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润洲 《魅力中国》2014,(24):106-106
行业剧一直是海外主流的电视剧类型,尤其是以医疗和律政题材为代表的行业剧最易获得受众的关注与认可。但在我国行业剧是近几年才开始制作,经验并不丰富,同时常常出现打着行业剧外壳,骨子里却是都市言情偶像剧本质。本文分析了我国今年来行业剧的特征,并以近期热播的行业剧为例,从行业的专业性、故事性和受众需求三个方面解析国产行业剧的发展过程中的“套壳现象”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波普艺术的出现依赖于工业革命带来的富裕的社会物质财富,在艺术表现方面走出了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创作,将日常生活融入艺术,与消费主义、商业主义紧密相连,造就新的艺术形式,在题材选择、创作手段等方面都有很大创新,具有反传统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趣味,运用大众传媒手段,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来抹平艺术与生活的区别,自由的反映客观现实。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舞蹈艺术的生命和灵魂。在内容上舞蹈艺术的创新主要有题材的创新、主题的创新和形象的创新。形式与内容是一对范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又反作用于内容。舞蹈形式的创新成为舞蹈艺术创新的有效载体与必要手段,这种形式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体裁的创新、结构的创新与语言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晋商题材的电视剧把家族剧和主旋律剧融为一体,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广泛的受众面。晋商剧《乔家大院》和《走西口》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晋商剧不仅拓展了中国电视剧的题材,丰富了中国电视剧的内涵,而且有助于提高观众的人文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李东升 《发展》2009,(11):112-113
在中国电影史上,爱国主义题材影片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爱国主义题材影片由于其题材的历史久远和表现方法的时代性,以至于使受众(特别是青少年)对它的接受程度呈现下滑趋势。与此同时,以《变形金刚》为代表的美国大片则以其精良的制作,炫目的画面以及简洁的叙事手法征服了观众。本文旨在通过解读《变形金刚》,来探索在新时期中国爱国主义题材电影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林斯柏 《魅力中国》2013,(13):92-92
琼剧传统锣鼓科介体量不大,运用起来往往捉襟见肘,呈现不佳。新编剧目设计打击乐,扩展外延别无选择。如何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稳妥吸纳外来积极养分。笔者通过对新编琼剧《海瑞》一剧打击乐设计的思考与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梧桐雨》《长生殿》两剧对同一题材的表现在主题思想、人物表现等方面出现的大不同 ,是两剧作者的写作目的不同 ,对剧作的主题思想在认识上不同 ,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程度不同 ,对封建女性的看法不同等原因造成的。两剧不同的面貌体现作者不同的思想意图 ,却带给读者不同的艺术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8.
王洋 《魅力中国》2014,(19):289-289
反腐题材电视剧的出现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国家制度建设不健全所滋生的腐败问题导致国家利益的被损害,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个人的利益。本文通过对反腐剧的发展分期、兴盛原因及存在不足做一初步分析,以期全面了解和把握反腐题材电视剧的发展与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9.
田之秋 《走向世界》2014,(37):36-39
尊崇传统 浸润儒风 走进画展,可以看出孔维克先生为此所做的精心准备。展览共展出近年来他的代表性人物画作品百余幅,以表现孔子及儒家思想题材的作品为主。综观展览,可以大体悉知孔维克先生的绘画理念和心路历程,其所包含的主题性创作,如《公车上书》;孔子题材系列创作,如《杏坛讲学》、《孔子周游列国图》;乡土题材系列创作,如《故乡小调》;古典人物系列题材作,如《四美图——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杨玉环、貂蝉》:生活写生创作系列作品,如《云南拉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李扎莫》等五大板块,以及直面生活、表现生活、歌颂生活的速写、写生作品,无不体现作者对生活之美的挖掘,对社会责任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抗战剧的剧情内容是反映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剥削、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与以前的抗战剧单一灌输、沉闷艺术形式相比,它以"革命"和"爱情"为主导,更为贴近"90"后大学生情感生活。在网络信息时代,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以一种独特的网络传播方式风靡于90后大学生,这些作品更具有具体性、写实性,更容易赢得90后大学生喜爱,并且能够潜移默化对90后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1.
孙梅 《走向世界》2010,(25):24-26
富有强烈时代感、浓郁地方性、醇厚民族性的题材,把主旋律的厚重和大众艺术的通俗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塑造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鲁剧”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张志勇 《魅力中国》2013,(25):114-114
在戏剧艺术的整个创作过程中,第一个阶段是剧作家的剧本创作,即一度创造。焦菊隐说:“剧作家进入生活,提炼生活,采用在现实生活中完全有可能性的题材,集中表现出现实生活的人物思想与情感,这是文学作品,是一度创造”。①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移动网络技术的推陈出新,网络社交时代的来临打破了传统社交模式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改变了传统的社交模式,也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互动延到了虚拟空间。微博以其发布信息快速、信息传播快速的特点成为时下重要的通信及社交网络平台。而个人在微博中的自我呈现也表现出与戏剧论中有所不同的新特点,即:前台后台关系的改变、剧班成员的随机性及印象管理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4.
明代戏曲家创作了大量尖锐泼辣的讽刺剧。他们借助于戏曲创作来表达自身的主体意识,干预现实、针砭时弊。明代的讽刺戏曲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明代戏曲的讽刺意识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流变过程。剧作家讽刺意识的表现是不尽相同的。  相似文献   

15.
微话题     
《中国报道》2013,(6):9-9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5月16日透露,针对部分抗战题材电视剧存在过度娱乐化的现象,总局已着手进行整治,要求对卫视电视剧黄金档已报排播的抗战题材剧进行重审和甄别,目前部分“抗战雷剧”已撤播。  相似文献   

16.
刘禹锡是唐代诗坛的一位大家,他的诗歌得到后人的极大推崇。刘禹锡在诗歌创作上的造诣表现为:深化和反驳了传统的主题表现;他使诗歌题材领域得到拓展和发掘,特别是他的民歌体诗对后世影响极大,使诗歌的体式有了很大的变革和完善,充分体现了其在诗歌创作上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关于爱情、婚姻题材的电视剧在屏幕上一直十分走俏,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事业上,人们之间的沟通少了,对于走进婚姻的人,他们面对着来自于各个方面的压力以及诱惑。很多爱情片子里都会出现婚外恋的情况,也正是因为在当今社会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越来越多的人想通过电视来反省自己的生活,从而找到爱的真谛。本文拟以《牵手》和《结婚十年》为例,从结构主义的角度对这类爱情题材电视剧的叙事结构进行分析,论述荧幕上多姿多彩的爱情剧的背后实质上具有的模式化倾向。  相似文献   

18.
郑士炎 《宁波通讯》2011,(17):50-51
搞好同一题材的报道,一个重要的途径是要在报道视角上进行创新。报道视角的创新就是要求记者和编辑在同题报道中,根据自身媒体的定位选取不同的角度、突出不同的重点、采用不同的表现形态。对于同题报道视角的创新程度,不仅显示出一家媒体办台(报)水平的高低,更关系到办台(报)理念的创新和管理机制的创新程度。  相似文献   

19.
孙鑫 《黑河学刊》2012,(8):81-82
电视剧《孔子》是拍摄于1990年的历史正说剧。作为历史正说剧的代表,它给我们呈现了伟大的历史人物孔子的一生。在新媒介的诠释下,我们得以审视这一伟大人物坎坷的一生,引发了人们对历史的全新思考。但是,作为一部历史人物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回顾,不免也会发现很多令人遗憾之处。  相似文献   

20.
杨庚杰 《魅力中国》2013,(16):110-110
当前,在戏剧反映现代生活的艺术实践中,戏曲形式的创新日益成为一个迫待解决的问题。在戏曲现代戏的创造中存在一对矛盾,即现代生活内容与传统戏曲形式的矛盾。戏曲产生于封建社会,在八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它创造性地解决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问题。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社会生活发生急剧的变化,传统的戏曲形式已不足以表现现代生活内容,由于表现新内容的需要,戏曲形式,必须进一步变革。因此,创造戏曲新形式的问题,是时代提出的要求,也是戏曲发展本身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