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扩展了Melitz的异质性企业模型,通过对我国主要制造业2001-2010年面板数据的分析,实证检验了影响我国国内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确实存在"生产率悖论",较高的国内市场贸易成本对国内市场需求产生不利影响,扩大内需关键是降低过高的国内市场贸易成本。  相似文献   

2.
在《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规定的11种贸易术语中,企业收汇风险较大的FOB具有最高的使用频率。本文通过拓展现有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阐述了贸易成本对企业贸易术语选择行为的影响机制。该模型表明,二元经济结构、要素市场不完善和加工贸易居多是导致出口企业倾向于使用FOB成交的主要原因,贸易术语多元化能够通过增加企业出口机会改善社会福利水平,及时调整企业内外销的相对贸易成本对降低出口收汇风险和平衡我国内外需求水平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外资企业在我国加工贸易企业中占大多数.通过将异质性外资企业的转型决策引入标准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本文从贸易成本角度阐释了异质性外商投资企业技术选择的理论机制,模型表明:过度的可变贸易成本补贴会减小低效率企业转型激励,而适度的研发补贴却能鼓励外资企业转型升级.利用中国工业企业层面数据,研究发现,在控制了企业资本劳动比的情形下,外资出口企业中出口密集度较大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企业以及投资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企业技术水平较低.通过支付更多的固定成本,外资企业能够通过使用高端技术进行出口转型.该检验结果与模型预测保持一致.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政府应该控制对外资出口企业的可变成本优惠,补贴外资出口企业的固定研发成本,培育高质量的人力资本以提高利用外资的综合优势,辅助外资出口企业转型.  相似文献   

4.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初诞生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是新新贸易理论的一个分支,以异质性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决策作为微观基础,解释了企业层面的贸易现象。文章从四个方面对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进行了文献综述:理论模型诞生之前的经验研究、理论模型的诞生、理论模型的拓展与经验研究的检验、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文章涵盖了该领域2008年以来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现有文献的不足,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6.
7.
异质性企业理论是在评判的继承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其解释了异质性因素对企业贸易模式的影响,本文对异质性企业理论的基本模型和理论发展进行了归纳和评述,最后分析了其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中国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通过构建一个同时包含企业异质性、进口中间投入和出口国内附加值率(DVAR)的理论模型,分析中间投入品贸易自由化影响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作用机理,通过测度企业层面的中间品投入关税和DVAR考察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中国企业DVAR的影响。在考虑了相关的内生性问题后,实证结果表明中间投入品的贸易自由化有利于中国企业DVAR的提高,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DVAR的影响并不一样。本文结论为从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角度重新认识中间品贸易自由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活成本指数视角,利用2002—2009年中国城镇住户调查13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研究贸易自由化引致的进口关税削减对中国城市生活成本的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生活成本指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不明显。贸易自由化会直接降低中国城市消费品和间接降低服务性消费生活成本指数。城市异质性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对小城市、高互联网覆盖率城市、中西部城市以及高市场化程度城市的消费福利影响相对更大,某种程度上能有效调整区域差距。研究结论揭示了中国贸易自由化在城市微观层面的利得影响,为实施贸易自由化战略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基于同质企业假设的产业内贸易理论无法对企业间的异质特征做出解释;最近几年,以Melitz(2003)为代表的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揭示出贸易自由化会使生产资源和市场份额向高效率企业重新配置,从而促进产业总体生产率的提高,开启了贸易利得的新来源。本文综述了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的发展,分析了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启示,最后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取1999-2007年度中国对外反倾销措施涉案产品数据以及与之相关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构建微观面板数据模型,定量研究对外反倾销措施对中国进口竞争性产业内企业绩效的实际救济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对外发起反倾销调查当年对进口竞争性企业绩效的影响不明显;第二,不同于以往的研究结果,总体而言,中国反倾销措施的肯定性仲裁结果会降低企业绩效,否定性仲裁结果会提升企业绩效。最后,本文据此提出中国对外反倾销措施的实施在规制国外企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同时,应以提高国内进口竞争性企业绩效为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2.
论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消费信贷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提出了关于消费信贷与国内需求内在关系的两个定理,即长期消费需求等效定理与短期国内需求不等效定理.根据这两个定理,作者认为,消费信贷既不能拉动长期消费需求,也不能拉动短期国内需求;因此,消费信贷不应成为刺激消费的首选之策,而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才是扩大国内需求的根本举措.  相似文献   

13.
杨继东 《财贸经济》2012,(8):129-136
认识通货膨胀对消费的影响对于理解中国扩大内需的政策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分省面板数据的回归模型,系统考察了通货膨胀对消费的影响。结果发现,通货膨胀与最终消费率负相关,通货膨胀抑制了最终消费在GDP中的占比;从通胀对消费结构的影响看,通货膨胀降低了农村消费和耐用品消费在最终消费中的占比;通货膨胀并没有显著提高总体名义消费水平的增长,但高通胀有利于城市名义消费水平的增长。从刺激消费的角度而言,控通胀的政策有利于稳定消费,从而稳定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4.
Empirical evidence shows that switching costs are important in many industries. We analyze the welfare effects of entry into markets with switching costs when firms can be run by managers and the entrant may be partially foreign-owned. We find that with profit-maximizing firms, the welfare effect of entry depends crucially on the ownership of the entrant firm. We also show that entry is less likely with managerial firms than it is with profit-maximizing firms. In the latter case, entry always reduces welfare if the share of the entrant firm owned by foreign investors is high. However, with managerial firms, entry always increases welfare.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贸易政策是指能直接影响美国进出口地理方向和进出口商品结构、跨国投资的政府措施。必须从经济和政治结合的角度去理解美国的贸易政策,美国贸易政策的本质是实现美国国内外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工具或手段。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自由化都是美国利益的实现方式。认识美国贸易政策的本质为认识中美贸易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6.
贸易利益的考量一直是学界关心的问题。本文从国内资源成本法的思想出发,利用DRC近似量化中澳羊毛贸易利益的大小,考察贸易利益的大小变动与产品比较优势变动情况的相关性,并对利用贸易条件方法对贸易利益的考量问题做出探讨,认为从贸易条件角度对贸易利益的衡量应结合国内资源成本的考量。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入世”以来外贸发展势头迅猛,进出口规模逐年扩大,到2005年外贸总额已经突破万亿大关,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同时,国内的贸易商及生产企业面临的内外贸市场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两个市场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很多国内企业在进行国内贸易时日益倾向于使用标准的国际贸易术语,如FOB、CFR和CIF等,这不仅给国际贸易术语的国内应用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也引起在新的贸易形势下如何界定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区别的问题。甚至在美国这样的贸易强国,也有学者惊呼,“真正的跨境贸易(Cross-border Trade)正在减少甚至消失”。面对国际贸易领域这一新现象,文章将通过案例分析,从实务与法律的双重视角来探讨该问题。  相似文献   

18.
针对海运内贸煤炭的水尺计重中现存的问题,通过对两千多只船舶的总结研究,归纳出4个方面关键的技术环节,以求从根本上遏制针对内贸煤炭的不法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相似文献   

19.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内外需平衡发展就开始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经常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随着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以及随后欧盟一些国家债务危机的蔓延,内外需不平衡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问题更加突出。本文从供给结构的研究视角出发,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供给结构与内外需平衡发展问题的内在联系;提出产业供给能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产业供给结构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本文认为供给结构是我国内外需平衡发展与否的关键问题,并据此提出我国经济内外需平衡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motivations for a firm's demand for trade credit. Demand for credit is modelled as a function of transaction costs motivations, financing motivations, operational considerations, seller compliance issues and supplier marketing, whilst controlling for the firm's 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for firm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ize and industry. This paper builds on previous studies by considering a wider range of factors that can affect trade credit demand holistically on a single sample. It appears that the use of trade credit is widespread, and that it is generally perceived as an important short term financing option, although the availability of trade credit is not a major influence on supplier choice. The level of a firm's trade credit demand is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ransaction costs, financing, operational issues, marketing activities by suppliers, the firm's investment in trade debtors and firm siz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