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建设生态文明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又是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强烈期待。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正确理解和遵循新常态的大逻辑,着力解决产业结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四个方面的问题。立足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实现国家生态治理现代化和发展绿色科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无锡市新吴区空港产业园是集三大产业一体化的现代综合型省级工业园区,近年来,在稳增长、重生态、惠民生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由于空港产业园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功能定位的特色化,决定其未来发展中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置于优先,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对资源的利用、能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都在同步增长,资源环境问题已经相当严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贯彻落实好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的重要环节,正确处理城镇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原则,加快生态文明城镇建设步伐,不断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努力促进城镇生态文明系统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始终把生态保护修复摆在压倒性位置,让平昌高质量发展绿色成色更足、生态底色更实。◣绿色发展根基逐步夯实平昌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核心位置,扎实推进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近年来,平昌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生态系统活力有序恢复、良好生态本底更加彰显,平昌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社会主义现代化明确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超越了传统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现代化, 是以人民为中心、 以绿色发展为手段, 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我国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 但也面临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 着眼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指向,要从推进绿色发展、 强化顶层设计、 促进资源节约、 营造生态文化氛围等方面来构建其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7.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形成和发展是顺应世界绿色发展潮流的战略选择、解决我国生态困境的必然要求及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现实需要,对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从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看,其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绿色发展进程受来自实践中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对此,需要树立绿色发展价值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并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完善绿色发展相关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8.
建设和发展生态功能区是新常态下实现绿色发展、包容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蒙阴县在发展中形成了“生态主导、控促结合、特色产业、点状发展”的模式,重视生态建设,着力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秉承绿色发展,严控行业和项目准入;强调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立足本地资源,有针对性地培育产业增长点.但也要看到,目前蒙阴县的生态环境压力依然较大,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仍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多元化投融资渠道有待建立;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可持续发展动能不足;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亟需改善民生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9.
滕玥 《环境经济》2021,(5):44-47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发展生态产业,实现生态富民,是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现实要求,也是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积极回应。眼下,各地做好生态扶贫,推进绿色富民,走出了一条条群众增收、环境美化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0.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地质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经济建设的硬环境,也是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的软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重视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环境问题,特别要加强城市群地质环境建设,从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强化民生保障的生态环境基础。  相似文献   

11.
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建设生态文明,除了运用经济、法律和政策外,还必须依靠道德的力量,才能将生态文明的理想性化为现实性,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持久和谐。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大力植树造林,加快国土绿化,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发展理念。 文明建设人人有责,文明成果人人共享。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人人都是消费主体,生态文明观念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节能减排就必须从我做起!  相似文献   

14.
李俊 《环境经济》2018,(6):40-43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健全生态文明体制,以更加有效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以制度化、法治化方式不断开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发展和应用对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公益事业,已成为当今环境友好型城市、宜居城市的一个  相似文献   

16.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党的十七大的明确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说:"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17.
《经济师》2019,(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快速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过程,经济社会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格局稳步形成,生态环境立法逐步加强,我国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资源型地区生态环境立法作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有益补充,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和经验借鉴。文章以山西为例,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资源型地区生态环境立法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维辨识,并提出了完善建议和立法展望。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观视野中的循环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20.
《经济师》2017,(7)
高职院校实施绿色教育,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合格的"生态公民",是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和呼应,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目前,高职院校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存在学校对生态文明教育(即绿色教育)关注程度不高、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淡薄、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匮乏、学生没有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等问题。高职院校要想深入实施绿色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进一步加强绿色教学体系建设;二是进一步搞好绿色文化活动,带动绿色教育;三是以优美的绿色校园环境,助推绿色教育,陶冶学生情操;四是加强绿色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五是努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