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型岩体边缘是成矿条件十分有利的区域,因此探测其边缘的发育情况对矿产靶区选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简要介绍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在西秦岭美武岩体北缘地区矿产预测的应用,结合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和岩石电阻率特征认为这次研究能够较清楚反映美武岩体北缘边界形态展布以及其同北侧早石炭纪地层间的接触关系。实践证明,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能够较准确探测岩体边界及内部隐伏断裂发育情况,确定破碎带及脉体的空间展布特征,是确定矿产远景区的有效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2.
论文通过分析沙河市新城镇东北部村民宅损裂成因,依据该区地球物理特征,采用了浅层地震勘探和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技术对成因进行了勘探调查。结果显示,岩溶地层浅埋区域,局部浅层地下水与下部岩溶贯通,大部分岩溶裂隙区域目前相对稳定。上覆第四系地层相对较薄,地表径流能够沿奥陶系岩溶裂隙发育地层形成地下水垂向径流发育带,推测这些因素与研究区民宅损裂成因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依据物探异常成果数据,共划分出5处地下岩溶裂隙发育区域和1个浅层水位降落漏斗区域。在前期资料收集、地面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分析该区房损成因及地灾形成机理,为灾害防治选择有针对性的施工方法提供科学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音频大地电磁(AMT)法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CSAMT)法在河北省张北县蔡家营多金属矿区的试验结果。AMT拟断面图与电阻率测深拟断面图形态基本吻合,都反映有一高阻体的存在。AMT剖面图与中梯剖面图也基本一致。CSAMT法采用了电偶极子源发射,赤道、轴向或旁线观测。由于发射机功率太小,仅在场的中近区进行观测。观测结果表明,当人工源信号超过天然场信号十倍以上时,仪器读数就可以基本稳定。CSAMT剖面曲线对低阻体反映灵敏,并与电阻率联合剖面法的正交点吻合得很好。本文还探讨了中近区场观测结果的修正问题。  相似文献   

4.
音频大地电磁法(Audio-frequency Magnetotelluric Method)简称为 AMT 法,是大地电磁(MT)法的一个分支。它是利用音频大地电磁场作为场源来测定地下岩石的电性参数,并通过研究地电断面的变化来达到了解地质构造、找矿、找水等地质目的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大地电磁法的理论基础是法国的 L.Cagniard(1953)首先提出的。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着重于研究频率低于1赫兹的低频大地电磁场,用于研究地壳和上地幔、寻找石油构造和地热勘查等深部地质构造问题。音频大地电磁法的研究开始于1963年,由美同的 Kennecott  相似文献   

5.
地磁场的变化在岩石中所感生的电流,可以用来测定电阻率。如果磁场的时间变化能够当作平面电磁波的磁分量来研究,则磁场变化的振幅、在大地感生的电位梯度和大地电阻率这三者之间存在着一个简单的关系。同时,由于电磁波在导体中的穿透深度取决于频率和导体的电阻率,所以若能测出几个频率的磁场和电场变化的振幅,则可以计算出在大地中不同深度的电阻率。磁大地电流法测定电阻率比直流电法有两个重要的优点。首先,由于测量是利用大地中感生的电流。所以在测定高阻层下的电阻率时,就不会遇到象直流电法测量时所存在的问  相似文献   

6.
根据山西高原及太行山区21个岩溶泉域内发育有46条岩溶径流带这一事实证明,岩溶径流带是中国北方奥灰岩溶区普遍存在的岩溶水文地质现象。它具有类似岩溶地下河系那样的系统性。其发育规模与岩溶泉群的流量密切相关。岩溶径流带的特征有:岩溶呈溶隙网络状;含水丰富;各向异性导水;地下水运动属宏观渗流性质;水面呈槽谷状;动态稳定;以泉群形式排泄。岩溶径流带的形成是中国北方特定的气候、地质条件下岩溶分异和选择性发育的结果。其成因类型有接触带型径流带、断裂带型径流带、岩溶河谷型径流带和集中补给型径流带四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利用 YDC—1型音频大地电磁仪在安徽、广西、江苏四个工区进行音频大地电磁法初步野外试验的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在工业干扰较小的地区,低阻体上方出现明显的 AMT 低阻异常。在工业干扰严重的地区,AMT 观测的重复性差,而采用电场比法观测也取得一定的效果.建议在干扰严重的地区采用可控源 AMT 法。  相似文献   

8.
在完成河北涂水县瀑河水库渗漏通道的勘察工作中,我们应用了电测深、视电阻率联合剖面法、视电阻率对称四极剖面法、激发极化对称四极剖面法、声频大地电场法(简称声电法)、自然电场梯度测量以及室内外模似试验等方法,对工区内各种不同地质情况所产生的异常特征进行综合性研究。以坝体左右一定范围为主攻目标,主要布置不同目的的测线三条,即平行坝沐方向内外各一条,新乡村一带的宽谷处一条,及必要的其他测线。对于电测  相似文献   

9.
一、概述河北地质学院和上海地质仪器厂根据地质部科技局下达的科研任务,于1978年至1981年研制成功YDC—1型音频大地电磁仪样机(见照片1和2)。该仪器是一个双通道高灵敏度窄频带通数字微伏表,它的每一个通道均可测量九个频率(自8赫兹至3700赫兹)的电场或磁场,可用于音频大地电磁法(简称AMT法)测量各频率的波阻抗E_x/H_y,也可测量任意两个方向的电场比或磁场比,以及进行大地电流法勘测,测量观测点与基点之间的大地电流场之比。因此,该仪器是一种多用途的电法勘探仪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综合论述洛塔岩溶发育基本条件的基础上,从岩溶发育与构造关系;地表溶蚀强度与地下溶蚀强度关系;碳酸盐岩石类型特征及变化对岩溶发育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了该区岩溶发育的基本规律。文中提出,在一般条件下地表溶蚀强度大於地下的概念.铀系法同位素年令资料表明,仅根据溶洞出露高程来确定洞穴的形成时代是不可靠的.高程洞穴内上层洞的形成时代,可比高程较高洞穴内下层洞的形成时代老.  相似文献   

11.
南大梁高速华蓥山隧道存在的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现象主要包括断层破碎带、岩溶及岩溶水、采空区、软弱围岩、石膏及盐溶角砾岩、煤层瓦斯、H2S等有毒有害气体以及高地应力等几种,以上不良地质的存在对施工安全、结构安全、运营安全的危害较大,并严重影响建设工期和工程投资,隧道修建的风险极高。笔者通过具体类似工程实例对南大梁高速公路上的华蓥山隧道的施工阶段风险分析,提出了施工阶段风险分析的必要性、该隧道施工阶段建议处理措施,以期对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华北,地下岩溶多为溶隙网络状,主要发育强径流带系统。论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南、北方岩溶差异的原因,包括地质差异、气候差异和时间因素限制,之后分别论述了岩溶水强径流带基本特征、岩溶水强径流带的宏观发育机制、强径流带的成因类型、地下岩溶发育深度、新构造运动与强径流带岩溶变迁,指出强径流带是地下岩溶选择性发育的结果。强径流带的成因类型和构成为:接触带型(约占47%);断裂带型(12%);岩溶河谷型(22%);河流渗漏集中补给型(9%);浅拗向斜型(6%);复合型(3%)。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矿产勘查的主要对象已转变为深部矿,基于深部矿的勘查特点,具有探测深度大、精度高、工作效率高等特点的崭新的物探技术在众多勘查技术中脱颖而出,将成为未来深部金属矿产勘查的最优选择。目前用于深部金属矿产勘查的物探技术方法主要有电磁法勘探、高精度重力勘探、高精度地震勘探及综合物探。论文通过综述各个物探技术的应用特点及勘查实例,说明了物探在深部金属矿产勘查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指出若要在深部金属矿产勘查中取得丰硕成果,必须在物探理论上有新的建树,并在技术上取得质的提高、改进和突破。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利用远处雷电活动作为场源的音频大地电磁法(简称为AMT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勘探深度大、不受高阻层屏蔽和对低阻体具有较高的分辨能力等优点,七十年代以来愈来愈受到各国地球物理工作者的重视。但是,由于天然大地电磁场的信号十分微弱,特别是音频范围内磁分量的信号十分微弱,所以要求AMT仪器有一个灵敏度极高的磁传感器,以便把微弱的磁信号转换成为可被接收机检测出来的电信号。根据国内外现有资料报导,音频大  相似文献   

15.
岩溶地下水系统海水入侵垂向非均质的正确确定,不仅对掌握海水入侵规律,进一步认识系统水文地质条件,且对系统的开采井孔的最佳取水部位的确定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大连某岩溶地下水系统井液电阻率测井资料的分析论证,闸明了井液电测的新用途—岩溶地下水系统在海水入侵条件下,确定最佳取水部位。井液电测井的基本原理与普通视电阻率测井相同,不同之处就是所采用的电极系形式。它不受井壁和用围岩层的影响,可准确地划分出咸淡水分界面。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地质条件复杂的山区边缘地带的建设也迅速展开。特别是侵入岩发育地区,地质情况变化较复杂。摸清地下地质条件是保障建设安全的有效手段。实例的应用地区位于河北省武安市的西部,该地区属于太行山东麓,区内铁矿、煤矿分布较多,侵入岩类型发育丰富。论文通过对高密度电法数据的整理分析,成图解释,有效地区分出了侵入岩界面、形态和分布,给出了该地区灰岩和侵入岩在物探电阻率上的差异,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效果,并为后续同类物探资料的解释提供了实例。  相似文献   

17.
以秦岭淮河为界,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基本地质条件、地下水动力条件及气候因素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差异,决定了中国北方和南方岩溶塌陷在类型、发育特征、规模、强度与形成机制等方面的差异。因此,论文在详细对比分析了中国南北方岩溶塌陷的地质条件、岩溶地下水动力条件、岩溶塌陷类型、发育特征、规模及强度以及形成机制上的差异性基础上,发现了南北方岩溶塌陷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中国北方区域构造上为较单一的断块隆起山地和沉降盆地,其岩溶水文地质单元规模大,地下水动力作用相对较弱,塌陷类型以古岩溶塌陷为主,塌陷机制除常见致塌模式外还有一种地震效应致塌模式;而中国南方区域构造上多形成较紧密的褶皱,其岩溶水文地质单元规模小、地下水动力作用较强,以现代岩溶塌陷为主,塌陷机制除常见模式外还有冲爆致塌和酸液致塌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18.
从含氡温泉地质构造背景入手,利用地热调查、井温测量、测试水样同位素等手段,对平阴氡温泉的水源、热源和储集与其赋存地质条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平阴氡温泉的水源为大气降水,热源主要为深部地下水对流及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的热量,热储层为太古代泰山岩群变质岩中的构造破碎带及古风化裂隙壳。地质成因模式为:以太古代泰山岩群变质岩的构造裂隙带为主要含水层,以寒武系馒头组页岩、朱砂洞组砂岩为上部隔水层、以太古代泰山岩群致密变质岩为下部隔水层。在补给区大气降水通过岩溶管道、裂隙下渗至含水层,沿深部断裂构造线由南向北径流,径流过程中受地温及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量的影响,水温缓慢升高,同时地下水可有效溶解围岩中氡等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总结我国北方岩溶充水矿床水文地质特征和总结岩溶充水矿床和岩溶水源地勘探与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北方岩溶水盆地水文地质边界类型划分意见:首先按边界所处的空间位置不同,将自然边界划分为侧向边界和垂向边界两类;其次按导水程度不同又划分出9类21种边界类型,如隔水边界、相对隔水边界、弱导水边界等。并根据地下水流场等资料,论述组成每类边界的岩性、构造及水动力特征。  相似文献   

20.
灰色统计方法及其在岩溶塌陷预测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灰色统计方法是基于统计预测和灰色预测两种方法形成的一种预测方法。这种方法预测岩溶塌陷的特点是既考虑塌陷形成的本质,充分利用其统计特征,又较好地考虑了岩溶塌陷系统难以全知的灰色性,使量化指标经灰色处理得以有效应用。本文在综合分析岩溶塌陷预测方法基础上,揭示出灰色统计方法在预测岩溶塌陷上的优越性,进而阐明了为灰色统计方法预测岩溶塌陷的步骤和原则,并以S市岩溶塌陷为例进行了示范性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