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越来越多反倾销案件的出现凸显了反倾销产业损害研究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对反倾销产业损害的研究,增强反倾销调查工作的科学性与工作效率,我国亟需建立自己的反倾销产业损害数据库。所以必须研究我国反倾销产业损害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相似文献   

2.
<正> WTO的《反倾销协议》和我国的《反倾销产业损害调查与裁决规定》都规定只有在倾销对已经建立的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者产生实质损害威胁,或者对建立国内产业造成实质阻碍时,即倾销与损害之间已存在实质性的因果关系时,才可以采取反倾销措施。一、产业损害调查中涉及到的财务信息我国的《反倾销产业损害调查与裁决规定》中没有具体规定产业损害调查时需要提供的财务信息。但商务部下属的产业损害调查局在调查损害是否存在时一般会要求被调查企业提供以下财务资料:  相似文献   

3.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反倾销产业损害调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以下简称反倾销条例),制定本规定。第二条依据反倾销条例进行的反倾销产业损害调查相关活动,适用本规定。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以下简称商务部)负责反倾销产业损害的调查。涉及农产品的反倾销产业损害调查,由商务部会同农业部进行。第二章损害的认定第四条损害,是指倾销对已经建立的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者产生实质损害威胁,或者对建立国内产业造成实质阻碍。实质损害是指对国内产业已经造成的、不可忽略的损害。实质损害威胁是指对国内产业尚未造成实…  相似文献   

4.
倾销与反倾销:理论界定与现实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倾销与反倾销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问题,由于不同的动机,倾销有不同的形式,其效果也不尽相同;反倾销则是进口国通过征收反倾销税等方式所实施的产业损害救济措施。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实施反倾销诉讼的特点,一是提起反倾销诉讼的数量急剧上升,涉案产品的范围不断扩大;二是对倾销的确定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三是征收的反倾销税率普遍较高,存在歧视性;四是反倾销投诉的国家继续增加,同一产品在多国受到投诉。文章提出要利用反倾销手段实施产业保护的对策,积极应诉,建立反倾销应诉机制,建立产业预警机制,积极展开产业损害调查。  相似文献   

5.
加入WTO后,我国出口产品经常受到反倾销、技术壁垒和知识产权等问题的困扰,严重影响了我国产品的出口,而且国外一些产品的倾销也严重损害了我国相关产业的正常发展,这些问题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从企业角度分析了反倾销、倾销、技术壁垒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我国产业损害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采取一项反倾销措施,在实体方面至少要符合三个条件,一是进口产品须存在倾销;二是相关产业存在损害;三是倾销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根据《反倾销协定》第3条的脚注,反倾销措施中的"损害"包括三种情形,即对进口国某产业造成了实质损害、或对某一产业造成实质损害威胁或对某一产业的建立造成了实质阻碍.无论是哪一种情形,均构成《反倾销协定》第3条所提到的产业损害.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入,我国遇到的反倾销案件和数额也越来越多,应对反倾销也成了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的当务之急。行业协会在反倾销应诉中有价格协调的作用,还可作为反倾销诉讼的提诉人,帮助企业应诉、参与反倾销预警体系的建立等。我国行业协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社会合法性但应诉能力较弱,需要转变行业协会现行体制,以反倾销为契机完善自身功能以及建立产业损害预警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8.
完善我国反倾销制度的思考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入世后,国外的进口商品倾销对我国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必须采取有效的反倾销手段,以保护国内产业免受损害。我国虽已加强反倾销的力度,但还要注意从完善反规避立法、减少反倾销负面影响、结合政策手段,以及反倾销的事前调查和事后评估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我国反倾销制度。  相似文献   

9.
国务院令第32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例》于2001年10月31日国务院第46次常务会公布,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根据《条例》,进口产品以倾销方式进入我国并对已经建立的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者产实质损害威胁,或者对建立国内产业造成实质阻的,将依据此条例的规定进行调查,采取反倾销施。《条例》规定,倾销是指在正常贸易过程中进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出口价格进入中国场。条例提出了三大类反倾销措施:临时反倾销施、价格承诺和反倾销措施、并对实施期限和征期限做了详细规定。■国务院公布反倾销条例  相似文献   

10.
根据《反倾销协定》第3条,反倾销措施中的“损害”包括三种情形,即对进口国某产业造成了实质损害、或对某一产业造成实质损害威胁或对某一产业的建立造成了实质阻碍,但在具体个案中,如何能公允地界定损害的存在?如果损害确实存在,如何准确地计算损害的幅度与范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WTO《反倾销协议》和各国反倾销法对于反倾销实践中的损害确定标准在大多数情况下所适用的都是第一条标准,即"实质性损害"标准;而对第二条标准"实质性损害威胁"标准却鲜有适用;至于第三条标准,即"实质性阻碍一国产业建立"的标准更是很少提及。但是,随着中国与其贸易伙伴间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以及中国国内新兴产业的日益发展,无论是在中国出口产品遭遇的反倾销案件中,还是在中国国内产业对外提起诉讼的反倾销案件中,适用"实质性阻碍一国产业建立"标准的情况均不断发生。  相似文献   

12.
我国对外反倾销实践的特点、不足及其完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勇 《江苏商论》2006,(5):101-103
我国对外反倾销实践具有法律依据充分、立案数量激增、所涉产业集中等特点。从法律角度来说,我国对外反倾销实践至少在透明度、损害及因果关系认定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与我国反倾销立法、WTO《反倾销协定》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故应加以相应的完善。  相似文献   

13.
张涛 《商业时代》2011,(20):59-60
损害确定是反倾销法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倾销行为是否构成损害是实施反倾销措施的重要条件。而对于损害的确定需依赖于一定的外在的形态加以判断,这就是具体损害形态。但目前《反倾销协议》及各国立法对具体损害形态的确定标准的规定,比较抽象模糊,存在缺陷。为了更加合理地在反倾销案件中确定损害,需加强对具体损害形态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国外对我国倾销及我国反倾销体制建立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反倾销(anti-dumping)是国际上通行的制止不正当竞争,规范国际贸易秩序、保护国内产业安全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出口产品屡遭世界上其它国家和地区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很多产品出口受到严重阻碍,一些出口企业被迫退出国外市场,直接影响我国出口金额达100亿美元以上,相反,我国许多产业的产品饱受外国产品的倾销,使我国很多幼稚产业受到国外产品的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威胁,但由于我国国情的缘故,我国企业未能对国外的倾销产品实行反倾销调查。从1997年至今,我国对国外产品的倾销正式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的只有8起,这与我国4,700多亿美元的进出口额,诸多产业受到倾销之害及我国出口产品受到的反倾销程度相比很不相称。  相似文献   

15.
一、"实质性损害威胁"标准的含义 WTO 1994年<反倾销协议>(以下称<协议>)和各国反倾销法均规定了确定倾销损害存在的三个标准,即"实质性损害"、"实质性损害威胁"和"实质性阻碍一国产业的建立".反倾销调查中"国内产业"受到"实质性损害"是指一个已经发生了的事实,而"国内产业"受到"实质性损害威胁"是指一个尚未发生并即将发生的事实,是对未来的某种可能性的预测.  相似文献   

16.
杨晓芳 《商业会计》2007,(12):56-57
我国企业对反倾销会计信息系统缺乏研究。一是缺乏反倾销会计信息系统。企业在反倾销时为应诉提供证据.需要及时搜集和利用大量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如:我国产品出口价格、成本资料、对进口国产业损害情况、市场占有率,以及公司一般情况、财务会计资料等。这些信息和资料是企业成功应对国外反倾销的重要保证。二是缺少对竞争对手会计信息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以倾销方式进入我国的外国产品正逐渐增多并对我国的产业安全造成了威胁。依据外国产品在我国的倾销情况,分析进口倾销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从产业安全的角度研究了我国的反倾销措施,即通过建立一个高效的包括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和中介机构在内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反倾销措施维护公平竞争、保护国内产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赵志红 《消费导刊》2012,(3):160-161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国外反倾销的主要对象和最大受害国,这不仅损害了我国企业的国际形象,很多出口企业在遭到反倾销时不敢应诉或应诉不力。本文针对我国企业反倾销会计维权存在的基础工作薄弱、出口企业在反倾倾销不同阶段中涉及到的有关会计维权问题,提出科学分析应诉决策、合理利用会计维权方法和建立应诉反倾销会计支撑体系的整体方案,以提高我国企业应诉反倾销的胜诉率,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相似文献   

19.
反倾销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用于保护国内产业免遭倾销损害的一种有力措施.我国反倾销立法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相对完善,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与国际反倾销体制相比.我国反倾销法的实体规则还存在着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加入WTO后我国化工行业面临激烈的竞争局面,随着关税的进一步减让以及市场准入等措施,我国为海外石化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化工产品也日渐成为外商对华倾销的多发地带。本文主要分析了国外对华化工产品的倾销特点和我国对外反倾销的现状,旨在提出建立化工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