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外资与国际收支平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国的国际收支可以分为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两个部分,当经常项目差额与资本项目差额之和等于零时,国际收支就实现了平衡。利用外资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表现在:一方面,通过资本流入弥补一部分逆差,从而改善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另一方面,外债的还本付息、外商直接投资利润的汇出以及由于外资流入导致的本国进口的增加,又会使一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加大。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以及各项改革的深化,经常项目顺差保持低位,资本项目可能小幅逆差,未来趋向于总体均衡的基础将更加具备。在宏观调控中既要考虑国际收支的总体平衡,也要把握国际收支的格局演变。经常项目逆差和资本项目顺差的国际收支平衡格局对我国经济发展、保持国际竞争力和提升国民福利不利,也难以持续。从理论、现实和国际经验看,经常项目小幅顺差和资本项目小幅逆差的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格局是我国的较好选择。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不应以抑制出口作为主要手段,应当保持我国出口竞争力,并加大进口力度,同时着力疏通资本输出渠道,实现"经常项目小幅顺差、资本项目小幅逆差"的总体平衡。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资本项目状况,从1985年前的资本项目逆差,到中间阶段净流入的巨大增长,再到经济转型期间的资本项目逆差,发生了一个轮回。对资本项目各构成部分的变动分析表明,在保证资本项目的平衡方面,我国应应该注重FDI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2012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实现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逆差。与今年第一季度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相比,二季度中国国际收支呈现明显的一增一减格局,即经常项目顺差增加,而资本项目逆差扩大。中国在过去十年维持的"双顺差"破局,经常项目出现顺差,资本项目逆差,国际收支逐步趋向平衡。二季度经常项目顺差较一季度出现回升,主要是由于中国国内经济放缓,进口增速明显低于出口,从而货物贸易顺差大增;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逆差则是跨境资金双向流动明显,而且企业和居民结汇意愿下降,并非资金大量流出。从下半年来看,由于当前世界经济疲软,国际收支顺差可能进一步收窄,国际收支或将进一步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5.
中国国际收支结构优化的国际借鉴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是当前金融领域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之一。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已成为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而解决国际收支平衡问题,优化和调整国际收支结构已成重要的一环。综观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收支结构,中国经历了经常项目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上个世纪80年代)与经常项目顺差+  相似文献   

6.
管涛 《中国外汇》2006,(3):34-35
当前我国国际收支持续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且总顺差不断扩大,经济对外不平衡问题相对较为突出,尽早解决这一问题已是追在眉睫。为了明确改革最终努力的方向,有必要借鉴国际上关于国际收支调节的相关经验。不久前,笔者专赴加拿大和新西兰就国际收支调节问题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7.
郭局长在“全国外汇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深刻阐述了宏观调控四大目标的内涵与关系,以及与实现内外均衡的一致性,进一步明确了国际收支平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让我们更清醒的认识到国际收支顺差和逆差一样,都是国际收支失衡的表现,而失衡的外部经济则会对内部经济均衡产生冲击,  相似文献   

8.
2000年后中国经济进入迅速发展的"黄金十年",年均GDP增长达到2位数,呈现出经济起飞的良好态势。然而,在此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不平衡问题,贸易平衡从略微逆差到外汇储备跃居全球第一,国际收支不平衡凸显。国际收支平衡问题是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之一。认识和理解巨额贸易顺差的特征和性质,对于政策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贸易失衡的性质与特征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规模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较大顺差,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令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顺差迅速扩大,全年预计可达1000多亿美元,更是引超人们的普遍关注。中共中央在《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将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体现了对国际收支问题的高度重视。为此,我们要深人研究国际收支平衡的具体涵义、调节的重点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美国际收支演变特点及其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 ,中国的货物进出口顺差不断减少 ,服务逆差日益加大 ,致使经常项目顺差急剧下降 ,国际收支的平衡和国际储备的增加在相当程度上靠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来维持 ,这颇像美国国际收支的发展模式。本文经过深入分析中美两国国际收支的演变特点及其国内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 ,认为美国国际收支现有发展模式尚可维持 ,而中国不可效仿。  相似文献   

11.
王信 《中国外汇》2006,(12):20-21
为了平衡国际收支,缓解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是否应减少资本项目顺差甚至使之变为逆差?[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当前尚不能将扩大ODI作为平衡国际收支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国际收支的自我平衡更多地要依靠转方式、调结构和扩内需。2012年,中国"双顺差"结构被打破,并形成以"资本项目逆差"部分平衡"经常项目顺差"的局面,表明我国国际收支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对外直接投资占国际收支顺差的比重迅速上升。这是否意味着可将扩大对外直接投资(ODI)作为未来平衡国际收支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呢?ODI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迅速放大"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  相似文献   

13.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投资收益账户逆差的不断增大,经常账户顺差大幅下降,国际收支的稳定受蓟赢面:分析我国投资收益逆差的成因,探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收支平衡的潜在负面影响及可能引发的风险,并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政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贸易顺差过大和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已成为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矛盾;而一般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并呈现较快增长势头,已成为我国贸易顺差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以辽宁为例,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一般贸易顺差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促进一般贸易腱康发展和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几点建议,以期对相关政策的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2013年,我国国际收支再次出现较大净流入格局。2013年前三季度,我国经常项目顺差1388亿美元,较2012年同期略有下降;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992亿美元,而2012年同期为逆差368亿美元。2013年9月末,我国新增外汇储备3017亿美元,同比多增2378亿美元。我国国际收支再次出现"双顺差"格局,是国内环境与国际环境、长期因素与短期因素、实体经济和投融资活动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它表明,当前我国国际收支趋向平衡的基础尚不牢固,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依然任重道远、意义重大。从实体经济层面看,国际收支平衡是四大宏观调控目标  相似文献   

16.
国际收支平衡问题,从全球视野看,涉及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从一个国家来看,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矛盾的主要方面会相互转化,情形可能截然相反,例如,新中国初期我们面临的是外汇极度短缺,现在则面临外汇过快增长的问题。当前,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既有全球经济失衡的大背景,也有中国经济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引发的问题。如何从全球视野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认识国际收支平衡问题,探讨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对策,事关当前的宏观经济决策,以及未来中国长远的经济发展走向。为此,本刊特别组织“新年策划&;#183;国际收支平衡专题”,约请国内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这一问题进行全面和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7.
管涛 《中国外汇》2014,(1):22-25
国际收支平衡与否,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密切相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意。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党的十六大首次把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四大宏观调控目标之一。2006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中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矛盾已经从外汇短缺转为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并强调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已有明显改善,市场化的国际收支调节体制机制初步建  相似文献   

18.
德国经常和金融项目一直维持相互大致平衡;货物贸易顺差持续上升并一度位居世界第一,服务贸易则持续逆差,主要逆差额来自旅游项目;通常年份FDI收支为逆差;证券资本项资金出入持续平衡;借贷资本国际流动为全部收支平衡提供最终调节。从缓解外汇储备上升角度看,德国际收支平衡经历为我国提供有益启示,我国应持续推进:"走出去"和企业国际化战略,人民币国际化,证券市场双向开放,中国信贷机构"走出去"和信贷融资双向开放。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货物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拉动下,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规模逐年扩大。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与国内经济均衡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从全球经济发展、国内生产要素配置以及宏观政策层面来分析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根源。针对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形成的根源,我们认为解决政策性和体制性问题应作为近期调整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20.
根据国际收支各个项目的排列组合,可将国际收支平衡分解为四个层次上的平衡。按照实证分析的方法,从分析金融危机国家国际收支几个层次的平衡状况入手,就不难找到这次危机在国际收支方面的深层原因,并提出中国乃至所有发展中国家安排国际收支平衡的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