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了"九个必须"的根本要求,其中"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为我们在新征程上开创美好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美好生活的理论渊源与内涵 1.美好生活的理论渊源.一部人类思想史就是对未来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探索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世界"理念,西方古代历史上苏格拉底的"至善的生活"、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沉思生活",乃至现代马斯洛的人的欲望需求层次理论等,都是人类贤哲对追求更高生活质量及理想社会美好生活境界的构思和憧憬.  相似文献   

2.
自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信息的主要传播媒介是互联网,并且在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阶层和领域中广泛应用,逐渐促进了互联网的崛起和发展.本文以"互联网+"的背景和特点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和探讨"互联网+"对企业管理文化建设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旭 《大陆桥视野》2014,(2):113-114
现代性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现代性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自19世纪30年代大众传播出现以后,人类社会的传播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大众传播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大众传播作为现代性的产物,与现代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大众传播的发展为现代性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同时,现代性的理论成果也对大众传播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国内对经济新闻的定义有"经济事实"说、"经济信息"说和"经济选择"说.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及其最新发展较之西方的新古典经济学在经济学的定义上更能解释经济的本质.联系新闻学的研究对象,经济新闻的定义应该是:经济新闻是人类社会最新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最新的自然经济现象的报道.  相似文献   

5.
在电视新闻记者从事新闻工作的过程中,电视新闻记者的新闻意识这一专业素养对于新闻工作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电视新闻记者应该在日常的专业素质培养中注重对新闻意识的加强.本文基于此种电视新闻记者专业素养培养的需求,从新闻工作者养成良好新闻意识的必要性出发,探究电视新闻记者应该通过何种途径实现对自身新闻意识的有效提升.新闻记者的工作中心和重心都是围绕"新闻"二字,是社会信息的传递者,"串联"起了社会的各个角落.新闻意识自然是新闻记者培养的第一意识,也是直接决定工作效果的.在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才能以高"嗅觉"来发现甚至是挖掘新闻,是一个合格新闻工作者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新闻记者进步,工作能力提高的保证.本文笔者围绕新闻记者新闻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来简述策略,提出新时期的新闻记者培养方案.电视新闻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社会大众具有舆论引导的作用,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电视新闻价值的体现、电视新闻记者新闻意识重要意义,提出了增强电视新闻记者新闻意识的有效途径,为提高电视新闻质量、促进电视新闻媒体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叔本华说,"人类的每一种完美都与一种本身势将形成的缺点联在一起."在今人的生活中,处处可以见到那种需要我们小心把握尺度和进退的事物. "民主"是"双刃剑".西方人发明了"民主",一方面建构了一个至少在表面上公平竞争的经济发达的四方社会.另一方面今天的"民主"也被经常作为的借口,用以干扰别国的内政或者达到政治家们的个人目的.伊拉克和中国台湾就是两个典型例子.在中国台湾式的民主中,民主已经成为破坏民主的利刃.  相似文献   

7.
罗斯福新政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全面干预社会经济的一次尝试.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这种制度进行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美国垄断资本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缓和了阶级矛盾.研究罗斯福"新政"对我们当今社会仍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8.
"自然报复论"是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中备受瞩目的思想,也是至今对人类生活发挥着重大指导意义的理论观点.恩格斯用比喻的说法形象生动的表达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他认为人类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充分维持自然界原有的平衡,才能确保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谐相处,否则,必将遭受自然界强有力的报复,引发人类生存环境的重大危机.本文主要以恩格斯的"自然报复论"观点为主线,结合历史和现实,首先探究当代社会自然现状及人类生存环境的危机;其次浅析陷入自然报复的主要根源;最后为如何走出当下自然报复,改善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初步探讨和分析.最终通过研究,力求对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以及"自然报复论"观点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解读及运用.  相似文献   

9.
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是人类在自然历史演进中不断追求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或者说,是人类为维持生存、实现独立自主和获得自由而不断增进其力量和价值的自然历史过程.从人类"理性"追求角度引出基于三层次自由的发展含义,进而给出一个推广了的马克思(三域耦合)社会再生产图式,并以此模型作为基础框架,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发展"的观点,我们可以在宏观动态上描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本化自由指向,以阐释"发展是拓展人类主体性自由"的人本发展思想,从而使我们得以超越传统发展经济学的局限,构建一种更有普适性和解释力的人本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社会新闻是新闻传媒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品种,它因其对大众生活的贴近性反映而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一些优秀的社会新闻还发挥了它直接干预生活,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作用。总结那些成功的社会新闻报道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是以其一定的深度和力度为读者所称道。笔者拟结合近几年来自己在社会新闻写作方面的尝试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中国已经成功地加入了WTO,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我们发现,国有企业并不是中国独有的产物,由于国有企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有着特殊的功能,所以即使在最强调民主经济的主体地位的国家,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国有企业.所不同的是,我们传统意义上对中国国有企业的理解与世界各国对国有企业的界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中国现有的国有企业中,只有承担特殊职能的一小部分可以称为"纯粹国有企业",而绝大多数具有普通企业性质的只有称其为"国有持股企业".  相似文献   

12.
王翔 《数字经济》2021,(8):52-55
信息革命催生数字经济,"十四五"规划指明新机遇 人类社会经过三次产业革命,即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每次革命带来人类社会跨越式发展,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进入数字经济.信息技术对经济影响呈涟漪效应,是否采用信息新技术将导致各经济体发展"大分流",充分采用信息技术的经济体呈现指数型增长,而信息技术利用不足的经济体则徘徊不前.信息革命从技术角度有三大特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相似文献   

13.
在经历了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后,人类正在迈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是充分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的社会.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使人们的劳动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生存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既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难题,我们必须在充分利用和享受信息技术的成就的基础上,避免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使信息技术的发展真正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到处存在着"是非".那么究竟何谓"是非",现实世界是否存在"是非",为什么会存在"是非".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文章中找到答案.本文首先从"是非"的概念入手,指出"是非"就是用一定的衡量标准判断一件事情所得出的结论,接着分析了"是非"存在的原因,最后阐述了"是非"的两个属性--相对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电子商务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对人们的生活、就业、工作和国家的法律制度以及文化教育等带来巨大的影响.电子商务平台会将人类真正带入信息社会.网络促销是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向虚拟市场传递有关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家政服务业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行业,也必将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受到巨大影响与改变.  相似文献   

16.
微信作为全新的、 多元的传播平台,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交互方式,实现了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的社交和教育新模式的转变.本文主要研究了微信的概念、 特点、 微信平台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及微信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希望在在"自媒体时代"开辟出在教育教学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美好社会,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均提出构建与发展"和谐社会"的理念.本文论述了"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和谐法律"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与作用.提出了如何用"和谐法律"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8.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是对传统农村社会救济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是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保障农村贫困群众基本生活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尽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零星试点"在我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许多问题.我们应在认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必要性的基础上,针对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9.
"碎片化阅读"作为一种信息化社会密切相连的新兴阅读方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业已形成的阅读观念和阅读习惯."碎片化阅读"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具有深刻的社会生活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还反映了现代读者在阅读方法与理念上的变化趋势.我们有必要对"碎片化阅读"的产生背景进行深入挖掘和耐心梳理,以便于明确脉络、加深认识,从而最大限度发挥碎片化阅读的巨大潜力,将其更好地应用于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等诸多领域.  相似文献   

20.
苏北一体化就是一定程度上打破苏北五市行政界线,按"一带一路"交汇点核心区建设的需要对五个市的经济、社会与环境功能进行整合,构筑相对完善的城镇群体空间单元;同时构筑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及网络化联系,形成空间形态、发展决策、市场、产业、交通、信息以及社会生活一体化的全方位一体化格局,最终实现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苏北五市水平一体化城市群体系.从苏北区域经济整体发展视角出发,苏北一体化既是连云港建设"一带一路"交汇点的需要,也是连云港自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