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未来葡萄酒市场的发展将持续繁荣,在这个过程中呈现的局面是“需求旺盛、供给不足”。从整个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过程来看,葡萄酒文化根植于中国大地并将与中国白酒文化交相辉映,共同提高我们生活的质量和体验。  相似文献   

2.
贡湘磊  黄娟 《现代食品》2022,(5):104-106
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们已由追求物质满足转向追求精神享受,葡萄酒相关商品的消费比重逐渐上升,使得我国葡萄酒市场迅速壮大起来.基于此,本文通过对葡萄酒的起源、文化、化学组成和营养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消费者日常的健康保健提出科学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3.
春节即将到来,这个中国人外出旅游的节日,肯定有不少人选择了到国外旅游购物。我们在当地感受文化、欣赏美景、饱饕美食的同时,如果所到之处还是葡萄酒的国度,少不了再陶醉一把。打道回府之时,文化、美景、美食是无法原版带回了,可美酒还是能选上一两瓶相佐,回来与朋友分享或留己回味。在此,本版特意聘请了国内著名葡萄酒专栏作家王云峰女士和李德美先生,介绍在美酒国度淘酒的一些基本知识和信息,以备下次旅途之需。英国仅有凤毛麟角的葡萄酒出产,通常不算是葡萄酒生产国。然而,英国特别是伦敦,是世界葡萄酒贸易中心和重要市场,自然也是收获美酒的好地方。  相似文献   

4.
红酒饮用已渐成消费食尚 中国是葡萄酒的发源地之一,早在隋唐时期,人们就有饮用葡萄酒的习惯。唐诗名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描绘边塞饮酒图景,足见当时品饮葡萄酒风气之盛。但新中国成立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葡萄酒似乎消声匿迹了,人们满眼见到的都是半汁葡萄酒,中国俨然成了世界葡萄酒海洋中的一个孤岛。  相似文献   

5.
国际葡萄酒及烈酒博览会/国际葡萄酒及烈酒研究所2007年研究报告,中国是亚洲领先的葡萄酒生产国。 2005年生产了3.85亿升葡萄酒 在中国葡萄酒的生产随着人们饮酒习惯的改变而改变。控制着超过半数产量的规模最大的六家生产商正逐步放弃以葡萄和其他水果为原料的果酒和混合酒的生产以适应消费者偏好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正>1月7-8日,2017年(第四届)中国葡萄酒大会在北京延庆八达岭国际会展中心召开。据悉,本届中国葡萄酒大会以"跨界·融合"为主题,通过与文化、旅游、汽车、金融、体育、房地产6大行业融合,邀请国内外葡萄酒行业专家与知名产区领导和业界精英出席,共同探讨中国葡萄酒市场未来发展新机遇。记者从大会组委会了解到,本届葡萄酒大会安排了国内外酒庄品牌新品发布及展销活动,展览  相似文献   

7.
根据SWOT分析方法,分别从优势分析、劣势分析、机会分析及威胁分析四个方面阐述新形势下我国葡萄酒产业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提出在面临机遇和挑战共存的情况下,国产葡萄酒应注重产品品质,抓住本土优势,充分与中国文化特征相结合,不断创新,培育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式葡萄酒品牌,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建立优秀企业文化的关键点的阐述,试图让人们认知、认识,进而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建立起优秀的中国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9.
近两年市场出现的葡萄酒热,使中国酿酒业在继啤酒之后又面临一次发展高潮:纯汁高档干型葡萄酒适应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正从餐饮业消费迅速向家庭消费辐射。90年代初中国葡萄酒业开始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年产量从80年代末的30万吨下降到近两年的约20万吨,但质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市场由以传统勾兑甜型葡萄酒为主逐渐变为以纯汁高档干型葡萄酒为主。预计今年产销量将止跌回升,走上高速健康发展的轨道。通过引进国外优良酿酒葡萄品种和先进技术设备,中国的企业已成功开发一批高档干红、干白、桃红葡萄酒、单品葡萄酒及高档起泡葡萄酒。葡萄酒市场也十分活跃,不少企业的产品供不应求。目前中国生产葡萄酒的企业已达300余家,部分白酒企业也开  相似文献   

10.
传统农业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千百年来农业不仅是人类基本的生产内容,同时也是人类重要的生活内容,农业文化直接融入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情感思想、艺术审美和价值观念之中。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北方游牧地区以及南方低海地区各自孕育出的稻作文化、粟作文化、游牧文化及渔猎文化,构成了中国农业文化的有机整体,这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绚丽多彩,具有历史价值、情感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教育价值。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农业文化一直缺乏足够的认识,正如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指出的“历史赞美把人们引向死亡的战场,却不屑于讲述使…  相似文献   

11.
吕翀 《浙江林业》2014,(6):14-15
"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竹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竹文化的发展,不仅在物质层面上满足了人们的需要,更在精神层面上熏陶了人们的情操,成为品格的象征。本期策划从科技支撑、魅力竹乡、创新妙用、传说故事等方面来展示浙江竹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张哲  陈祺 《山西农经》2020,(2):11-12,15
中华传统美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民众对中国传统美食文化的需求、传统美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如何保护传统美食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使人们了解传统美食文化的当代价值,为保护传统美食文化奉献力量。  相似文献   

13.
目前人们主要从经济、能力和权利三方面来定义和衡量贫困。在人们对贫困成因的阐释中,个人、社会和自然因素是各有侧重。本文从文化视角,遵循文化——制度——经济的思路,尝试用整合的方法来探究转型期中国农村区域贫困发生的机理,从而为反贫困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政府苦心经营,雄心勃勃 2002年10月17日至21日,在中国烟台举行的第四届国际果蔬博览会上,烟台张裕、威龙等知名葡萄酒品牌再次成为中外客商关注的焦点.而不久前,也就是2002年9月8日,烟台举行的2002国际葡萄·匍萄酒发展论坛暨葡萄酒国际贸易技术博览会规模之宏大更是令人叹为观之.OIV(国际葡萄·葡萄酒组织)官员、葡萄酒行业协会负责人、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工商企业界人士、驻华使馆参赞、新闻记者等到会嘉宾达2000人之多.一系列关于葡萄酒展会的强力推出,让人们看到了山东烟台打造国际葡萄酒强市的迫切心情.  相似文献   

15.
由于深受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影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庭为本位的信念旱已在人们的身体中根深蒂固。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家庭经济共同体组织逐渐演变成当代繁荣发展的家族企业。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中国经济模式中的家族企业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当代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中国家族企业特殊的文化背景,重视企业的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6.
快乐泡泡     
“酒能助兴”,每逢节庆或喜聚,酒是不可或缺的配角,甚而有演绎成核心角色的能耐。这一文化现象在中西方是相同的。12月25日是西方的节日,过洋节就不可避免地喝“洋酒”助兴。而在有葡萄酒酿造传统和品饮习惯的国度里,葡萄酒中的快乐族群——起泡酒常是人们佳节“助兴”的首选。  相似文献   

17.
在创意经济时代,文化创意所释放的文化生产力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原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从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高度,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首次提出了要解放文化生产力以及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战略要求。所谓文化生产力,是指人们围绕满足人类心理需求,运用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对中国葡萄酒行业进行税收政策改革呼声日高,然而没有文献对开放经济条件下其潜在经济影响做深入分析。本文基于可计算局部均衡模型和2016年全球葡萄酒生产与消费现状,重点从行业层面考察中国葡萄酒税收政策改革的经济与福利效应。模拟结果表明:第一,葡萄酒税收政策改革的产出与价格效应明显,中国葡萄酒产量年均将增加16.7%,生产者价格上升9.5%,而消费者价格下降15.6%,内销量增加22.9%。第二,葡萄酒税收政策改革将导致澳大利亚、智利等同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葡萄酒对华出口量大幅增加,中国葡萄酒行业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第三,葡萄酒行业进行税收政策改革不仅可提高中国葡萄酒生产者与消费者福利水平,而且社会净福利水平也会增加;其中,葡萄酒消费者福利水平年增加近20.3亿美元,葡萄酒生产者福利水平年增加6.9亿美元,中国社会净福利水平年增加4.7亿美元。本文不仅可为中国葡萄酒税收政策改革提供理论与现实依据,也为专家学者研究产业政策的经济与福利效应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9.
略谈中国古树名木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古树名木自古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人们形象地比喻它们为凝固的诗和活动的画;它们是绿色文物,活的化石;是自然界和前人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它们为大自然增色,而且记载着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递着世间的风云变幻和人间的沧桑,它们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人们可以通过它们了解一国的民族性格、民族感情和民族文化,它们是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20.
传统乡村文化的秩序危机与价值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传统中国,乡村文化以独特的秩序意义规范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维护着社会的稳定。内生于乡村社会的乡村文化,既以生态智慧建设着美好家园的生活秩序,也以道德交往维系着心灵家园的精神秩序,更用约定俗成的非制度性规范促使人们形成自觉秩序。然而,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解构着传统乡村文化的秩序价值,乡村文化失去了认同的基础,传统道德日益碎片化,乡村精英的标杆意义也日渐衰落。走出乡村文化秩序危机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进行乡村文化的价值重建,对传统乡村文化进行再认同,建立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哺机制,并以先进文化引领乡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