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经济周期动态关联性理论研究;利用大量数据对大陆和台湾地区经济周期的动态关联性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宏观方面对两岸经济周期的动态关联性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经济周期的特征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成为经济研究的热点.经济周期以其周期性波动、多阶段性、预见性困难和全球互动性为主要特征.与此同时,货币政策通过各种工具如利率调控、存款准备金率设定、央行票据操作和金融市场干预,对经济周期各个阶段产生影响.在经济扩张期,货币政策可缓和过热现象;在经济衰退期,可刺激经济活动;在经济复苏期,可稳定复苏态势;而在经济过热期,货币政策需收紧以避免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4.
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反经济周期作用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5轮经济周期和8次主要反经济周期的财政货币政策。通过构造实际经济增长率、广义货币增长率和财政赤字增长率三变量VAR模型对财政货币政策的反经济周期作用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货币政策的作用时效和强度均优于财政政策,同时二者存在双向联动倾向。另外,文章也分析了政策出现不同效果的原因,认为我国反经济周期应构建以货币政策为主、财政政策为辅的调控体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我国和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之间对外贸易关联性进行分析,采用回归分析方法,以美国为例,分析了我国出口贸易和他们之间进口贸易的关联性,得出了它们之间的回归模型,并据此对中美贸易作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建国四十年来,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明显的波动,同时这种波动又带有明显的规律性,呈现周期性的循环。如果这一系列明显的前后相关的周期波动现象不能用偶然性来解释的话,那么我们就应该对这种客观存在的运动现象给予合理的解释,并找出导致这种波动的根本原因,从而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消除与避免国民经济的大幅度异常波动,使之协调均衡地增长。我认为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作出总体性质判断与周期划分,正是这全部研究工作的基础。在这样的总体判断下。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成因、作用机制等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基于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从IS-LM曲线和供求理论的双重视角解析利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内在机理,揭示两类政策搭配组合的理论逻辑,分析制约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控效应的现实因素。研究发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组合要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动态供给,以满足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需求,如此方能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现阶段,我国应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适度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组合。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对利率的弱敏感性使政策刺激经济的效果受到制约,因而两类政策不仅要在总量层面"对冲"经济增速减缓的压力,而且要在结构层面增强协调性。 相似文献
8.
与经济周期相同,房地产周期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房地产周期的概念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而发展变化的,目前尚未形成公认标准。实际上,几乎每个文献均有各自的周期定义和测量指标,如空置率周期、价格周期、投资回报率周期、建筑周期、房 相似文献
9.
经济周期与对外贸易周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经济周期相联系,一国的对外贸易也存在周期性,即国际贸易周期或对外贸易周期。如果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增长运行在波谷到波峰的过程中时,我们就把这一状态称为国际贸易扩张期或对外贸易扩张期;反之,如果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运行在波峰到波谷的过程中时,我们就把这一状态称为国际贸易收缩期或对外贸易收缩期。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含有金融摩擦的NK-DSGE模型基础上,通过细致刻画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均衡方程,引入央行流动性管理机制,探索了流动性管理工具的传导路径及其在经济处于不同区间时的有效性问题。研究发现:流动性管理工具对经济主体的影响机制和效力在经济处于不同区间时存在显著差异;运用中期借贷便利改变基础货币数量的货币政策操作在经济高增长区间比低增长区间有效,而调整流动性管理工具利率在经济低增长区间比高增长区间更有效;在经济低增长区间,由于企业信贷需求下降导致流动性管理的资产负债表渠道受阻,在运用流动性管理工具改变基础货币数量的同时还应配合调整货币政策工具的"价格",以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中日韩三国经济周期波动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美国次贷危机以后中日韩经济周期波动都呈现出衰退的局面,而且经济周期转折点也基本一致,其协动性越来越强。在影响关系方面,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周期波动与通货膨胀是双向影响关系,而中国的经济周期波动仅单向影响通货膨胀;中国和韩国的经济周期波动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双向影响关系,而日本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仅单向影响经济周期波动。在影响强度方面,中国的经济周期波动受到财政政策的影响相对最大,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周期波动则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相对最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我国1998年以来的货币政策操作实践为研究背景,对货币政策的经验研究前提--货币政策立场指示器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在对实际经济活动的预测能力方面,M1的增长率GM1最强,M2的增长率GM2次之,利率指标则较弱,所以GM1是我国货币政策立场的良好指示器.相应的政策含义是现阶段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目标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建议货币当局尽快完善现有的货币统计框架以增强M2作为中介目标的适用性,同时货币政策操作应更加密切地关注M1指标.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货币政策的分析,认为货币政策的增长效应是有限的,分配效应是具有破坏性的,其造成的社会财富的剥夺和转移恶化了收入分配。因此,货币主义的单一规则对总量管理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认为,货币供给的总量管理应该永远是稳健的,结构调整应更多地依靠利率和财政政策。美元的弱势和中国的强劲增长为人民币国际化打开了空间。中国应该抓住历史机遇,积极推进人民币自由化、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2005年7月21日我国宣布汇率政策改革后,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这一改革将对我国宏微观经济的各个层面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试从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出发,运用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相互冲突的经济学原理,来分析汇率政策改革对我国货币政策机制的影响,并提出了完善货币政策机制的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日本货币政策应对房地产泡沫的教训、比较中日两国针对房地产泡沫决策的宏观经济指标以及货币政策不作为的宏观经济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中日两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具有相似背景,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指标也呈现出与日本资产泡沫形成期类似的特征。考虑到两国银行体系在房地产融资中的相似地位以及同样较高的房地产家庭财富占比,中国在货币政策的应对方面应该紧缩货币以挤压泡沫。 相似文献
16.
至今为止,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一直存在争议并受到学者和政策调控部门的持续关注。各种学派在理论上对货币政策有效与否的争论并没有阻碍学者们对现实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探讨,大量研究都集中在货币传导机制本身及其影响因素上。本文从金融排斥角度解读货币政策可能失效的原因,并指出忽视金融排斥存在的货币政策可能导致的问题,从而赋予金融包容政策新的职能。 相似文献
17.
货币政策透明度、通胀偏差与预期成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预期的形成是需要成本的,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引入预期成本的简单模型,分析可得信息的开发和处理信息成本之间的权衡关系对货币政策博弈的影响。模型得到两个结论:一是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可以降低通货膨胀率;二是在特定的情况下,越“保守的”中央银行可能会导致更高的通货膨胀。因此,为了减少由动态不一致所导致的通胀偏差,中央银行越保守,就应该越透明。 相似文献
18.
与传统的L-Q货币政策分析框架相异,本文通过Linex函数,在央行损失函数中引入非对称通胀目标偏好。新的货币政策动态优化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最优货币政策规则中,名义利率对通胀的反应是非线性的,利率工具不仅对通胀水平作出反应,而且对通胀的波动性也作出反应,利率对通胀的变化还产生符号与大小上的非对称。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we apply a static version of a New Keynesian macromodel to a monetary union (see Bofinger et al., J Econ Educ,
37:98–117 (2006), Walsh, J Econ Educ, 33:333–346 (2002)). We show in particular that a harmonious functioning of a monetary
union critically depends on the correlation of shocks that hit the currency area. Additionally a high degree of integration
in product markets is advantageous for the ECB as it prevents national interest rates from driving a wedge between macroeconomic
outcomes across member states. In particular small countries are in need for fiscal policy as an independent stabilization
agent with room to breath.
相似文献
Eric Mayer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
20.
本文分析了紧缩性货币政策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对抑制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资产价格上涨的作用及其对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提出在货币政策调控存在着两难选择的情况下,应以市场手段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以优先保护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