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推进,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渐分离,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督变得尤为重要,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国有企业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和风险管理,加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会计监督就成为必然选择。本文针对国有资产立法不够完善、资产报告统计口径不统一、会计监督的独立性不够和未建立完整的国有资产指标评价体系四个问题,提出强化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会计监督的措施建议:强化外部监督审计、建立国有资产信息化系统、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培养会计监督人员的专业性和独立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这就从根本上要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大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监管力度。这对我国国有商业企业来说,不仅关系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更是关系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能否得到切实保障。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作为研究论点,首先分析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然后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现状作为研究依据,重点总结了几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措施,主要包括提升资产使用效率、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构建、加强人才建设、注重绩效管理、发挥监督合力作用等.旨在不断强化国有资产...  相似文献   

4.
随着医院的不断发展,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张,医院国有资产的管理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管理已成为医院发展的重要管理内容。党的十九大以来,公立医院改革也在逐步深化,在新时代医院管理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要求下,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促进国有资产的高效使用和合理配置;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国有资产建立有效的监督及考评机制,对加强医院国有资产管理,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医院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医院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最大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国有资产管理与监督的性质来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是国有资产出资人的法定代表机构,政府产权管理的法定专门机构,国有资产管理与监督的法定专司机构,国家特设的法定职能机构。从国有资产管理与监督的职责角度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依法对国有出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维护资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依法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与重组;依法向出资企业派出监事会;依法定程序对企业的负责人进行任免、考核、奖惩;依法定程序通过统计,稽核等方式对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进行监管。  相似文献   

6.
<企业国有资产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国有资产由行政管理年代迈向依法治理的崭新历史时期.<企业国有资产法>的颁布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的要求,确保改革顺利进行的迫切需要,是<公司法>和<物权法>的拓展和延续.<企业国有资产法>具有全面涵盖经营性国有资产,清晰界定国有资产出资人,明确出资人责任,完善国企高管管理机制,构建国有资产监督体系和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监督的各项基础工作是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本文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思路,即构建新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建立完善我国的资产政府采购制度、建立规范化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台账制度、建立规范化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程序与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8.
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副局长潘岳日前在全国国有资产管理理论研讨会上提出,党的十五大后.国资管理亟待解决八大问题。潘岳说,今后几年,将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时期。国有资产理论研究应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尽快回答解决:(1)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上阐明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2)如何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以较少的国有资产控制较多的社会资本;(3)如何适应国有资产股权化、证券化的变化,加强国有产权管理特别是国有股权的管理;(4)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机制如何建立;(5)政府监督营运国有资本…  相似文献   

9.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状及改革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金凤  刘健 《商场现代化》2007,(10):138-139
近几年我国国有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缓,企业亏损严重,资产损失数额巨大,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源在于政府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的不适应,因此,必须加快改革步伐。目前普遍认同并已取得初步成效的改革方法是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体制,从而实现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10.
邓琴芳 《商业故事》2022,(7):193-195
政府部门工作改革的重点都是国有资产管理,对于国有资产管理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因此,国有企业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重视资产管理,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在保障国有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上,推动政府的职能转变,规范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  相似文献   

11.
当前,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已进入了攻坚阶段,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随之暴露出来,其中国有资产流失是国民经济发展和国企改革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要加强立法,用法律手段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建立“三层制”的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处理好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的关系,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整体素质,建立和健全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和监督约束机制,做好国有资产的基础性管理工作,搞好资产评估,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准确量化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相似文献   

12.
地勘单位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是近年来国有资产管理的行业新模式,但运行过程中也存在国有资产管理不善的问题.应通过建立和完善地勘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法规、强化经营者的责任、加强财务管理和核算监督等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保障国有资产管理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尽管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由于管理体制还不足够完善、政府和企业之间还不够协调,使得企业的运营面临着许多挑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战略,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以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原则,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改制,加快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建立以管理资本为核心的全面有效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加强企业的自主决策,充分调动企业的活力,有效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与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已被纳入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国有企业的会计监督机制作为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担着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职能,是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重要体现,也是国有资产监管的重要落脚点,以及实现国有资产监管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完善国有企业会计监督机制对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及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基本经济制度逐渐的形成和发展,对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提出了必然的要求,因此“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目标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是与时俱进、水到渠成;对于进一步解决经济体制改革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供了体制基础。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必将带来思维理念、职能转化、市场规则、结构调整、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重要的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16.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秩序比较混乱,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及浪费问题层出不穷。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提倡节精简、节约,这对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如何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效果,减少防止不必要的国有资产的流失是我国经济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现阶段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出现的具体问题入手分析,并主要从法律监督层面提出了一些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质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完善国有资产产权制度,完善企业内部资产管理,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与监督体系出发,探讨了如何强化国有资本运营,以此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   

18.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能够保障会计人员依法独立履行职责,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和国有资产流失。有利于建立财政改革的操作平台,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从源头上赌注管理上的漏洞,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相似文献   

19.
王伟 《财经界(学术)》2014,(26):130-130
本文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完善国有资产产权制度,完善企业内部资产管理,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与监督体系出发,探讨了如何强化国有资本运营,以此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   

20.
荣锡祺 《上海商业》2001,(10):22-26
1993年7月成立的上海市国资委与国资办,标志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有了实质性的启动.八年来,各方面协同努力一直在探索建立和健全国有资产的运营、管理和监督体系;友谊集团自1995年7月创建至今也有6年了,监督机制与运营、管理机制相辅相成,同样取得了积极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