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方牧区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度创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我国北方牧区的天然草地发生了严重的退化,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经济问题。导致草地退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制度供给不足和滞后是主要的社会经济原因。单纯依靠技术和资金投入治理退化草地,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从科学发 展观的视角,通过改革现行草地所有权、使用权,完善草地资源管理制度,构建有助于体现草地资源生态价值的绿色考核体 系,实施有利于牧区发展的生态补偿政策,建立和完善草地利用和保护的激励机制,从而实现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
吕程  张道宏 《经贸实践》2016,(16):240-241
草原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是通过法律构建的,受益主体对因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付出代价对象进行必要补偿的调整机制.其中的"代价"不仅指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成本,亦包括为养护草原而放弃的机会成本.本文从辽宁省草原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现状入手,分析其法律层面及实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健全辽宁省草原生态补偿法律体系、构建多样化草原生态补偿模式、提升草原生态补偿标准、完善草原承包经营法律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草原生态补偿是促进农牧民增收和草原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该机制的建立,从制度上可以保证农牧民的生计,从行为上可以引导农牧民调整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草原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草原生态补偿应落实好草原承包制度,要充分考虑到合理载畜量,在补偿方面以草畜平衡、管护、燃料替代等方面为重点,逐步建立和完善草原生态补偿制度体系。草原生态补偿体系在完善过程中要重点抓好落实草原保护制度,加强后期保护工作力度;积极推行草畜平衡制度,严格控制载畜量,限制超载放牧,规范草地利用制度,保护草原天然植被;加大草原地区投资力度,保障草原地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草原监理机构,依法行政保护草原资源;强化牧民的草原环保意识及其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4.
中国草原退化的分析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我国草原面积辽阔,相当于耕地的3.6倍,为我国牧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超负荷的利用等等原因,草原生产力下降,砂化、碱化、退化现象十分严重。因此,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以法治草、以草定畜,以草促牧,控制人口,造林种草、建造防护林网等草原建设,是恢复草原植被,提高草原生产力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祁连山区的肃南县为实验基础,通过对山地草原牧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现存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以草原管理,牲畜繁育和产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山地草原畜牧业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将山地草原的生态保护与农户的经济增长兼容起来,从而成为山地草原畜牧业的一个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牧区生态移民,以及由中小学布局调整导致的牧民子女进城读书和就此引起的“陪读”迁移,已经或正在对牧区居民(牧民)家庭经济、家庭结构、婚姻关系、文化传承等日常生活和他们所从事的草原畜牧业发展产生严重影响。为此必须构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长效机制、提倡牧民自主迁移、优化牧区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建立牧民子女就学转移的鼓励机制、为牧民顺利渡过调整过渡期提供保障、发挥畜牧业内部潜力,促进牧民就地转移、建立牧区人口准入制度,减轻牧区人口压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为例,通过对锡盟草原碳汇价值的研究,建立碳汇交易场所,利用碳汇交易等手段,发展草原牧区的碳汇经济,并借助相关部门为农牧民打开绿色通道,通过生态补偿的方式使农牧民从碳汇经济中获利,从而达到锡林郭勒地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8.
草地流转在协调草原生态保护和牧民生计提升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是深化草地制度改革、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纽带。然而不断出现的草地流转风险,对牧民生计和草地生态均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健全草地流转市场体系、完善草场资源管理对降低风险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归纳演绎法,通过借鉴、比较农地流转经验,提出从生态保护和牧民生计两个方面推动草地流转市场建设,即一方面要降低草地流转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如失地失业、经营规模不稳定,保障牧民生计发展;另一方面要明确流转主体间草地生态保护责任,保障流转草地生态环境不退化。对此,结合草原畜牧业经营特征,提出双重保障型草地市场流转的改革思路,构建牧民生存发展和草地生态保护的双重保障体系,促进牧区经济发展、提高牧民收入、落实牧区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提出草原产权不清是造成对草原资源滥用的重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明晰草原产权是牧区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基础;同时,还提出了牧区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途径,即政府在明晰草原产权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非政府组织则是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草原生态环境与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完善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并且实现牧民持续增收和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但是由于现行政策执行时间较短,对政策实施效果缺乏全面深入地研究。该文通过对内蒙古等6省区牧户调研数据,就不同区域内牧户对现行的草原生态保护及相关补贴政策的认知情况、评价情况以及政策实施后牧户的养殖困难和政策期望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洪冬星 《经济论坛》2012,(11):92-95
草原生态建设对于恢复和保护退化的草原生态系统,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生态补偿制度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是有效的生态系统保护的新范式。本文主要介绍生态补偿的本质、发展过程,特别探讨了中国西部草原生态建设中应用生态补偿的重要性,希望能对草原生态建设中的草原环境保护提供借鉴,对我国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2.
与前人对资源最优利用的研究很多都是基于计量经济模型或者博弈论的角度来阐释不同,在有关经济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有关数学模型,利用经济控制论中的哈密尔顿函数分析求解了资源过度开发的一个特例,即过度放牧对草原退化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得出以何种速度利用草原才能在不破坏生态的情况下为我们所永续利用,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我国部分地区由于掠夺式的经营方式及不合理的利用,使草地退化、沙化的面积已发展到十分令人震惊的程度.在草原生态工程实施过程中,应该把牧区节水灌溉建设一并纳入草原生态建设范畴,改善牧区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牧区生态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近年来草原生态建设和生态补奖机制的建立实施以来,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总体上牧区仍是我国经济、生态、民生、安全的“脆弱区”.本文以内蒙古为例,考察了牧区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方面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分析了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化解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草原生态经济现状我国的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在草原广阔、牧草资源丰富、人少畜少的游牧生产方式条件下,处于低水平自给自足状态。在人口急剧膨胀,粮食供给不足,市场对畜产品需求过热的情况下,导致掠夺利用草原资源,从而产生了草原资源退化,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盐渍化、“白”灾、“黑”灾、旱灾、鼠害、虫害频繁,资源退化和自然灾害迫使畜牧业生产减产、死亡率增大、成活率和产品率降低。地方政府要增加财政收入,牧民要提高生活水平,在传统生产方式推动下,继续掠夺利用草原资源、最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人们对我国草原生态环境价值的认识普遍局限于饲养家畜的功能。文章认为,我国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巨大、多维度的价值,如经济、政治和文化价值。正因为此,政府应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重新反思草原的城镇化、工业化政策,正确认识土著牧民的历史贡献;重新调整中央政府与草原牧区的利益分配关系,加大中央财政向草原生态环境的投入力度,提高资源税税率。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草原生态补偿意愿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巩芳  王芳  长青  刘鑫 《经济地理》2011,31(1):144-148
草原生态补偿意愿是确定草原生态补偿标准的重要参考,理论上补偿意愿包括补偿主体的支付意愿和补偿对象的受偿意愿。利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研究补偿主体的支付意愿和补偿对象的受偿意愿。通过采用SPSS软件中的皮尔逊相关分析法得出如下结论:内蒙古地区居民对草原生态补偿的支付意愿是23.10元/hm2.年;内蒙古草原牧区牧民的受偿意愿是1 944.75/hm2.年。影响支付意愿的因素主要是被访者的受教育程度(即学历水平)、对草原生态环境的认知程度和家庭人口;影响受偿意愿的因素主要是牲畜饲养方式和牧民居住地距离旗政府所在地的距离。  相似文献   

18.
韩柱 《现代经济信息》2012,(17):196-198
牧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1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对牧区工作做出重要决策和部署,并加大了支持力度。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全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牧区生态建设大规模展开,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逐步转变,牧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牧区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草原生态总体恶化趋势尚未根本遏制,草原畜牧业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生态环境保护与牧区经济发展不协调,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遍滞后等问题。因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建立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机制是实现我国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农村牧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揭示牧区经济滞后根源和导致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遍滞后因素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机制,并提出了保障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对村民与政府协商解决草原退化的一个行动研究的分析。在这个研究中,我们对草原保护政策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一刀切的草原政策和村民被排除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之外是导致草原退化的重要原因,也是草原恢复保护政策难以实现其预期目标的原因。我们认为村民参与的协商和规划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建立稳定的协商关系需要制度和政策的保障,草原环境保护政策应以鼓励村民参与和发挥村民集体行动的能力为核心。  相似文献   

20.
牧区是以绿色草原为主体生态景观、草原畜牧业为基础产业的特殊经济区域.目前,我国牧区主要包括13个省(区)的268个牧区半牧区县(旗、市),主要集中分布于中西部经济地带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原因,牧区仍然是全国经济发展的滞后区、民生改善的薄弱区、生态环境的脆弱区.特别是欠合理的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已对牧区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破坏与环境污染.文章以内蒙古为例,主要对牧区矿产资源开发引起的生态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尝试提出解决现存问题、推进牧区生态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