越快,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很快。但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产业结构调整下却面临着被瓦解的困境。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中积淀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数不胜数,大部分都流传于民间,经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在继续传承着,然而本身这种传承方式要求极其苛刻,各种民间神奇技艺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以及其与现代文化产业化相结合的可能性进行研究,探讨并研究可能形成的新型文化产业的结构和特点。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旅游热遍布各地,作为全世界最神奇最美丽的地方之一西藏也不例外。游客喜爱西藏的文化,因此想要打造一个属于西藏的文创产品,就要把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一种的文创产品的方式来展现出来,满足游客的需求。通过对市场的调查显示人们对精神文化消费逐年提高,政府鼓励各地发展文化产业链,文化产业也逐渐发展起来。通过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打造出被人们所接受喜欢的文化创意产品,例如将唐卡、藏戏面具图案融入到现代器具中,能够让游客带出去,增强对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也加强了人们对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积极及消极影响.而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遗产众多,亦是在历史进程中的全球化产物.为此,本文基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与敦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相结合,并以莫高窟为例展开探究,对以敦煌文化为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有效的发展前...  相似文献   

11.
大型实景演艺产品开发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大众休闲娱乐意识的增强,加之国家提倡文化产业开发,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各地为推动本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展示地方独特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纷纷打造文化精品项目,以文化为主题的商业演艺与旅游产业迅速结合,旅游演艺产品应运而生,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2.
日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非遗进行旅游开发,不仅会促进日照旅游业的发展,更有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本文从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管理机制,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同步宣传力度,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和旅游参观平台,创新开发具有非物质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文化商品开发等方面,构建旅游视角下的日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模式,从而实现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共赢。  相似文献   

13.
由于我国历史悠久,民族文化丰富,所以拥有众多具有相当高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越来越注重发展文化产业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其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挖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价值,才能使我国非物质文化产业走向更好地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目前随着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强化,我国各地方已成立了不同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一步改善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莎车县十二木卡姆文化传承中心是国家与地方政府大力的援助下利用莎车民间艺术发展的优越条件,以培训木卡姆传承人为目的,变成了宣传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15.
徐州是两汉文化发源地,有着丰富的汉文化资源,包括典型的"汉代三绝",汉墓中出土的精美文物、军事文化、名人文化以及汉代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文化产业担负着传播文化的重要功能,因此传播汉文化就是传播徐州的品格和灵魂。目前徐州汉文化传播虽有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汉文化产业应该扩大汉文化认知度,把产业发展和文化发展相结合,延长产业链,把握准确市场,坚持创新,提升科技,以促进徐州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为当地带来了机遇,保护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至关重要。非遗会展作为良好的交流和展示平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推广提供了一种新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具有天然的优势和特点,如更具文化性和艺术性、更注重文化遗产保护,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可以提高其深度和反思性,使展览更具互动性与参与性,在展览中营造情感和人文氛围,并建设数字展览,以加快媒体宣传进程。本文主要讨论了非遗会展新媒体传播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路径,并重点介绍了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非遗会展注重新媒体应用、完善活动体系、融合思政教育和构建数字会展四方面的内容,以供行业参考。  相似文献   

17.
《品牌》2014,(4):3-4
在全球化趋势与现代化进程中,我国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失衡的冲击和威胁,很多"原生文化"面临衰落、变异和濒危的生存空间格局,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已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贵州土家族民间体育-肉莲花的实地调查,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及口述史等方法就"肉莲花"保护与发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构建土家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新模式:一、以学校教育为平台,构建土家族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机制,二、以全民健身为发展导向,夯实土家族体育文化的群众基础,三、联动旅游,保护民族体育生态良性发展,四、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机制。为贵州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良好生态发展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8.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包括文化实体的保护,也应包括文化空间的保护.文化空间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与延续的文化"土壤",强调对文化空间的保护,有利于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完整性.本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提出了相应的分级保护策略,以期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并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保护地方特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的有效路径,更是地方文化传承、当地居民和年轻人认同本地文化的有效路径。胶南泊里红席编织技艺是深植于泊里地方文化的非遗项目。以地方文化为中心,既可以通过教育与体验传习非遗内容,又可以使红席产品在创新与发展中始终保有非遗原生态。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尊重当地文化、尊重民族传统、尊重手工艺人、向民间学习,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帮助传承人群提高传承能力,增强传承后劲,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生动呈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本文基于对先人留下来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料香生产技艺"进行深入了解,结合当今社会形势,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旨在研究其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