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分析总结了济南分行成立三年来货币信贷政策执行取得的成效,一是建立区域性金融调控机制,不断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能;二是大力引导信贷结构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效应显著;货币市场迅猛发展,货币政策的市场传导机制不断完善。并对今后加强和改进货币信贷工作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一、上半年辖区中央银行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一)大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促进辖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是强化货币信贷政策指导作用,正确引导信贷投向.通过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发布会、货币信贷政策通报会,以及商业银行行长联席会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正确理解国家宏观调控意图,按照有保有压、有抑制有发展的原则,加强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把握贷款节奏,调整信贷结构,防止贷款过快增长.在各中心支行推广运行了金融公共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了货币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即时传导,深化了银企合作.同时,通过召开由省政府综合经济部门负责人和经济金融专家参加的货币政策咨询会议等活动,积极宣传货币信贷调控政策,正确引导社会预期,金融宏观调控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应着力改善和加强信贷政策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贷政策是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家发展战略要求,为实现特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金融机构信贷总量和投向实施引导、调控和监督,促使信贷总量适度增长、投向不断优化的政策集合及有关操作。信贷政策与货币政策一起,构成了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政策体系的两大支柱。制定和实施信贷政策是中国人民银行的重要  相似文献   

4.
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和信贷政策的贯彻落实,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货币政策传导及信贷政策执行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和执行有效的信贷政策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信贷结构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信贷结构调整,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是对商业银行宏观调控的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本文就信贷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方式和信贷政策传导机理分析入手,对信贷政策如何影响信贷结构调整及效应进行理论分析,以期找出影响信贷政策对信贷结构调整效应的原因,并提出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结构调整效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信贷政策与信贷结构调整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贷结构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信贷结构调整,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是对商业银行宏观调控的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本文就信贷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方式和信贷政策传导机理分析入手,对信贷政策如何影响信贷结构调整及效应进行理论分析,以期找出影响信贷政策对信贷结构调整效应的原因,并提出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结构调整效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熊家巧  张斌 《武汉金融》2004,(12):53-54
一、当好货币政策的“传导者”。执行货币政策是人民银行基层支行的首要职能,一是要加强引导和督导,促使辖区金融机构行为与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意图“合拍”,提高货币信贷政策传导的有效性。要通过实施窗口指导,引导贷款投向,按照产业发展方向,及时制定落实辖区货币信贷工作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8.
一、人民银行要积极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林区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 一是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保证货币信贷政策的连续性和有效性。正确和灵活运用利率、再贴现、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和鼓励农村信用社、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优化信贷投向,进一步加强信贷资金结构分析和贷款投向定位,研究制定适合区域经济特点种植基地等关乎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方面、重点领域倾斜,逐步提高涉农贷款的总量和占比。  相似文献   

9.
《济南金融》2009,(9):63-66
囿于现阶段中国经济实际,信贷政策必然成为货币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承担着促进经济增长和引导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使命。2008年下半年以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信贷资源配置成为中国经济"保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信贷结构与经济产出结构进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了信贷增长对于经济产出增长的积极作用,为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信贷资源配置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县级人民银行要从实际出发,找准新形势下基层人民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着力点,要从过去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金融机构,转变为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引导金融机构贯彻落实货币信贷政策,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执行货币政策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1.
信贷政策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央行根据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要求,对金融机构信贷总量和投向实施引导、调控和监督,实现信贷资金科学合理优化配置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顺应经济形势变化,国家适时调整信贷政策,不断增强对社会资源分配的影响力,信贷政策导向评估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科学、规范地评估信贷政策的导向效果,对有效开展金融宏观调控、切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信贷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几点启示,提出支持实体经济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囿于现阶段中国经济实际,信贷政策必然成为货币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承担着促进经济增长和引导经济结构凋整的双重使命.2008年下半年以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信贷资源配置成为中国经济"保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信贷结构与经济产出结构进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了信贷增长对于经济产出增长的积极作用,为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信贷资源配置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3.
孙永桢 《南方金融》2001,(4):16-17,31
信贷政策是广义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由中央银行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各种经济、法律及行政手段和措施,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增量、投向和质量进行适当的引导、调控和监督,使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在总量上适度,在结构上合理,以此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近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紧迫的宏观调控任务,中国人民争壬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实际上也实行了稳健的信贷政策,及时引导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基础,切实改进金融服务,有效增加信贷投入,对促进我国信贷市场的发展和支持国民经济的进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民银行2008年工作会议指出,认真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和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是今年央行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落实从紧货币政策,意味着央行将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合理运用利率杠杆.继续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吸收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发挥信贷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引导金融机构优化贷款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通过比较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产生的经济基础以及各自所依靠的经济运行机制,找出两种政策的本质特征,从而建立我国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模式。货币政策其内涵包括货币政策的目标和达到这些目标的调控手段。它的外延包括货币政策赖以发挥作用的外部环境,即经济运行机制以及货币政策的中间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16.
高歌  何启志 《金融论坛》2021,26(3):21-29,59
本文对比研究央行沟通对企业投资的短周期引导能力。结果显示:在短周期内由于传导时滞,利率渠道的货币政策难以引导企业增加投资;信贷渠道的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资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央行沟通能够通过预期渠道引导企业投资,但单独实行央行沟通的引导作用仍然有限。如果在进行央行沟通的同时配合信贷政策影响企业持有现金,就可能在短周期引导企业增加投资。此外,企业财务杠杆会减弱央行沟通的效果,企业投资价值对央行沟通效果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货币政策与信贷政策相互关系刍议沈炳熙货币政策与信贷政策是我国重要的金融政策。但是,这两者并非同一体,它们既有统一之处,也有矛盾之点。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的关系,对于搞好我国的金融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一、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是两种不同...  相似文献   

18.
2002年,人行通城支行着眼地方经济发展大局,认真履行央行职能,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为主线,以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主体,以整治社会信用环境为主导,能动贯彻落实货币信贷政策,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有效发挥了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自力 《银行家》2004,(5):16-16
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要求,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宏观信贷政策,是监管职能分离后人民银行强化金融宏观调控,提高金融运行效率,维护金融稳定,必须认真履行的重要职能。 从立足点和调控手段上看,信贷政策与货币政策存在差异。信贷政策是结构政策,主要着眼于解决结构问题,它依靠经济的、法律的,有时甚至是行政的手段,通  相似文献   

20.
陈慧 《中国外资》2010,(8):34-34,36
目前,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扩张期为了遏止经济过热,继续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十分有必要。中国的投资增速仍在高位,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较快,国际收支继续保持较大顺差,但货币政策在货币市场上的传导显示出不足,本文就债券市场的货币政策效果进行数据分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