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前负利率的环境下,银行存款一方面面临来自外部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又受制于内部体系严格的存贷比监管,导致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大量发行理财产品进行存款竞争。因此,近年来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了对理财产品的发行和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2.
随着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商业银行业务特别是存款业务面临极大的挑战,因此各大商业银行都在主推信托理财产品,力求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然而银行信托理财产品很多的风险常被投资者忽略。从银行信托产品的概念出发,联系实际,探讨银行信托理财产品的风险,分析银信产品的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与策略。  相似文献   

3.
中国已经取消了贷款利率的所有管制,尽管存款利率继续接受指引,但银行可以向储户兜售表外理财产品轻易地规避监管。资金资源成本增加导致资金使用成本增加,即企业信用成本增加。  相似文献   

4.
2008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明显增加,各大银行争相把握存款回流带来的机遇。人民币理财产品出现了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理财产品任意夸大预期收益最终导致了银监会加大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信托贷款成为银行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结束,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遇到了瓶颈:由于存款利率不再设置上限,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的优势逐渐降低,同时由于同行业各家银行之间的相互竞争激烈,商业银行对自身理财产品业务的发展有待改善.本文首先讲述了我国利率市场化和理财产品的发展历程,同时根据理财产品业务发展遇到的问题,向商业银行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银行理财产品是近年来国内最活跃且充满争议的一类金融创新。根据有关统计,以2004年利率市场化进程提速以及同年理财产品初露头角为标志。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由当年的120多款增长至2009年的6000余款(剔除雷同产品);2008年银行理财产品新募集资金规模已达到2.3万亿元人民币,超越了包括公募基金在内的其他机构理财产品的增量总和,成为推动国内理财业务发展的主导性力量。文章就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供给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从海 《经济导刊》2011,(10):32-33
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异军突起,规模与速度每年都呈倍数增长,已经成为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主流产品。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中国境内本外币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已经达到13000多款,发行规模超过了人民币7万亿元。规模扩张如此之快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其存在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值得深入研究。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明显高于银行同期储蓄存款利率。  相似文献   

8.
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近年来,理财业务的高速成长为商业银行累积了大量的风险,但无论是监管层、业界还是学界,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理财产品驱动因素以及其对商业银行业绩的影响上,忽略了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所引发的风险累积及其对资本市场稳定的潜在影响。因此,本文利用2006-2016年中国境内上市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据,从股价崩盘的角度研究其对银行自身股价产生的影响。本文研究表明: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会带来自身股价崩盘风险,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越大,其股价崩盘风险越大;监管压力和理财产品刚性会加剧股价崩盘风险的发生。基于此,本文建议:相关监管机构重点关注监管考核压力较大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要做好投资者的教育工作,淡化预期收益概念,并落实理财产品信息披露制度,更多地发行“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  相似文献   

9.
《商周刊》2014,(19)
作为零售银行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的重要推手,银行理财产品近年不断保持高增长趋势.股份制银行近年来的表现更为抢眼,在发行量和预期收益率方面普遍增大力度. 招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年均增长率102% 2006年以来,招行理财业务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13年末,招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年均增长率102%,理财管理余额年均增长率43%,理财收入年均增长60%,累计实现中间业务收入97亿元.  相似文献   

10.
揭开银行理财产品的面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维 《资本市场》2011,(8):66-71
<正>年初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大规模发行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和规模迅猛增长的同时,结构亦悄然发生变化,并体现了银行对新的宏观和监管环境的积极适应。本文旨在系统梳理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概况及结构特征的演变,并对其大规模扩张的背景进行介绍,同时分析其对宏观货币环  相似文献   

11.
2004年我国商业银行发行第一款银行理财产品以来,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银行理财产品作为重要的投资品种,银行理财产品的样式、种类、发行款数与资金规模都开始急剧膨胀,而银行理财业务也逐渐成为商业银行业务收入中与"存,贷,汇"并列的第四大收入支柱。随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个人理财业务也被银行业普遍看好,银行理财产品也越来越受到投资者关注。但与此同时,理财产品市场也面临了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商业银行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相差较大的原因有哪些?对于银行业来说,怎样合理的估计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如何建立合理可靠的风险管理和评估方法?本文针对理财产品市场的复杂现状,建立商业银行绩效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以23家商业银行发行的本外币理财产品为样本,应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对理财产品绩效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理财产品市场进一步发展给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2.
《经济师》2016,(5)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和利率市场化将进一步深化,银行理财业务作为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金融产品,受到了市场的持续追捧,理财产品呈现爆发式增长。但对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客户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文章通过对某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数据的分析,希望对理财业务发展提供理论探索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现阶段巳步入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的关键时刻。面对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深化的冲击,商业银行应走差异化道路,改善盈利模式,拓展有自身特色的中间业务,同时理财产品向客户需求导向型发展,提供多元化的理财服务并注重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银行理财产品经历了飞速发展的十年,五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利用其人才,资金和网点优势迅速占领了理财市场的制高点,竞争方式也逐渐从价格战,品种争夺战过渡到靠服务和品质抢市场的局面.最近两年,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等小型银行开始跑步进场,发行的理财产品数量和规模呈现爆发式的增长.与小型银行发行理财规模爆发式增长相对应的是投资渠道狭小,特别是2015年初以来,"资产荒"来袭,大量资金追逐少量的优质资产,理财产品的高收益难以维持.特别是相对大银行,小银行在人才储备和投资能力上都相对较弱,因此,委外投资(即委托外部投资)便逐渐成为其投资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15.
国有垄断,固定能源价格,对国有企业进行资金补贴,这些模式都导致经济发展遇到瓶颈,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投资理财产品产品游离于政府严格监管的灰色地带,政府可以选择发展自己熟悉的银行金融业务,严格限制投资理财产品的发行。他们也可以选择继续深入不熟悉充满风险的金融投资理财产品业务。  相似文献   

16.
随着2012年我国利率市场化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利差缩小,金融脱媒等问题使得我国商业银行正面临着巨大的存款逐年下降压力,国内各家银行的对公存款增长乏力已成事实,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和拓展中间业务,平衡好理财和存款的关系,进一步拓展存款业务和市场中间业务的竞争力,寻求新的存款增长点已经成为各家银行当前要务。  相似文献   

17.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建立健全的现代金融体系,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利率市场化加快了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同时也对理财产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重点分析了银行理财产品的分类和利率市场化状态下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现状,重点探讨了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紧紧立足于利率市场化和中国银行业传统业务经营的现实背景,我们运用理论分析和古诺模型分析方法得出两个主要结论:当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时,第一,存款利率的上升会导致贷款的利率上升.第二,当存贷款利率同步上升时,如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小于某个“阈值”,存款利率的上升速度将快于贷款利率的上升速度,这时,存贷利差会变小,银行的利润也会变小;但如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大于某个“阈值”,当存贷款利率同步上升时,贷款利率上升速度将快于存款利率的上升速度,这时,存贷利差有变大趋势,但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过高,银行的利润空间也会受到挤压.  相似文献   

19.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全面推进和政府机构改革的持续深化,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等金融同业因其内部体制机制和政府扶持等原因,在争夺财政社保等政府类客户存款中具有价格或政策上的优势,对大型银行机构客户一般性存款业务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机构存款营销拓展面临的同业竞争态势,在经营策略、定价策略、产品策略上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方韡 《现代经济信息》2011,(20):252-253
商业银行出于扩大零售业务市场占有率和满足存贷比的监管要求,广泛通过大量发行理财产品的方式来吸引储蓄。随着理财产品的升温,这种发展模式衍生出了很多问题。商业银行应加强核心竞争力,避免产品的同质化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