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能源消费量最大的国家,能源安全威胁着国家的经济安全,能源战略的实施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文章通过对美国能源战略的分析借鉴,进一步了解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之间存在的高度相关的关系,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郑秀杰 《魅力中国》2009,(36):120-121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三大石油消费国、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能源安全对于中国的意义十分重大。能源已不是单纯的能源问题,也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涉及对外战略、国家安全、战略经济利益等多层次的战略问题。我国能源事业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中国经济的发展受能源供给和需求变化的制约。但在不同时期,能源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方面是不同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能  相似文献   

3.
为了确保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列车平稳前行,国有石油企业不断走向海外,与国际化石油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能源合作,传递友谊,实现共赢。作为在华40年的国际能源企业,BP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建设。在以往的10多年间,BP与中国合作伙伴并肩开拓的身影出现在伊拉克、安哥拉、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家,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共同拥抱世界,以崭新的合作姿态共同接通获取海外油气资源的新通道,既提升了中国的能源保障能力又加速了全球能源结构多元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所引致的能源需求急剧上升,受国内资源特别是石油资源短缺约束能源产供能力短期内难以大幅度增加情况下,能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石油进口对外依赖度也随之节节攀升。为此,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能源贸易发展状况、能源安全现状以及影响能源安全的制约因素等进行深入分析,寻求加快中国能源贸易发展、确保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能源早已成为不得不说的话题。 当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庞大的能源支撑,当世界的格局因为能源而改变,稀缺的不可再生能源再也不能没有出口。而新能源,开始顺理成章地成为"解压阀。"  相似文献   

6.
能源约束下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煤炭第一大消费国,世界第二大石油、电力消费国。自1980年以来中国能源总消耗量每年增长约5%,是世界能源消耗平均增长率的近3倍。而且,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中国的重化工业的发展将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可见,能源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瓶颈"。本文利用能源产销量、能源利用效率、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分行业能源消费量等一系列指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来测度中国能源问题的各方面约束。  相似文献   

7.
汤平 《首都经济》2006,(6):22-23
美国信息能源署发布了2005年版的《国际能源展望》,对直到2025年的世界能源市场(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态势及二氧化碳排放与减排趋势进行了评估,分析与预测,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世界能源能支持到2025年。在世界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摆在人们面前的是如何更加合理的利用能源和节约能源。在南沙科技论坛上徐建中院士认为,中国面临能源与环境双重巨大压力,在人均GDP达到一万美元时,中国人均能耗必须低于传统发达国家水平,才能保证能源长期供应,科学节能成为能源战略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是世界上主要能源消耗大国,而且其能源严重依赖进口。但是近年来日本节能技术使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新能源开发利用出现扭亏为盈的、倍增趋势,使日本经济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大幅降低,部分日本新能源企业开始出现向海外扩张的新迹象,有日本专家甚至提出,日本从能源进口大国转变为能源输出大国不再是梦想。  相似文献   

9.
新经济形势下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法律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婷 《特区经济》2010,(6):275-276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经济发展周期与能源供求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相对于传统的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由于其自身优点已经称为各国保障未来发展的有效选择。本文从我国能源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分析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法律和制度保障方面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0.
商务部部长薄熙来9月17日在中国(太原)国际煤炭与能源新产业博览会高峰论坛上表示,我国对世界能源稳定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也是能源生产和出口大国。总体上看,我国的能源自给率一直在90%以上,近6年来,中国累计出口煤炭5.1亿吨及大量焦炭,为有关国家钢铁企业提供了重要原料。我国经济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会保持高速增长,能源需求较大,我国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商机无限,节能技术市场空间巨大。  相似文献   

11.
<正> 能源安全形势严峻近来,关于能源的话题牵动着国人的心。在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天然气的消费需求迅速增长,并将在未来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21%,可是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只占世界储量的11%、原油占2.4%、天然气仅占1.2%。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仅为1/10。而在过去的一年里,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使得中国石油进口上升了9%,达到1.2亿  相似文献   

12.
"太阳、风、水、植物、地热、海洋"是人们熟知的自然万物,当人类寻求能源的目光投注在它们身上时,它们便成为维系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能源---可再生能源。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世界石油危机之后,美国人就开始认识到能源是生死攸关的战略资源。为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改善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时至今日,美国在开发可再生能源中,首先是政府采取了三大政策:一是鼓励技术创新,降低成本;二是政府大力扶持,制定强行政策;三是强化市场开拓;使得美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13.
作为资源极其匮乏的发达工业化国家,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是支持日本经济增长的四大能源支柱.同时,随着世界能源形势的变化,日本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并取得了较大成就.日本在节能技术及应用等方面有许多值得中国学习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为了确保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列车平稳前行国有石油企业不断走向海外与国际化石油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能源合作,传递友谊.实现共赢。作为在华40年的国际能源企业BP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建设。在以往的10多年间BP与中国合作伙伴并肩开拓的  相似文献   

15.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来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调整一次性能源结构。改变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实现产业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一、能源微网系统发展背景随着常规能源的逐渐衰竭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世界各国纷纷加速发展可再生能源。按照中国国家能源局组织制定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  相似文献   

16.
9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俄罗斯,能源合作列人中俄总理第九次定期会晤的议事日程。今年年初,胡锦涛主席的非洲之行中,令外界关注的也是能源议题。更早前,胡锦涛在出任国家主席后即先后出访俄罗斯、中亚及澳洲,能源合作同样是日程表上的重要内容。一系列事件表明,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频率与力度进行能源外交活动,中国寻求能源利益与外交政策最佳结合点的新趋势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
美国2007新能源法案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瑛  樊慧 《亚太经济》2008,200(3):59-63
美国《2007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的出台,有着深刻的政治和经济背景。2007新能源法案标志着美国的能源战略,从依赖进口能源和能源供给扩张,转向依赖节能与新能源开发和能源需求管理。美国2007新能源法案的实施,也将对世界能源格局产生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关联性的国际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比分析美国、日本、印度及中国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探索中国的能源消费状况与经济增长模式。通过比较分析,证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不能准确反映出以上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提出"绝对能源消费系数"的新概念来评价能源消费与经济的关联性,并以此为根据,从能源消费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联性,通过分析对比提出几点建议及对策以供政府、企业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中国油气安全最重要的地缘选择之一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但中国的常规能源资源并不丰富,特别是石油。近年来,中国经济对石油需求的年增长速度已达到16%左右,远远超过世界6-7%的平均水平。预计到2010、2015和2020年,石油进口依存度将分别上升到45.  相似文献   

20.
为了确保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列车平稳前行,国有石油企业不断走向海外。与国际化石油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能源合作,传递友谊,实现共赢。作为在华40年的国际能源企业,BP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建设。在以往的10多年间,BP与中国合作伙伴并肩开拓的身影出现在伊拉克、安哥拉、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家,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共同拥抱世界。以崭新的合作姿态共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