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北京市国土局自2005年起,根据大的经济形势和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制定了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对土地供应总量、用途结构、空间布局及具体执行等情况等进行了明确安排,而同期北京市住房价格相比往年增长明显。本文通过对比土地供应量和同期城市人口增长率、城市人均收入增长率、开发商贷款利率变化、商品房销售量变化以及开发商囤积土地的行为等对房价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土地供应管制减少了住宅土地的实际供应量,导致北京市住宅价格的上涨,而且这个上涨存在滞后性,滞后期大约是1到2年。从2005年开始,北京市房地产市场开始存在泡沫,这也与土地供应管制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2.
《东北之窗》2010,(16):4-4
背景:今年上半年,保障房用地供应量明显增加,房地产用地出让价款回落。在住宅用地中,保障性住房(包括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用地供应量同比增加99.2%。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时间序列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和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上海市住房市场住宅用地供应对房价的干预效果。实证结果表明:上海市2001-2007年住宅用地出让量的持续、快速下降是房价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增加住宅供地量能显著抑制房价上涨,2009年以来房价上涨速度减缓的主要原因也是住宅用地供应量的大幅回升。住房供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长期而言,住房供地是政府抑制房价的重要政策手段。鉴于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在房价快速上涨阶段,为了实现抑制房价的目的,政府应从土地供应量、供应结构和加强土地市场监管三个维度来实现对住房价格的有效干预。  相似文献   

4.
严荣 《上海经济研究》2016,(11):113-121
该文通过与伦敦、纽约等几个国际大都市的对比,认为:虽然目前上海的住房规模较大,但是与上海的市区面积和人口规模还是相适应的。然而,按全部常住人口(包括上海户籍人口和非上海户籍人口)计算的上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水平则明显比伦敦、纽约等国际大都市低,而且上海住宅用地的集约化利用程度不高。该文通过多种方法对上海住房供应规模进行测算后认为:在"十三五"期间,上海的住房供应基本上满足了上海全部常住人口的合理居住需求,但是从中长期看,仅靠上海现有及可预见的新增土地资源难以满足上海全部常住人口的居住需求。基于此,文章建议要提高上海住宅用地的使用效率,加快推进城市更新的步伐,优化上海住房的空间布局,改善住房的供应结构,引导人们对住房的合理消费。  相似文献   

5.
《中国招标》2008,(15):7
山东省淄博市稳步推进的2008年住房建设计划和日前公布的2009年住房建设计划均明确规定,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土地供应,其年度供应量不低于居住用地供应总量的70%。  相似文献   

6.
蔡永飞 《西部论丛》2007,(10):34-36
努力以法制来保障居民的住房,这是一个好消息。但依笔者之见,在国家修订土地管理法之前,制定住宅法是没有意义的,以住宅法来保障居民住房需求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黄守娥 《辽宁经济》2007,(10):66-67
随着住房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居民的住宅需求得到很大的释放。在全国房价节节攀升的趋势下,稳定房价已成为现阶段政府对房地产市场有序发展宏观调控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城市居民家庭住房供应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住房供应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建立和完善住房供应结构体系时,既要考虑到满足不同层次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又要分清轻重缓急。首先,应加大住房保障的力度;其次,在稳定房价和住房供应制度创新的基础上,满足中等收入层次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需求;再次,改善性住房需求以及高收入层次家庭的住房需求的满足。此外,本文对经济适用住房、共有产权住房和土地使用权出让方式提出了创新性设想。  相似文献   

9.
《山东建设》2005,(19):46-46
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的住房需求已从追求生存空间的数量型转向数量、质量并重时期,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用现代科学技术加速改造传统的住宅产业,从而提高住宅质量,是实现住宅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0.
住宅消费要依靠住宅建设来提供商品。住宅建设是一个关联度很高的产业,住宅消费市场化,不仅能刺激住宅建设本身,而且还能带动建材、冶金、木材、轻工、机械、电子、塑料以及装饰、家具、商业服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发展。所以,住宅货币化、市场化后住宅建设可望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在目前我国的住房市场化改革中,由于旧体制的惯性作用,对已住房的政策取向上仍然带有很浓的福利性色彩。市场化的重点仅仅放在已建成的空置房和未来的购房上。这样,尽管我国从1988年开始已进行了十多年的房改,可是已住房始终未能进入流通领域进行商品…  相似文献   

11.
住宅市场:中心城区价格相对稳定 2006年的宏观调控,表达了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引导住房合理消费的政策意图。经历了第三季度的调整适应期,上海住宅市场在第四季度表现出平稳发展的态势,市场观望气氛浓厚。我们认为,上海房地产市场还需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适应,整体住宅成交量仍将有一定幅度的下降,成交均价具有走低趋势,但不同区域的价格走势将有所差别。预计2007年上海中心城区商品住宅价格将相对稳定,其中徐家汇板块地处繁华的徐家汇商业区,交通网络及生活配套设施完善,板块内租赁市场活跃。由于该板块稀缺的地段优势及已经形成的高档住宅氛围令该板块住宅市场未来长期看好。短期来看,板块内二手住宅交易将继续下跌,价格将保持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住宅租赁市场蕴含的巨大需求是推动空置房消化的有效途径,从城市化发展的长远需求来看.预计到2010年我国城市入口净增量是2.8亿,其中一大部分是由农村转入城镇的入口,这部分农业入口势必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无力购买住房,租房是其唯一的选择。[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陈苏 《山东建设》2005,(22):42-42
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的住房需求己从追求生存空间的数量型转向数量、质量并重时期,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用现代科学技术加速改造传统的住宅产业,从而提高住宅质量,是实现住宅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4.
《北方经济》2007,(11):36-36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近日说,近几年,特别是今年以来住房销售价格呈现持续上涨有4个主要原因,包括需求增长快、住宅供应偏紧、土地开发建设成本提高和市场预期。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我国住房实行福利分配制度。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改变原有的住房制度,这既是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的需要,也是以住宅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需要。研究适当的政策加速住宅商品化,启动住宅的消费需求是各级政府面对的主要工作之一。   一、新一轮以住宅为主的消费增长期已经到来,住宅消费将成为未来十年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起始于 80年代初期的改革开放,使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也为我国带来了为期 10年的消费增长期。在这一阶段,我国经历了从低收入到温饱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消费热点主要集中在服装与家…  相似文献   

16.
目前,住宅已成为五大消费热点(住宅、汽车、旅游、教育、信息资讯服务等)中的第一增长点,住、行消费是目前以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居民的消费热点。有关专家认为,未来3年,我国装饰建材市场空间巨大。分析显示,从消费结构看:住房相关商品是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方向。从市场空间看:我国居民住房需求正处于高速增长时期。根据我国住宅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7.
对南京市房地产价格走势的分析及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南京市房地产市场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有房地产开发企业300多家,在建项目投资规模400多亿元。2001年全市房地产施工面积达1053.3万平方米,增长8.5%,其中住宅施工1744万平方米,增长13%;土地供应量在逐年缩小,2001年为160公顷,相比1998年下降了38.5%,年均下降14.9%;而土地出让价格则稳步上升,2001年五级地毛地出让价格为470元/平方米,比1998年上涨了23.7%,年均上涨7.3%;2001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  相似文献   

18.
逛逛住房二级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腊梅  易茜 《湖南经济》2002,(10):50-52
随着实物分房的终止和住宅货币化的实行,购房主体已由集体转为个体。目前如何通过进一步开放和激活住房二级市场,促进市民以旧换新、以小换大、多层次实现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是盘活和发展住房存量市场,拉动住房有效需求,活跃整个房地产大市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房价收入比是目前国际上通常用来衡量城市房价水平、居民住房消费能力和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综合指标。文章通过计算房价收入比,对北京市商品住宅价格水平进行理性判断,着重剖析住宅价格过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缓解途径。  相似文献   

20.
范宏伟 《宁波经济》2005,(2):9-10,29
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不久前撰文指出,要实现住宅建设观念的三个转变:从解决住房短缺的需要向满足住房需求和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优化生态并重转变。与此前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福建、广州、大连等省市加强建筑技术规范立法,吹起了一股强劲的住宅节能风,住宅节能时代在我国悄然而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