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社会用电需求高速增长的今天,供电企业也应当成为节能降耗、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推动者。"低碳经济"的核心含义是要建立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主动开展节能降耗,积极推动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发展低碳经济,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金融业要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绿色金融”、“碳金融”是必经之路。绿色金融在低碳经济下发展势头迅猛,碳金融交易市场成为低碳经济制高点。中国碳金融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因此,应积极发展碳金融,获得主动权,即要积极制定碳金融发展的战略规划;健全碳金融监管和法律框架;培育碳金融创新机制,完善碳金融中介服务;创新和发展多样化的碳金融工具;建立统一的碳金融市场;积极推动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等等。  相似文献   

3.
<正>在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召开后,最热的名词非"低碳经济"莫属。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的大国,我国正全力积极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在低碳经济已关系到国家竞争是力的重要时刻,电网作为现代社会能源开发和利用最广泛、最高效、最绿色、最便捷的网络平台,扮演着  相似文献   

4.
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已得到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全球金融危机促使世界经济加速向低碳化深入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实现全球减排目标、促进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主要发达国家凭借低碳领域的技术和制度创新优势,加紧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构筑世界新一轮产业和技术竞争新格局。我国传统的高碳经济和外贸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向低碳经济转型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政府管理的行为取向、机制、政策和方式将对这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发挥着重要引导和推动作用。低碳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推进政府管理目标、理念、机制与政策的创新。为了保证政府管理创新的顺利推进,政府应该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强化职能以明确政府的目标定位,完善机制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综合治理以改进政府的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6.
姚蕾 《山东纺织经济》2012,(6):13-15,27
目前,以新能源和环保为主旨的"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目标,贸易与环境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纺织服装业是我国工业中污染最严重的行业之一,环境问题将成为该产业贸易中的重要问题。本文旨在发现纺织服装贸易中存在的环境问题,探讨纺织服装贸易中环境制度的产生及发展,为更好地优化纺织服装行业的低碳发展提供基础支持。  相似文献   

7.
低碳经济:生态时代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的统一,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低碳制度创新的结合,目标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平衡的共赢.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在追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其出现不是某一种因素单一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是人类在反思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矫正"制度失灵"和与自然合作博弈理性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对石油企业低碳发展战略及财税政策保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低碳发展已成为国际化大趋势,我国也高度重视低碳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坚持走低碳发展之路,对于石油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目标、全面推进科学发展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低碳经济对石油企业是一把"双刃剑",既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也会带来冲击和挑战.建议中国石油企业的低碳发展战略应为: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立足实际,务实发展.与此同时,为了引导、支持和鼓励石油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发展方向低碳化,国家需要制定和完善配套财税保障政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发展生态经济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生态经济发展道路的三重逻辑。研究发现,中国式现代化生态经济发展道路继承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促进了生态价值观的现代转换;中国不断研发环保技术,建立了较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环保资金的管理,保障了生态经济发展;中国不断发展低碳经济,推动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推动绿色消费和供应链,推动了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宣传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加强科技与制度对生态经济的支撑,促进生态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低碳经济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还作为一种"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技术等方方面面。低碳经济是一个大系统,生产系统和支持系统构成了这个大系统的核心部分,低碳产业、低碳流通和低碳消费构成了生产系统的物质基础,低碳技术和低碳能源是支持系统的关键要素。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消费结构等结构性约束。为此,要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非合意产出DEA的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是推动区域间碳交易及碳补偿的基础。依据低碳经济发展的能源结构、节能减排、碳吸收与存储以及经济效益4个维度,遵循系统性、可操作性、目标性原则,建立了反映低碳经济发展优劣的多层次递阶指标体系,在非合意产出DEA的基础上,建立了低碳经济发展的非合意产出DEA综合评价模型。从应用分析的结果来看,所建指标体系与模型对于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低碳经济”的核心含义是要建立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主动开展节能降耗,积极推动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发展低碳经济,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中最有活力的经济主体。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企业是有生命周期的。按照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把企业成长周期分为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根据这四个周期制定相应的中小企业支持政策,才能体现支持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城市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消费,而能源消费直接导致大量的碳排放,深入研究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对超大城市实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选取了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和重庆市1995~2014年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对两者的脱钩关系和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出长期内实施碳减排政策不会阻碍超大城市经济增长的结论。因此,超大城市应该积极推动低碳城市建设,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实施节能减排政策和倡导低碳生活。  相似文献   

15.
<正>面对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甚至气候环境的不断变化,电力企业必然要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走向"低碳电力"的转型之路面对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对电力发展的新要求,面对低碳经济的时代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16.
伴随低碳经济发展,突破性绿色技术创新逐步成为企业缓解环境规制高压的重要途径。本文采用2005~2022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低碳试点政策对企业突破性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低碳试点政策能够推动企业突破性绿色技术创新,该结论在经过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旧成立。由机制检验可知,低碳试点政策通过环境信息披露与绿色金融发展推动企业突破性绿色技术创新。异质性分析发现,低碳试点政策对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突破性绿色技术创新驱动作用更显著。基于此,提出完善绿色发展顶层设计、“因企制宜”出台扶持政策、强化绿色金融支持力度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升级提供助益。  相似文献   

17.
<正>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推进管理会计工作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价值创造力的制度安排:是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绩效管理、降低行政成本的重要抓手;是财政部门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推动会计升级转型的重要方向。《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紧密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和财政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国外已采取多种措施发展低碳经济。而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中国积极实施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我国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实现低排放、低能耗的增长,需要有积极的战略规划和对策措施,特别是要在政策上、法律上予以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19.
低碳经济时代,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能源和环境的约束,如何从财税政策方面进行引导,成为各国普遍的关注的问题。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制定了有效地财税政策。文章在借鉴国外降低能源消耗、新兴能源开发、碳污染降低等方面财税措施的基础上,针对国内的具体情况,提出制定降低碳排放的相应财税政策。  相似文献   

20.
结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外部压力和内在要求,从基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企业行为逻辑入手.分析了我国低碳经济及转变发展方式的实现路径。指出,基于不同资源禀赋结构的技术选择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支撑,而制度的激励结构转变是低碳经济的可持续性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