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宁波经济》2009,(5):35-35
为战后重建,日本确立“贸易立国”战略。伴随出口扩大,其主要出口产品——纺织品在20世纪60年代遭受美欧限制,由此揭开了日本对外贸易摩擦的历史。贸易摩擦历经日本经济的复苏、发展、高增长、泡沫经济等各个阶段直至现在,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日美在钢铁领域的摩擦,绵延近半个世纪,持续至今。目前,日本从规避、转移、应对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2.
随着美国对日本贸易逆差有增无减,双边贸易摩擦和争吵日趋激烈。在很长时期内,日本在美国加大压力时往往是采取妥协态度,但很少采取具体行动,引起美国的不满。近几年来,美国迫使日本采取实际措施,而日本也趋于强硬,从说"不"到对簿公堂。非一日之寒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六十年代中期,日本对美国的贸易一直存在逆差,对美贸易逆差占日本外贸逆差的50%以上。自1965年起,日本对美贸易出现顺差,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美国对日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美国对日贸易逆差,1980年为104亿美元,1985年达到461亿美元,1987年达到570亿美元,美国对日贸易逆差在美国外贸逆差总额中所占比重,1980年为40.9%,1981年为56.5%,1987年为35.7%。美日贸易争端从纺织、钢铁、汽车、半导体及电子产品、木材、玻璃扩大到农副产品等各个领域。美国指责日本大量向美国出口商品的过程中,却封闭本国市场,造成双边贸易严重失衡,并要求日本开放市场。  相似文献   

3.
日本钢铁出口的对象除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外,主要是美国。但从1985年起,日本迫于美国的压力,只得宣布自我限制钢铁出口。因此,日本的几家大钢铁公司开始把目标转向中国。尽管1985年以来中日贸易关系出现一些波折,但他们仍认为向中国出口其产品潜力很大。因此,从1985年起,日本大钢铁  相似文献   

4.
20世纪B0年代中后期开始,日美贸易摩擦由个别产品或产业逐步上升为涉及政治经济体制的整体争端.美国在贸易谈判中对日施加强大外压,迫使日本加速开放本国市场、放松国内规制、实施结构性调整.为了缓解对美贸易摩擦,日本同时表现出消极应付和主动出击两方面的特征,即"反应性"和"战略性"并存.政策决策过程的僵化是出现这一现象的体制性根源.事实表明,日本国内的部分利益群体积极借用了美国的贸易外压,有效地推进了国内改革.  相似文献   

5.
战后日美贸易摩擦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和产业结构的转换中产生和发展的.日美贸易摩擦的发展不仅与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同步,而且与全球化的进展同步.60年代,产业结构由轻工业转向重化工业化,贸易摩擦也由纺织品转向钢铁、彩电;70-80年代,产业结构由重化工业化转向技术集约化,日美贸易摩擦开始转向汽车、半导体;9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由技术集约化开始转向信息化,日美贸易摩擦开始转向金融、通信、流通等领域.  相似文献   

6.
原玲玲 《特区经济》2010,(11):115-116
随着中国钢铁对美出口的不断扩大,中、美两国在钢铁贸易领域的磨擦也不断增加。本文分析了中、美钢铁贸易摩擦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这对于避免和减少中、美钢铁贸易摩擦,促进中、美钢铁贸易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日美贸易摩擦对日本国内改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日美贸易摩擦由个别产品或产业逐步上升为涉及政治经济体制的整体争端。美国在贸易谈判中对日施加强大外压,迫使日本加速开放本国市场、放松国内规制、实施结构性调整。为了缓解对关贸易摩擦,日本同时表现出消极应付和主动出击两方面的特征,即“反应性”和“战略性”并存。政策决策过程的僵化是出现这一现象的体制性根源。事实表明,日本国内的部分利益群体积极借用了美国的贸易外压,有效地推进了国内改革。  相似文献   

8.
郑涵 《环球财经》2010,(4):60-61
日美间的贸易摩擦,是由于日本商品在世界主业品出口贸易中的比重日益扩大所致。自1970年发生“日美纺织品竞争”以来,日本不断加强其他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以争取出口贸易的优势。进入上世纪80年代,日、美、欧三者的贸易摩擦愈演愈烈。此后,日本企业采取在美国“落地”方式,避免了直接的贸易摩擦,但产业战争开未就此停歇。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钢铁产业快速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涉华钢铁产品贸易摩擦日趋激烈。文章分析了中国钢铁产品出口贸易摩擦的概况,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详细分析贸易摩擦对中国钢铁产品出口规模、出口市场结构以及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对贸易摩擦的影响进行了总结:负面影响主要是出口规模的萎缩、限制相关企业的发展和提高出口贸易的成本,正面影响主要是促进贸易地理方向的多元化、产生优胜劣汰效应和促进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0.
日本应对贸易摩擦的经验及启示--以日美贸易摩擦为例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随着中国出口规模的扩大、贸易地位的提高和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不断加深,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频繁发生。这一切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的日美贸易摩擦存在某些相似之处。研究日美贸易摩擦的历史轨迹及日本应对贸易摩擦的经验,对正处于贸易摩擦高发期的中国而言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日本现在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和最大的债权国。日本的外汇储备占世界第一位,日元已成为世界最坚挺的货币之一。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人均产值已超过美国。但是,近年来日本与美欧的贸易摩擦加剧,美欧对日本出口商品的贸易保护主义限制越来越多。日元自1985年9月以来大幅度升值,至1987年12月,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制度水平变量加入贸易引力模型,并据此测算稀土出口潜力指数,试图解释稀土贸易摩擦的深层原因。研究发现,从进口国制度水平看,清廉程度和货币自由度是影响中国稀土出口的主要因素;"过度贸易型"国家如荷兰、日本、美国等与近年来中国稀有资源出口限制贸易案的发生显著相关;稀土产品的反向贸易政策是影响中国稀土贸易进而引起稀土贸易摩擦的直接原因,而中国与"过度贸易型"进口国的战略利益冲突是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3.
利用产品相似性指数、区域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日美高技术产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结论为:日美两国高技术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程度较低;日本该类产品的竞争力强于美国。其原因在于中日经贸关系更为紧密以及美国对华出口高技术产品的限制。这为中国发展高技术产品提供了机遇:企业通过走产品差异化路线来避开日美的竞争,并以某些产品为突破口建立起竞争优势;而政府也要进行适度的保护和补贴。  相似文献   

14.
以往的经济摩擦问题,日美双方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商品的进出口上,美国压日本开放市场,限制出口,日本则顽强抵抗。自1983年年底以来,双方的争执逐渐集中到日元对美元汇率以及金融资本市场上来。《日本经济新闻》为此发表社论指出;日本与美国的经济摩擦发生了“质变”,已由贸易领域发展到了货币金融领域,1984年春有可能成为日美“金融战”的起点。近两年来,美元在国际市场上步步坚挺,而一度被人称为“硬货币”的日元却疲软不振。日元同美元的汇率从1982年年初的1美元兑219日元下降到1983年10月末的1美元兑232日元。美元的坚挺对美国国内经济回升固然有一定的好处,但使它在外贸上吃亏不少。美元对日元汇率的上升,使美国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钢材出口量逐年递增,贸易摩擦也随之频繁发生。目前,在全球钢铁业竞争白热化的严峻形势下,中国钢铁行业如何应对贸易摩擦,已日益成为各钢铁企业重视的重大问题。本文对我国钢铁产品的出口情况和贸易摩擦情况进行了回顾,分析了我国钢铁产品频繁遭受贸易摩擦的原因,并提出了钢铁行业应对贸易摩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中、美贸易中中国持续顺差的地位引起了美国对中国的强烈不满,从此,中、美贸易摩擦不断。本文以2006年为例,从中美贸易微观视角上分析了外汇成本和出口成本、从贸易理论上探析了贸易利益分配,从中、美贸易统计方法的不同等几个方面对中美贸易的实际利益进行了分析,得出中、美贸易顺差对中国来说只是数字,美国才是实际获利者。  相似文献   

17.
据日本《钻石周刊》1985年4月20日号报道,日美贸易不均衡急速扩大,美国急不可耐地把“对日报复法案”提交到参议院财政委审议通过。两国贸易进出口平衡的裂罅日益加大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商品向美国出口,急风骤雨般地倾泻而来。1982年日本对美国出口是363亿美元,而1983年是428亿美元,增长13%。1984年更是加速度地增加到599亿美元,增长了40%。从美国的进口额  相似文献   

18.
赵君丽 《特区经济》2007,224(9):93-94
贸易的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经常被单独分析,Freeman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成功地实现了两者的综合。本文通过利益相关者方法分析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问题,分析表明:贸易摩擦牵涉到各方利益,贸易摩擦的解决最终是各方政治经济利益的均衡。因此对于中方,不应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而应站在双方视角看待和解决纺织品贸易摩擦问题,对症下药,提高对美贸易政策的有效性,具体可采取对外直接投资,开辟多元化的出口市场,争取美国国内零售协会的帮助和自愿出口限额等措施。  相似文献   

19.
入世后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贸易争端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摩擦由二战后以美日间为中心转向以中国与主要贸易国间为中心。本文从回顾日美贸易摩擦的历史入手,主要分析了日本在此过程中采取的有效对策及日美贸易摩擦的影响,最后指出了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国际     
《天津经济》2011,(2):80-80
美对中国石油钻杆征收“双反”关税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2011年2月7日终裁决定对从中国出口到美国的石油钻杆和钻铤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双反”)关税。这是美国近期针对中国钢铁产品的又一起贸易救济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