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现代乡镇》2012,(3):42-43
昔日光耀的特色商号“诚昌饭店”、“凤城珠记”、“咀香饼家”、“义顺鲜奶公司”、“洪馨椰子及佑记龙须糖”、“大声公凉茶”、“莫义记”、“张权破痛油中药厂”、“玛嘉烈蛋挞店”……这些澳门商铺不仅是本地耳熟能详的老字号,更是澳门昔日光耀的特色商号。  相似文献   

2.
《宁波经济》2010,(11):54-55
宁波钟表眼镜公司是一家具有近百年专业经营钟表眼镜史的中华老字号企业。目前,公司下设的连锁店有:宁钟公司天一广场总店、宁波公司新华联分店、宁波钟表眼镜公司眼镜VIP会所,合订营业面积千余平方米。经营的钟表、眼镜品种达2000多种,商店地处繁华的市区商贸中心。“宁钟”招牌又籍其长期诚信服务和朴实作风,深得大众百姓的信赖,因而在众多市民中享有较好的信誉。  相似文献   

3.
<正>今年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100周年。回首百年前男人还在梳辫子的年代,似乎感到一切都是那么遥远,而一家企业要成功地走过100个年头,该是多么不容易。在百年老字号的光环下,隐藏着多少人为这块老招牌所付出的辛勤汗水与努力。如今在大陆,百年老字号已不多见,而在开发历史不久的台湾,百年老字号更是稀奇犹如珍宝。据统计,全台123万家中小企业中,仅1/5存活超过20年,能够跨过50年的不到万分之一。真正能历经百年的老  相似文献   

4.
涂师平 《宁波通讯》2012,(16):54-55
"无宁不成市",宁波人向以善于经商而闻名于世。旧时宁波老城区,一批恪守商业操行的店家,讲究诚实守信,老少无欺;货真价实,薄利多销;艰苦创业,和气生财。天长日久,便在民众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于是,"老字号"的著名招牌也就应运而生,这些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颇具地域特色的老字号成为宁波商业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琳琅满目的"老字号",  相似文献   

5.
读者来信     
沧海横流,风雨百年。在农商经济时代风光无限的“老字号”在市场经济时代正面临一场生与死的考验。今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老字号”虽依然活跃,但其影响力却大不如前。现在我们感冒后,首先想到的是“新康泰克”、“白加黑”、“快克”等,而不是同仁堂的中药。这样的现实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时代,“老字号”们与其固守待死,不如变革重生。  相似文献   

6.
利用封建特权,在牧区放“印票”帐,这是大盛魁发迹的最主要手段。放“印票”帐是清朝时期旅蒙商在外蒙古地区独有的一种高利贷形式。当经营这种高利贷生意的商号向借贷者赊销货物或借贷银两时,不是由借贷者本人向这些商号开具借据,而是由借贷者所在“和硕”的王公、札萨克,代表全“和硕”向这些商号开出借据。而做这种生意的商号,一般习惯也就叫做“印票”庄。大盛魁就是蒙古地区最大的一家“印票”庄。  相似文献   

7.
话题     
《走向世界》2014,(39):12-13
第五届山东文博会开幕 8月28日,第五届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济南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本届文博会以“转型升级,融合发展”为主题,由展区、论坛和文化活动3个板块组成。据了解,此次文博会着力渲染齐鲁特色,山东30余家“中华老字号”与“山东老字号”企业参展,“鲁”字号文化产品占展会内容总量的60%。  相似文献   

8.
一、百年老字号企业带给我们的思考 20世纪的后十多年里中国企业的突出问题是寿命短暂,但也不乏有与外国长寿企业齐名的百年老字号的企业,他们经历了数世纪的考验,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见证.体现中国医药之瑰宝的中华老字号"同仁堂"正是从历史中走来,经历了数个世纪的考验,经历百年沧桑而不衰.为什么古色古香的同仁堂能在330多年的历史中走出一条亮丽的轨迹,铸起一座高大的丰碑,它靠的是什么构筑了享誉海内外的百年辉煌?  相似文献   

9.
张华江 《江苏经济》2001,(11):52-53
每一个企业家都希望自己的企业能够活得长,长得大,发展得有声有色。但在当今时代,机会主义带来的“一夜暴富”心态和短期行为,使不省企业往往通不过市场这个公正有效的过滤器,成为经济舞台上的匆匆过客。素有“淮左名都”之称的扬州,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化,也出现了不少称得上“老字号”的店铺。探究这些“老字号”经营成功的秘诀,道理其实非常简单:要建百年老店,必须要有战略眼光,重视质量,尊重顾客,不断全新,通于探索,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0.
在西安,到处可见挂有“藻露堂”招牌的医药店,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藻露堂”的主人其实有两个:一个是西安中药集团,一个是“藻露堂”的传人宋毅。而且,两个“藻露堂”都各持有一块编号和样式一模一样的“中华老字号”的牌匾,那么——  相似文献   

11.
杨一一 《今日重庆》2008,(11):143-143
2008年10月,晚上已能感觉到秋天的凉意,记者打电话给南坪中学的饶世勇老师约时间见面,但几次都是“该用户正在通话中”。“我在和一位家长谈她孩子在学校的事。”见面后她说,这学期留给家长的是小灵通,接电话就不怕影响家人了。  相似文献   

12.
李航 《现代乡镇》2011,(3):20-21
“在面临一缺资金、二缺市场的局面时,民营企业要想明白,究竟是想最后撑不住做垮了,还是去与强势企业重组,不当老板改做一个股东。民营企业要想通,在市场竞争中,兼并别人或被别人兼并,是一种常态。”  相似文献   

13.
陈世旭 《今日重庆》2006,(4):118-119
我的最常用的字典里,至今夹着一片十几年前的长江红叶……这样开始我的这篇短文,好像是开始一个老套的故事。但却是事实。那年我在上大学,一家出版社让我参加他们举办的长江笔会。船上没有别的去处,晚上的安排之一就是舞会。她的出现好像是在第二天晚上,整个舞会一亮:个头略高,结实而健康,一张月亮似的脸,目光闪闪。许多人一下子拘谨起来,换了两支曲子,居然都没有人去邀请她——美有时真会是一种压力。我觉得没有理  相似文献   

14.
《侍卫官杂记》是一本日记体小说,作者署名“宋乔”. 1952年9月,《侍卫官杂记》在香港学文书店出版,全书40余万字.这本书用第一人称,以日记体形式描写了抗战胜利前后,在重庆和南京的国民党高层,声色犬马、光怪陆离、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一连串故事. 小说生动曲折,幽默泼辣,恣肆酣畅.人们争相购阅,初版7万册一售而空,几年之内多次再版,香港好几家报纸也竞相连载.80年代初,国内多家出版社争相出版,也曾洛阳纸贵,风靡一时.  相似文献   

15.
选择漂泊     
谢梦 《中国西部》2001,(5):26-27
人们的心不再甘于被束缚,他们开始寻找着生活真正的意义所在——精神的自由,并为之拒绝去重复着上辈人或走着同龄人找一个稳定的工作、为了生计而劳碌的路,他们选择了漂泊。也许在传统的眼中这些行为就是叛逆,而他们则是一群不知道天高地厚的混小子。因为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为了自己的所爱而奋斗的激情,而这种激情所带来的满足感是足以用燃烧生命来获得的!  相似文献   

16.
"你幸福吗?" 2012年十一期间,央视这句爆红台词,火了不少神一样的回答.但如果拿这句话去问奢侈品电商经营者,得到的答案大致只有一个:不幸福,很痛苦,生不如死.  相似文献   

17.
杜枫 《走向世界》2010,(9):32-35
时世流转,或许你感到惊讶,但济南确实再一次成为焦点. 这让人想起100多年前的开埠.济南是中国第一个自主开埠的城市,隆隆火车和西装革履的外国人进入让古老的济南有了别样的景致:这让人想起古时的济南.古时的济南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一城山色半城湖"的韵致,和得天独厚的交通要塞地理位置,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文人墨客,商贾云旅.  相似文献   

18.
安踏,一个中国品牌的故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晓慧 《新财经》2007,(1):48-50
今天的安踏,连续五年市场销量排名第一。在众多体育运动品牌纷纷复制“安踏模式”的时候,这个不安分的行业小巨人已经将目标瞄准了国际市场。在这个与狼共舞的时代,选择去狼的地盘与狼争食,安踏和背后的丁志忠有着怎样的引人故事  相似文献   

19.
王欣  徐庆云 《走向世界》2012,(23):10-11
"东方瑞士"、"品牌之都"、"音乐之岛"、"啤酒之都"、"影视之城"……在众多代表青岛城市形象的闪亮名片里,有一个是无法让人忽略的,那就是"帆船之都"。青岛,是中国的"帆船之都",帆船,是最契合青岛城市气质的运动。当一项运动与一座城市天然契合时,它们共同前行的未来,越来越生动。中国帆船运动从这里开始早在1904年5月,德国皇家帆船俱乐部就在青岛举办了帆船比赛,开辟汇泉湾赛场——这是青岛最早的帆船运动,也是中国有记载、最早的现代帆船比赛;1920年,英国人接踵德国人之后  相似文献   

20.
《Local Economy》2008,23(1):19-30
Traditional labour market activation policies have tended to be focused on labour supply and improving the opportunities for new entrants or re-entrants to obtain appropriate paid employment. This emphasis was encouraged in the 1980s and 1990s by shifts in the location and nature of employment (deindustrialisation), growing and persistent levels of unemployment and policy concerns with labour market disadvantage. More recently, the need to ensur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ten by minimising local labour costs and enhancing labour flexibility, has been accompanied by a concern amongst employers at the impact of skill shortages. One response has been to shift the policy focus from supply to demand, essentially by seeking to understan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local labour demand and by developing appropriate labour market initiative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ase study provided by a labour market initiative in a regional labour market in New Zealand to assess the utility of such an approach. The Waitakere Employment and Skills Project (WESP) is a collaborative approach to labour demand, involving a number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ocal/national government agencies, as well as a university research team (including the auth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