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关于所得税的规定,合并报表应该确认递延所得税和不应该确定递延所得税是两种主要解释,两种解释的差异以2010年为界线。合并报表到底是否应该确认抵押所得税是学者争议的焦点,也是学术界一直研究的重点。本文基于合并报表不是纳税主体、不存在计税基础不存在暂时性差异以及合并报表确定的递延税费不影响应缴税额和应缴所得税等原因,认为合并报表不应该确认递延所得税。本文简单阐述了递延所得税的两种解释,分析了合并报表不应该确定递延所得税的原因,认为合并报表确认所得税会带来诸如违反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实质含义以及企业资产和所得税等数额不准确等多种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企业合并业务的发展,与企业合并相关的会计、税务处理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拟结合企业合并准则、所得税准则和财税59号文件的相关规定,通过对同一控制下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不同情况的分析,探讨了合并方的递延所得税确认和计量,旨在对企业合并的递延所得税处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企业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会由于抵销未实现而产生内部销售损益,从而导致合并的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被纳入合并范围的企业根据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之间存在暂时性差异。因而,在合并资产负债表时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同时在利润表中调整所得税费用。本文设置"合并递延所得税资产"、"合并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对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予以核算,并通过实例对相关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合并报表编制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之间的固定资产的交易,需要对这项交易进行抵销,而因为抵销造成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的暂时性的差异便是企业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本文论述了将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子公司的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转化为公允价值过程中的递延所得税的处理以及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递延所得税进的合并抵销处理的办法,仅供相关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5.
企业合并中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是会计实务操作中的难点,要结合企业合并方式、合并类型、税务处理规定以及合并方管理层的意图等具体合并环境进行具体分析,本文对此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6.
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如果涉及内部交易,有可能对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对于资产账面价值发生变动的相关所得税影响企业必须予以考虑。本文以内部固定资产交易为例,阐述编制合并报表时内部固定资产交易产生的递延所得税及其会计处理,并指出编制调整分录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企业获得了飞速发展,而相关的税种也随着企业业务的开展而不断增加,我国政府为了保证征税活动的正常进行,已经对当前的税法进行了相关的改革和创新,并且结合市场的实际特点对税率进行了调整,新税法中规定新的税率适用于企业的所得税计算中,因此我们在对递延所得税的资产与负债进行计算时也应该按照我国税法中的相关税率作为基础的结算标准。为了保证新税法实施的秩序,政府规定对于已经确认过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具体金额应该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递延所得税的存在使得企业的所得税有了一定程度的波动,能够保证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崔淑君 《商业会计》2013,(13):36-37
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因抵销内部存货交易形成的内部未实现销售利润,使得合并财务报表中存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一致,产生暂时性差异,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文根据存货是否发生减值探讨了内部存货交易抵销产生的所得税问题,以期对会计实务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通过新旧准则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差异对比,重点分析该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对所得税的影响的状况,并总结出合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欧阳 《商业会计》2004,(12):24-25
2003年4月,国家税务总局在《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中,对企业接受资产捐赠涉及的所得税问题进行了重新规定。明确企业接受捐赠的资产,需并入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依法计算交纳企业所得税。其中,对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需按接受捐赠时非货币性资产本身的价值确认捐赠收入、并入当期的应纳税所得;对接受捐赠存货、捐出方代为支付的增值税额,  相似文献   

11.
张倩 《商业会计》2012,(21):28-29
在会计实务中,递延所得税资产列示于资产负债表内资产下的非流动资产中,但是递延所得税资产又与会计准则规定的资产含义大有区别。本文以具体实务操作分析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设置的动因,得出从配比原则来思考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设置是比较合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企业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及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相关认定与会计核算进行了简要阐释。  相似文献   

13.
一、合并商誉的确定及其减值测试问题 合并商誉是企业合并成本大于被购并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及相关准则关于合并商誉的确定及其减值测试存在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张毅 《现代商业》2014,(11):234-235
我国所得税会计采用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要求企业从财务报表出发,通过比较财务报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相关法律的确定的计税依据,对于他们之间的差异分别计算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每一会计时期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相似文献   

15.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所涉及的税费主要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运杂费等。会计准则规定,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可以准确计算出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应该将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及应支付的其他税费一起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进行会计处理。也就是说,对其会计处理的关键点是企业支付的其他税费。为此,分析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的税费会计处理相关问题的提出,阐述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的税费会计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与所有者权益相关的递延所得税的确认与计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运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时,所得税费用(收益)由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组成。递延所得税通常构成所得税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递延所得税与在相同或不同期间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项目相关时,则应计入所有者权益,而不计入所得税费用。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项目主要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现金流量套期中有效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因其他权益变动影响数、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在转换日其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等。当涉及上述这些项目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时,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应当直接计入权益,当相关资产、负债收回或清偿时,与其相关的原暂计入权益的项目和递延所得税均转入损益。下面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为例说明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现代企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越来越普遍,因此,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相关业务处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针对《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企业应按照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或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规定过于简单,规定未述具体的内容及相应的处理,所以分别探讨了在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两种不同的计量模式下,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相关税费的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18.
五、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计量(一)所得税税率的确定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计量,应当能够反映预期收回资产或清偿债务的账面价值的方式时的纳税后果。因此,在计量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  相似文献   

19.
在编制合并报表时,企业集团因为不是纳税主体,所作的调整分录和抵消分录应当均与税金无关,既不能减少也不能增加当期所得税或递延所得税。但现行的会计学教程中,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由于编制抵消分录而减少在个别报表中确认的递延所得税或增加新的递延所得税。因此,本文从合并报表层面出发,探讨确认递延所得税的会计规定和实务处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2007~2010年的数据为样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盈利指数,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检验新所得税准则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得出结论:前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水平、前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本期会计——税收差异均与本期盈利能力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