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有一个传统的说法,有三种事情可以不朽:立功、立德、立言。立 功、立德暂且不论,一个“立言”就成了知识分子千年不变的情结。写了一本书,想不朽;写了一篇论文,想不朽;写了一首诗,想不朽。只是想想倒也不妨,志存高远嘛!但有些人想着想着头就大了起来,宇宙变得越来越小,他自己变得越来越大,不但古人不如他,令人不如他,而且还断言未来的人也不如他。他的学问、他的作品不但当世人,就是后人也是  相似文献   

2.
《科技与企业》2008,(12):48-49
拥有很多“粉丝”的聂圣哲从不认为自己是“精英”,他说,自己最多只能算是个中国上世纪80年代的“优秀知识青年”。在聂的身上,确实有属于那个年代青年人特有的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然而,他又绝不仅仅是个理想主义者。这个世界上既有理想主义者,也有实干家,而聂圣哲想做的,就是思想上的理想主义者和行动上的实干家。  相似文献   

3.
声音     
《中国新时代》2010,(6):12-12
“我是全国人民最想揍的第三个人” ——这是4月30日任志强接受采访时说的话。任志强骂人和被骂是出了名的,在网络调查“全国人民最想打的人”中,他排名第三。他自己调侃说,第一个是小泉,第二个陈水扁,他只能排第三。对于此次调控,他认为一定会达到效果,但担心的是,调控之后怎么办。  相似文献   

4.
受访人:唐文安(德邦快递-武汉江岸区怡和路快递点部快递员)唐文安是武汉人,已经47岁了。自2月初以来,他在德邦微信公众号上不时看到有同事冒险“逆行”、支援武汉抗疫的事迹;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他也不时看到有人在做志愿者,内心颇受触动。“作为一名武汉人,我也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唐师傅说,当看到社区招募志愿者后,他毫不犹豫就主动报名了。  相似文献   

5.
打击     
刘建强 《中国企业家》2007,(14):128-128
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常常想,如果当初发言的时候语速快点儿,是不是就能一吐为快了?美国1929年大萧条时期,在众多犯了“流浪罪”的不幸的人中,有一位厨师。此君技艺精湛,是“二十年代最出名的厨师之一”。“他一直住在规定要拆除的危房顶楼上,天天读着自己的旧菜谱,越读越伤心。”  相似文献   

6.
从财政部长谢旭人的人生经历看,他的工作经历大多时间从事财税工作,可谓“与财结缘”。他成长的年代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也经历了十年一次的税务大变革,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到2003年税务体制改革,谢旭人都参与其中;此后,谢旭人又成为共和围的财政部长,并被人们称为“国库管家”。  相似文献   

7.
10年前,袁亦摔了他的铁饭碗,那个人见人羡慕的重庆大学的讲师职位,去了“平安”。在大多数人还不知道保险为何物的年代,袁亦被身边的亲人、朋友用异样的眼光扫射着,人说那是一场赌博,袁亦默认了,心中却清晰地知道,他赌的是自己的实力。 1988年大学毕业,然后留校任教,从小到大,袁亦走得比谁都顺利。走了这么些年,终于,大学校园严重的论资排辈使这个一帆风顺的年轻人走到了自己事业的瓶颈。这个颈卡得袁亦很难受,与其在时光中等待自己无望的晋升,不如破茧成蝶,想怎么飞就怎么飞。于是,在传道授业五年后的  相似文献   

8.
新闻链接     
中国人加快职业变动步伐告别了“铁饭碗”的中国人如今正享受着空前自由的职业流动,在不断变换的工作中寻觅和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户籍改革减轻了户口和档案对变换工作的  相似文献   

9.
四十多岁的李钢钢在计划经济的年代被分配到街道工厂当辅助工一干就是20年,几年前改革的浪潮无情地将他推到了下岗待工的行列中,已过不惑之年而未婚的他只能拿着200多元的下岗工资和父母亲凑着过。由于遗传因子的“自然灾害”使钢钢长得身高马大,智商不高,思维迟钝,大家给他起了个谐音名叫“李戆戆”。  相似文献   

10.
定位自己     
日前,一位朋友对我说,他要从现单位辞职,因为他想冷静下来好好思考一下自己未来的定位,看看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说实话,作为一个习惯于干一行爱一行、从计划经济时代走过来的人,我有点吃惊。但仔细一想,我明白,朋友的决定不光是勇气使然,更是对自己职场生涯理性的再定位。定位,是一个时下很常用的词语。给自己的职场生涯进行定位,不仅仅是定位自己的事业,更是定位自己的人生。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人抱怨自己怀才不遇,其实,怀才不遇是计划经济社会遗留下来的一种惯性思维。那时候,人们的职业生涯往往是一次定终身,多数人成  相似文献   

11.
1995年,汤显泉在自己的一个学生、现任海鑫公司总经理的一再邀请下,从自己工作多年的教学岗位上下来,开始和自己的学生创业。他意味深长地回忆说:“那时也不好干,说起来挺难的。几个朋友凑起来10万元钱,相当于白手起家,认准了采暖设备这个行当,就想搞出点名堂。”当时他是个门外汉,什么技术也不懂,他想就当是帮自己的学生一个忙吧。他认真地说:“当时我已经50多岁了,干起事情已不是那么轻松自如了。况且创业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操心,考虑周到……”  相似文献   

12.
屈云波现在致力于治理自己的公司。他在新的公司中,算是一股独大。关于屈云波离开科龙后的传说很多,“其实我哪儿都没去,当时从科龙出来后想出国,但是现在我想把自己的公司做好了以后,再出国学习。”从一开始接触,屈云波就一直在反问我的问题,他是个严谨的人,无论什么话题,都要从各个角度去论证全面。比如说企业失败,什么样的企业才算失败?“科龙做了18年,赚了16年的钱,现在只是亏损了两年而已,怎么算是失败呢?科龙的净资产  相似文献   

13.
一、高等教育指导思想上存在着重书本知识传授轻诚信品质培养的倾向有德无才为庸 ,有才无德则腐。“德才兼备”是古往今来对人才的总体要求。所不同的是 ,不同时代对“德”有不同性质的界定 ,“德”的作用亦有本质差别。在封建社会中 ,“德”的内涵为“忠君守节” ,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制度的统治 ;在计划经济时期 ,“德”则表现为“服从安排”,体现了计划经济的特征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德”的基本内涵应当是“诚信守法” ,表现在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上 ,主要是“客观、真实、依法、及时、准确地输入、加工和报告会计信息”。然而 ,多年以来我…  相似文献   

14.
犹如温水中的青蛙一样,在缓慢、渐进、周密,甚至“科学”的洗脑流程之下,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之中,在一股庞大的无处不在的“气场”的影响下,经过无数次的“洗脑攻心”后,仅仅在传销组织内呆一个月,便能让一个人发生他自己也想不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我厂是建于60年代的三线企业。地域的闭塞,加之长期处在计划经济大包大揽的管理下,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嘴上喊市场经济,但往往仍然用计划经济的脑想问题、用计划经济的腿走路。这就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很不合拍。概括起来,观念滞后的情况有以下三种: 一是“军工神密”自负感。有的职工说,我们60年代建三线,70年代拼命干,80年代  相似文献   

16.
一位成功学家在一家大型企业人才培训会上作演讲,他的第一句话便是:“我们必须有个信念:赚钱、赚钱、再赚钱,并且要牢牢记住,随时都能赚大钱。”大脑固存赚钱观念是为了时刻去挑战,而“随时都能赚大钱”是告诫我们智慧就是财富。有不少人总是抱怨“改革开放机遇多,想搞经营却没有资本”,其实,最重要的资本就是智力资本,人们常说“70年代靠体力、80年代看财力、90年代凭智力”。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有多少本钱,不就是凭他那“脑瓜子”发了大财吗?如果  相似文献   

17.
于小章始终在等待一个懂艺术又愿意投资的人出现,他认为只要有机会,就能把曲艺做得更好。只是,年逾六十的他,不知道还能将这个剧场经营多久。偶尔他也会想"这一辈子也许等不着这个人了,自己就这个穷命了,再想也没用。""进来看看吧,免费参观,正宗老北京、老天桥。"每天下午,于小章都会在他的魁德社门口,用地道的老北京吆喝招呼门前经过的游客。魁德社在延寿街,距离前门不远,因此常常会有逛胡同的游客经过。  相似文献   

18.
<正> 你是否爱罗大佑?你是否是他的超级歌迷、铁杆捍卫者,将他视为抚慰自己成长的“歌坛教父”?——从这里,能判断出一个人的年龄。如果所有的问题都回答“是”,那他大约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至今该是30多岁了。去年年底的最后一晚,罗大佑在北京首都体育馆举行他的告别演出,从此他将离开舞台转入幕后,至少他自己是这么说的。48岁的罗大佑自称是“老人家”,但  相似文献   

19.
时光飞逝,转眼间改革开放已有二十多个年头了,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定,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轨道。伴随着这个重大经济的转变,专业期刊营销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想使自己的期刊在琳琅满目的生活类杂志、财金类刊物等中处于“不败之地”,把握机遇,扩大市场,成了我们专业期刊营销工作的“当务之急”。如何做好专业期刊营销工作,笔者拟就谈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学习江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笔者体会到加强党管干部的工作十分重要。党如何管好干部,我认为必须把住四关。一、选拔干部要把住“德”关《史记·高君列传》中说:“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治国安邦乎天下,惟赖人才”c宋代学者司马光在论德与才的关系时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他主张如果得不到“才德全尽”的圣人.宁可要德胜才的君子,不可用才胜德的小人。可见古人在选人才时是把德摆在先。我们党选拔干部的原则是“德才兼备”。“任人唯贤”,也是把“德”摆在首位的。战争年代党选拔干部是看干部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