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汉文 《当代陕西》2004,(4):27-27,45
陕西建材工业是省第十次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振兴陕西工业经济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这里拥有一批陕西乃至全国同行业中的重点骨干企业。其中陕西省耀县水泥厂控股的陕西秦岭水泥(集团)股份公司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单个企业产能最大并且惟一拥有两条干法水泥牛产线的大型工业企业,  相似文献   

2.
陕西建材工业是省第十次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振兴陕西工业经济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这里拥有一批陕西乃至全国同行业中的重点骨干企业.其中陕西省耀县水泥厂控股的陕西秦岭水泥(集团)股份公司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单个企业产能最大并且惟一拥有两条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大型工业企业,是陕西24家上市公司中业绩排在第4位的强势股票企业之一.  相似文献   

3.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陕西是科教大省,拥有丰富的研发资源;同时,近年来陕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产业的支柱作用不断增强。以陕西八大支柱产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产业发展及研发资源配置的现状;依据协整理论,测定了陕西省研发资源与产业发展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建立了回归模型,得出研发资源对陕西装备制造工业、能源化工工业等产业的促进作用显著;最后针对各支柱产业的特点提出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当时的档案史料为主要依据,着重分析了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与陕西省政府合办陕西西京电厂的经过与发展概况。在筹建陕西西京电厂的过程中,中央政府与陕西省政府既有合作亦有矛盾,反映了西北地区对电力工业的强烈需求,也说明了南京国民政府开发西北边疆的艰难与无奈。陕西西京电厂的建成,对陕西及西安各项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地方各项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5.
<正> 一、陕西军工发展高技术工业的前景陕西军工在以下几方面发展高技术产业具有较宽的领域: 1.电子技术与电子工业。陕西电子工业是建国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主要由军工电子工业和地方所属的电子工业两部分组成。其中有原电子工业部和航天、航空、兵器、核工业部所属的大中型电子科研、生产单位。陕西是国内研制和生产微型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无线电导航设备、雷达、电子专用设备、工具、电子元器件、广播、电视和通讯设备的主要地区和我国的“军民结合”型电子工业基地。根据现有物质和技术条件,陕西电子工业(主要是国防电子)今后发展和投资的主要方向是: (1)以电视机为主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在这方面陕西国防电子工业系统具有突出优势和巨大潜力。陕西的彩色、黑白电视机生产线已达到年产(单班)55万台至75万台的生产能力。近几年省电子系统工业总产值的高速增长,主要靠的是彩色电视机和彩色显象管产值的增长。同时发展电视机的生产,也具有  相似文献   

6.
西安铁路分局多元经营投资管理集团公司隶属于西安铁路分局,是一家以铁路运输为后盾,借助铁路运输网络和西安所处的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桥头堡的地域优势,从事商贸、运输、工业、旅游、外经贸、房地产等多元化经营和发展的集团公司,拥有西铁商贸运输实业有限公司、西铁钢铁炉料有限公司、西铁。石油物资有限公司、陕西恒顺运输代理有限公司、西铁旅游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西北地区的信息技术概况,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通过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电子工业现状,存在问题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西北地区信息技术及设备制造业的状况,并提出了进入21世纪西北地区信息技术和设备制造业的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8.
<正> 一、陕西传统工业改造重构的思路陕西传统工业具有重型结构的特征,其中军工和大中型企业比重高;现代化装备和管理在少数部门和企业有了一些基础;机械、纺织占最大优势;集体工业和其他成份经济长期被忽视压抑,地区布局最大限度集中于关中。这种结构状况,是考虑改造重构方案的基础。陕西传统工业中,重工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轻工业产品在省内市场的占有率很低,在近几年加强发展轻工业之后,1987年的省内市场占有率也仅达到47.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六五”期间,陕西抓紧发展轻工业。在投资上的转变最为突出。1950—1978年期间,全省工业累计投资144亿元,其中轻工业仅占7.3%;而到1987年,轻工业固定资产原值就增加到了37.21亿元,占全部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的20%,1981—1987年  相似文献   

9.
西北地区包括新疆、青海、宁夏、甘肃、陕西的全部和内蒙古的西部地区,这里地广人稀,矿产资源丰富,但是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西北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保护,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证西北社会经济的长期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陕西有色金属工业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去年,国家对有色金属工业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将中央所属有色企事业单位下放地方管理。为了充分发挥有色金属资源、产品和技术的整体优势,加快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陕西省成立了陕西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将有色金属确定为优势产业和工业支柱产业之一,要求实现超常规、跨跃式发展。 陕西有色金属资源十分丰富,有色工业的生产和科研力量雄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已经形成了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钼矿生产能力;稀有金属钛材占国内市场份额的80%以上,成  相似文献   

11.
西北地区金属回收管理处于6月17日至19日在宝鸡市召开了西北地区废钢铁加工现场经验交流会。参加会议的有西北五省区一市金属回收公司负责加工工作的科长、加工厂厂长和加工点负责人;中央部驻西北地区各供办及有加工能力的厂矿企业和双屑炼钢取得成绩的企业代表共76人,西宁钢厂、陕西钢厂、西北铁合金厂、宜昌机床公司等单位应邀派代表参加了会议。国家物资局金属回收局加工处  相似文献   

12.
田禾 《开发研究》1987,(4):15-15
<正> 地处祖国西北部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总面积304.56万平方公里,7,048万多人。居住着40多个民族,其中宁夏是我国回族主要聚居区,拥有回族127万多人,占宁夏总人口的32%;新疆是我国维吾尔族的主要聚居区,拥有维吾尔族594万多人,占新疆总人口的45.8%。经过30多年的建设,西北五省区已初步建立了一大批大、中型企业为骨干的工业基地,石油、化工、毛纺等工业具有相当规模,有色金属工业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形成了不同规模,独具特色的国民经济体系。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西北地区将成为我国21世纪经济发展和建设基地。  相似文献   

13.
李丁 《当代陕西》2005,(4):15-16
李佩成,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安大学教授、国际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与环境研究培训中心主任、中国西北地区山川秀美战略研究课题负责人。最近,《当代陕西》就构建和谐社会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对他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4.
工业化进程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中 ,生态环境恶化占重要地位。工业化进程中 ,人的经济活动对西北地区生态破坏方面的影响极为突出 ;以史为鉴 ,走生态优化型的西部大开发之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以此为主线 ,详细分析了农业经济向“二元”经济转变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变迁 ,从生态发展的角度反观工业化进程 ,为西部大开发的深入研究新的视角 ,发展“绿色工业”  相似文献   

15.
◎陕西发展得怎么样,不仅关乎三秦大地父老乡亲的福祉,而且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一带一路”战略、对西北地区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陕西正处于追赶超越阶段,希望陕西深刻领会和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锐意改革创新,拓展发展思路,把陕西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要把资源充分挖掘好、利用好、滋养好,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前列,形成具有陕西特色和优势的创新驱动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西北地区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指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是西北地区摆脱贫困的根本措施 ;是西北地区经济大开发的一个十分有效的基本切入点。提出了西北地区加快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高宜新,陕西佳县人。曾任中共延安市委书记、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现担任陕西省文化交流协会会长。 《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设以文化产业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基地,推动西北地区文化经济振兴。陕西省文化交流协会作为陕西文化经济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力推手,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钟文升,1968年生,1991年清华大学机电系毕业,陕西清华紫光公司44办人之一,现任公司总经理。在陕西及西北地区引入、推广国产扫描仪,引入先进企业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19.
宝鸡地处我国内陆腹地的秦岭北麓,位于八百里秦川的西部.是西北地区的战略要地.如何确定宝鸡发展战略.对于加速其经济起飞和社会发展.振兴陕西,繁荣西北.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陕西经济发展阶段、工业化发展水平、城镇化发展条件分析入手,提出了陕西城镇化发展基本路径:以工业化为动力,通过吸纳农民就业实现城镇化发展;以城镇化为载体,通过转变农民身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促进城乡布局合理化;以社会事业为核心,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一体化;以改革创新为保障,激发城乡统筹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