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一线城市经济高速发展,使得其他地区的人员大量涌入,整体的人口流动速度加快。而且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流动人口占比较大,这些流动人口既是城市的建设者,又是城市发展的推动者,但是从现实角度出发,这些流动人口对社会保障参与带来了一系列影响。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必须要明确这一影响,采取有效对策,促进人口的稳步流动,同时保障流动人口的基本权益。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流动也逐渐频繁起来,外来的流动人口成为了城市人口的一部分,并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的关系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本文从宏观方面分析了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并提出了协调流动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林斐 《发展研究》2009,(6):24-26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一些重大的政策显然对人口流动与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表现出人口由中西地区向东部地区的加速流动,人口由乡村向城市流动持续不断,人口分布继续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本文采用Tinbergen理论建立起的分析框架,评价现行发展政策的实施,可能对未来时期的人口流动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会对今后的政策制定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4.
农村人口流动不可否认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盐由之路,是我国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农村的发展与稳定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农村人口流动也产生了一些不利于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应保持农村人口的适度流动,并采取必要的改革与相关措施,消除消极影响,最终使农村人口流动能够真正地转移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最终促进和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的迁移流动不断增强,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使很多人对人口的迁移流动和城市化持否定的态度。与此相反,本文从迁移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的集聚效应,以及相应的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率的增加,促进环境污染的治理和资源的循环综合利用,有利于迁出地的生态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河南省人口流动规模、方向出现了新的特点。从人口流动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河南人口流动现状的梳理和对未来演化趋势的预测,发现河南人口流动存在着由外围向核心聚集、城镇人口向中心城市流动的趋势,其中人口向着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城市圈流动趋势尤为明显。在此基础上,判定河南城镇规模结构朝着中心城市比重日趋增大的方向演化,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朝着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圈规模和密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化。未来河南新型城镇化应重点放在省辖中心城市以上大中城市,并着重培育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城市圈。  相似文献   

7.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农业人口大规模流动所形成的“民工潮”,对传统乡镇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用至整个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在产生并将持续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当前我国农村人口流动形成的原因、特点及其对农村基层主政治建设正负两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劳动力的异质性是客观存在的,在不同的社会阶段表现形式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力异质性的内涵将会不断丰富。我国在人口红利阶段,劳动力需求的不足掩盖了劳动力的异质性,劳动力被同质化。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减弱和消失,劳动力的异质性逐步显现出来。这种变化反映到劳动力流动中,就呈现出劳动力流动由自发流动向自主流动转变。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人口从乡村向城镇转移,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影响着城镇化质量。在此背景下,本文测度、分析我国及各省市的流动人口规模及其对城镇化的影响,并基于城镇化率和非农户籍人口比重的比较探讨我国及各地区的城镇化质量,结果发现:一是我国正经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主要是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流向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但人口由中部向东部流动比由西部向东部地区流动更为明显。二是人口流动使得流入省和流出省的城镇化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在人口流出大省和流入大省表现尤为突出。三是随着人口流动规模的迅速增长,各地普遍存在着城镇化率高于其非农户籍人口比重的状况,且有持续增长趋势,即各地存在许多没有非农户籍的人口,这部分人无法享受城镇化福利和待遇,这与城镇化的实质相悖,我国城镇化质量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迁移率达9.74%,人口流动率达12.33%。人口的迁移流动,以经济因素为主,以女性为多,且迁移流动者的文化程度普遍高于其他人口。由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市迁移。按城市化发展规律,城镇化发展需要的新增人口数量,低于农村人口外出迁移数,农村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带来很大压力。为了实现人口顺利迁移流动,需要相应的配套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民工发展趋势与展望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本文在对中国农民工群体的发展趋势以及影响农民工问题解决的选择性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民工城乡流动和人口城市沉淀模型,描绘了农民工的人口城市沉淀曲线,指出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历史过程和基本思路。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农民工问题是个战略问题,将伴随我国现代化的全过程,并将伴随现代化基本实现而终结。农民工亦工亦农、亦城亦乡,流动就业,逐步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这种现象将长期存在。解决农民工问题要持城乡统筹方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要以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为动力,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要以人为本,公平对待,构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社会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农民问题,说到底就是农民的出路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工和农村学生不断向城市流动,为缩小我国的城乡差距以及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更有待进一步处理好建设新农村和农村人口流动之间的问题.本文以农民工和农村大学生为农村流动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就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原因及其对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经济发展的影响作较为详细的分析,并对农村人口的转移出路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从人口流动对区域差距影响的视角出发,运用空间经济学理论,将我国东、西部地区作为两个独立的经济体,构建了劳动力人口流动向量模型,分析了人口流动对区域差距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得出结论:人口流动对区域差距的影响呈阶段性变化。最后,结合阶段规律和当前经济危机背景提出缩小区域差距的人口流动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泰州经济社会进入发展的新阶段,高层次人口流动频繁、随迁式人口流动出现以及服务业人口流动增加等人口流动新趋势日益明显。新时期人口流动新趋势的形成给泰州带来了知识更新、产业带动以及服务改善等宝贵的历史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导致了泰州生活空间的萎缩、和谐稳定的影响以及社会管理的滞后等严峻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人口流动模型建立在单一的城乡二元经济基础之上,不完全适合解释中国的人口流动问题,尤其不能解释民工荒现象。本文依据中国特殊的城乡和区域双重二元经济以及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人口流动的特殊性,对传统人口流动模型进行修正,建立了新的人口流动模型,并以此分析我国产生民工荒现象的原因,提出解决民工荒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城乡差异导致农村人口流向这一社会现象出发,利用社会收益与风险进行比较分析,表明城乡社会收益与风险的分配不均是人口流动的根源所在,通过人口流动这一再分配过程减少收益与风险梯度差,使城乡收益与风险的分配达到Pareto最优状态,从而不断推动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通过分析FDI区域差异情况对人口流动的影响,显示出FDI主要集中分布在我国东部,中西部数量相对较少,而省际迁移人口也主要迁往沿海一带省份,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中部地区迁出人口多,而迁入人口极少。通过这些FDI对人口流动的影响研究,为国家人口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合理的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周智  杨科 《经济研究导刊》2011,(36):300-301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大规模的人口流入城市,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其中,流动人口子女的城市义务教育融入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基于此,从社会变迁的视角来分析流动儿童城市义务教育融入问题的现状和原因,并从中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各种制度改革等方面提出促进流动儿童融入城市义务教育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与迁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云南的广大农村地区,作为人口流动与迁移的净流出区,由此所带来的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20.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研究人口流动对环境污染的作用机制,实现城乡环境统筹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建立效应模型,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全面分析人口流动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人口流动对于环境污染防治呈现出正向作用,我国整体上已经跨过了人口流入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倒"U"型拐点,但是在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同时产业结构和政府管制水平都对环境污染治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论文建议从加快城镇化进度、调整产业结构和政府加大环保治理力度三方面进行完善,在推进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前提下提升环境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环保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