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四川凉山盐源县有一支特殊的汉族族群,这支族群主要是在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时迁徙入境,其服饰传承了清代汉族服饰特点又融合了周边少数民族服饰的特色,形成独特的服饰形制。本文通过对其服装样式的现状进行具体地研究,谨以此对仅存的盐源汉族传统服饰的保护以及现代服饰的发展提供参照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惠安女服饰作为汉族服饰中独树的一帜名扬四海。由于惠安女服饰的独特,在福建旅游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但是越来越多惠安民众已经不再是惠安女服的穿着者、欣赏者、继承者了。惠安女服装在年轻的惠安女中逐渐淡漠出去了。本文针对惠安女服饰逐渐淡出穿着者的成因,提出了惠安女服饰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几条意见措施。  相似文献   

3.
蝴蝶纹样作为我国的传统纹样,其装饰艺术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依托江南大学汉族民间服饰传习馆,对蝴蝶纹样的装饰艺术进行深入解析。首先对其具有代表性特色鲜明的蝴蝶纹样的纹理进行分类阐释,其次对与蝴蝶纹样共同搭配的不同题材进行统计与归纳,最后对装饰蝴蝶纹样的色彩进行分析并总结其表现出的共性特征,从而全面分析蝴蝶纹样在近代汉族民间服饰中所表现的装饰特色。  相似文献   

4.
汉服和各民族服饰不仅有取之不尽的美学元素,同时其纯手工针线和刺绣让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中失去的那部分感知重返,同时对其元素或符号增减后并加上现代服饰功能的舒适和便捷,可为当今一些学者提出汉服的复兴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再加上商业包装,从而创造一种新的汉族服饰的时尚潮流。  相似文献   

5.
清朝是我国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它也是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是保留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本文主要概述了清代满、汉女子的两种基本服装形制,并通过对服饰主要形式的分析,其中包括主要的服饰式样、装饰的区别以及融合等,来了解清代满、汉女子服饰在中国服饰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传统色彩文化在世界色彩文化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中国传统服饰色彩更是构成世界服饰色彩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符号学的理论和中国传统的"五色观"对中国传统服饰色彩做了一次分析,探究世世代代的人们是怎样通过服饰色彩这种符号来体现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以及民俗人情的。文中所涉及的中国传统服饰多为汉族传统服饰,不包含其他少数民族服饰。  相似文献   

7.
唐代服饰装饰部分对日本和服装饰影响颇深。本文从唐代服饰与日本和服起源上解说两者的渊源关系,并着力从唐代服饰的装饰部分,如颜色、纹样、配件、袖领细节等方面,说明唐代服饰上装饰部分对日本和服上装饰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服饰中的“十二章”纹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琼 《山东纺织经济》2010,(5):78-79,86
中国传统服饰和现代服装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不同之处就在于中国传统服饰是贵族服饰,是统治阶级的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官服制,是由上而下的维持阶级统治的华丽包装,是用最奢华工艺雕饰成的统治者外衣。而造就这种统治者形象的重要部分就是他们服饰上富有寓意的"十二章"服饰纹样,他们是中国传统服饰中最昂贵和精彩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通过描述亚洲传统服饰文化的特征以及中国、日本和韩国代表性的礼仪服饰,阐述了传统服饰文化对现代服饰礼仪的影响:一是亚洲国家的传统服饰尤其是日本和韩国大都受到中国传统服饰特征的影响;二是服饰礼仪作为独特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在一切重大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因为有了汉代才有了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汉文化、汉字、汉服饰等,繁荣昌盛的汉代经济,是汉代人抒发感情,记录生活的源泉,因此,汉画像砖是一部用图像记载的汉代史,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1.
以豫剧为载体的豫剧服饰,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在物质文明已经饱满的今天,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要求日趋渐高,豫剧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已经成为河南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豫剧服饰作为豫剧表演的载体,在其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豫剧服饰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原始社会歌舞装扮的雏形,宋杂剧时期的基垫,近现代其它戏剧服饰的影响后,而形成了现代豫剧服饰。本文阐述了豫剧服饰的发展;分析研究了豫剧服饰的色彩、款式、材质特点;指出豫剧服饰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适应河南地域文化特色,依据河南本土文化进行发展,使其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相似文献   

12.
上诉人(一审原告)惠州市圣马龙针织服饰有限公司,住所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惠州市下埔路19号惠隆大厦10楼。 法定代表人陈浩然,董事长。 委托代理人杨卫华,女,29岁,汉族,住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相似文献   

13.
Doll,玩偶娃娃,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玩具。服饰作为玩偶设计、展示与欣赏的一个重要元素,是以特定的艺术形式为前提,根据玩偶所处的年代、扮演的角色进行设计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服饰和视觉冲击的不断追逐,玩偶服饰的设计影响因素、表现形态以及与消费者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由此而引起的独特的视觉现象,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主要从人文社会因素、服饰材料因素、服饰结构因素等几个方面,探讨影响玩偶服饰设计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外在符号,它直接体现出这个民族群体的个性与文化内涵。回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它的服饰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其他成员的服饰共同构成了中国服饰文化的百花园,它的服饰文化从内容、形式及文化底蕴等方面都表现出其特有的个性。本论文以回族服饰的主体服饰和主要头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回族服饰的历史演变,回族服饰的世俗性与宗教性以及回族服饰文化的现状来阐述回族服饰文化在中国的发展情况;逐个分析主体服饰与头饰,最后提出回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苗族传统服饰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宝贵的文化符号之一,苗族传统服饰纹样作为苗族传统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应种族迁徙发展,记录苗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民族文化、传统习俗,成为集审美装饰与还原历史共存的重要物质载体,是苗族人民"观物取象"的直接体现。探寻苗族传统服饰纹样自身、纹样与环境、纹样与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传统和革新之间寻找传承保护传统服饰纹样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变迁谈起,将最能表达民俗文化的服饰形式作为传播载体,分析民俗服饰在当今社会如何进行有效的传播并扩大其影响。在传播的过程中民俗文化是直接表现出来的,而民俗文化因不同的环境和外在影响又有着适应性的同化与差异,这些同化的认可和差异的激发在服饰的传播中表现出不同社会和人群的需求,分析民俗文化在服饰传播中的表达有助于开拓更多的民俗服饰传播途径和形式,将民俗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人的时尚生活。  相似文献   

17.
设计运动是现代人类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现象,有着鲜明的设计观念和特征。服饰,作为一种融入生活并且客观传达设计理念的媒介,不但负载着人类的文化、历史观念和技术成就,也是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纽带,而服饰流行是人类社会借助服饰语言,形象地表达设计理念和审美观念的活动。设计运动对服饰流行有巨大的影响,服饰流行则传递设计信息和促进了设计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黎族主要居住在海南省中南部,分为哈、杞、赛、润、美孚五大方言区,即支系。黎族女子服饰,形式多样,色彩鲜明,图案寓意深刻,无疑是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杞方言黎族作为第二大支系,主要分布在五指山市,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以及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其女子服饰织绣结合,装饰语言独特,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但是,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杞方言服饰文化处在流失的状态,其传统服饰织造技艺也面临无人继承的状态。本文首先对杞方言女子服饰的总体概况、各类型装饰特点进行梳理,再以装饰审美作为切入点,从图案、色彩、造型、工艺等装饰角度展开分析,探讨如何将杞方言女子服饰装饰艺术运用到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中,希冀以此为例,对其传统服饰的保护、继承与发展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19.
谢佳 《山东纺织经济》2011,(8):70-71,93
本论文以鱼为对象,从鱼纹样的起源、发展、精神文化内涵和服饰中的应用和创新各个不同角度探讨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内涵和表现形式,重点探讨了鱼纹样的精神文化内涵和在现代服饰中的创新。在社会生活中以服饰为载体,充分运用鱼纹样来传达着服饰的文化信息。以中国传统服饰元素融入现代服饰中,应用和发展鱼纹样及其元素作为设计来源,展示中国文化内涵,创中国民族风气。  相似文献   

20.
清朝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唯一废除帝王冠冕制度的朝代,其统治阶级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背景使清朝帝王的服饰呈现出独具一格的特色。腰带,作为帝王服饰中的腰间配饰,则不仅呈现出清朝帝王在父权社会中的正统地位和至高等级,还从色彩、装饰物上体现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伦理观念和丰富的艺术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