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当前,一些商业银行开发推出了丰富的外汇市场产品,对于满足企业规避汇率风险和多样化财务运作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避险和套利有时是难以区分的,一些新型汇率避险产品的运用规避了当前外汇管理政策,对跨境资金流动、国际收支和银行结售汇产生负面影响。对此,国家外汇管理部门应根据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宏观调控目的,对企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民币的升值,我国外贸企业在经营面临的汇率风险也越来越大,如何认识汇率风险,采取何种策略面对汇率风险成为我国外贸企业探讨的主要话题。我国外贸企业在汇率风险防范中将企业走出去战略、外贸企业的产业升级、金融衍生品的选择,才是有效的规避我国外贸汇率风险,促进我国外贸企业健康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问题和改革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德忠 《新金融》2006,(9):27-29
本文提出了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即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不足;外汇市场的服务功能不完善;对外部均衡产生不利影响,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巨大。面对今后更具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取向,可以应正确认识和应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主动应对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预期和国际热钱炒作的压力;人民币汇率更趋灵活将加大央行对外汇市场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发展和健全外汇市场,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民币的升值,我国外贸企业在经营面临的汇率风险也越来越大,如何认识汇率风险,采取何种策略面对汇率风险成为我国外贸企业探讨的主要话题.我国外贸企业在汇率风险防范中将企业走出去战略、外贸企业的产业升级、金融衍生品的选择,才是有效的规避我国外贸汇率风险,促进我国外贸企业健康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刘翔宇 《时代金融》2013,(9):111-112
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启动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经历了单边快速升值的过程,08年金融危机改变了人民币单边升值的局面。2010年6月央行重启汇率,强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在汇改背景下,我国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外贸企业的利润空间萎缩,承受着汇率风险,如何应对这种局面,增强自身抵御汇率风险的能力,是迫切之事。本文介绍了规避汇率风险的常用工具,其中重点放在应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汇率风险,文章的第三部分描述了国内外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现状,并对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汇率风险规避金融衍生工具的需求方与供给方的规避汇率风险能力均有待提高,而外汇市场发展不足是深层次原因。目前企业所使用的最主要的避险方式,包括使用贸易融资工具、金融衍生产品,以及提高出口产品价格等;汇率风险规避工具的更广泛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外贸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越来越大。本文分析了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及汇率风险类别,提出了应对汇率风险的措施及建议,对外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加大,使得外贸企业开始面临不可忽视的汇率风险,如何有效地规避汇率风险成为企业的一个长期任务。本文从企业日常管理、融资工具和金融衍生品三个角度提出防范汇率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2005年7月21日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即期汇率波动幅度加大,企业和居民面临的汇率风险加大。在远期市场上,套期保值是规避汇率风险的常用办法。当前经营人民币远期产品的市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境外NDF市场,另一类是境内远期外汇市场,包括银行间远期市场和远期结售汇市场。本文检验了境外NDF市场、境内远期外汇市场和即期外汇市场上人民币汇率的协整关系以及两类远期外汇市场的有效性。对各市场汇率时间序列进行的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国内远期外汇市场是人民币外汇市场的信息中心。最后,文章对当前的外汇管制政策进行了分析评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外汇管理》2005,(10):i0001-i0002
为进一步发展外汇市场,增强外汇指定银行制定挂牌汇价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满足企业和外汇指定银行规避汇率风险的需要,加强对人民币汇价的监测,现就进一步改善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汇价和外汇指定银行挂牌汇价管理的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1.
2007年以来,伴随次贷危机逐步升级为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外汇市场波动明显增大。2008年7月之前,美元经历了长达7年的贬值周期,欧元对美元汇率一度突破1.60,但随后美元的长期贬值态势被有力逆转,而欧元则在次贷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的连续重击下对美元一度跌至1.18附近(见图1),国际公信力大大降低。国际汇市的剧烈波动,对我国外贸企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如何有效规避汇率风险成为外贸企业以及为外贸企业提供外币业务的商业银行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吕九红 《中国外资》2013,(9):29-29,31
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我国外汇市场加快发展,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增强。几年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序推进,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强,也给外贸企业带来了汇率风险。从理论上讲,货币升值实际上并不影响进出口商品本身价值,只是改变了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对价格,削弱了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人民币升值3%,就相当于出口产品成本提高了3%,出口竞争力降低了3%。一国货币升值后,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外国对这种商品的需求下降,出口规模受到制约。同时,该国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下降,会刺激国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进口规模得以扩大。那么,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背景下,外贸企业应如何规避外汇风险呢?。  相似文献   

13.
2008年,外汇市场风云变幻。面对最为常见的涉汇币种为美元、欧元的涉外企业。如何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外汇市场中明辨趋势、巧施策略以规避汇率风险呢?  相似文献   

14.
张利平  连江 《西安金融》2007,(12):65-66
人民币汇改后。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如何在自身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更好的为辖区外贸企业提供汇率避险工具,而外贸企业如何尽快适应机制变化,又快又好规避汇率风险,我们在对铜川市商业银行和外贸企业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解剖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展望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单一盯住美元到参考一篮子货币,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本文通过对国际、国内背景分析,认为此次人民币汇率改革有利于改善贸易条件,减少贸易摩擦;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降低外汇占款对货币政策自主性的干扰等。面对今后更具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取向,文章建议相关部门应主动应对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预期和国际热钱炒作的压力;央行可通过“一篮子”货币的界定实现汇率调控的灵活性;人民币汇率更趋灵活性将加大央行对外汇市场管理的难度;大力发展远期外汇市场,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相似文献   

16.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展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标志着我国汇率形成机制发生重大变化.笔者就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外贸企业的影响对山东半岛的部分外贸企业进行了调查,发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外贸企业尤其是出口企业产生了一定影响,企业也采取了一些积极的应对措施消化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成本压力,但仍有部分企业对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认识不足,没有将汇率变动作为企业经营风险中的一项常态因素进行管理,缺乏规避汇率风险的能力和手段.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成为常态,汇率弹性不断增加,外贸企业汇率避险诉求显著增加。利润较薄的小微企业尤其容易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规避汇率风险对小微企业保持稳健经营至关重要。但长期以来,小微企业汇率避险面临“意识弱”“成本高”“流程繁”等痛点,文章从银行代客外汇衍生品部门实务视角,探讨提出“强化汇率风险中性意识宣导”等措施建议,协助企业提升汇率避险能力、规避汇率波动风险。  相似文献   

18.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存在的问题1.外汇市场结构不合理中国的外汇市场实际上存在着泾渭分明的人民币外汇市场和非人民币外汇市场。在人民币外汇市场上,零售市场和批发市场汇率差别相对较大,实际上存在多重汇率。在零售市场上,进出口企业的外汇供求在单个交易日内惟有一个银行挂牌价格可选择,没有议价能力,单个交易日内外币兑人民币汇率基本不浮动。相反,在银行间的批发市场上,外币兑人民币汇率反而可以小幅波动。这样使得银行为了规避单个交易日内的市场风险,必然将零售市场上的买卖价差定得过高。这就提高了交易成本,降低了汇市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目前或曾经实行管理浮动汇率制国家外汇干预的措施与效果进行研究发现,大部分国家外汇干预透明度较低,外汇市场干预会影响汇率水平,但干预措施(如征收托宾税)短期效果更明显。长期来看,需要构建适合我国实践的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增强汇率弹性,提高金融体系规避汇率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国内外贸企业开始面临汇率波幅不断加大的外部环境,企业需要灵活采用多种手段以规避汇率风险。文章全面介绍了当前外贸企业所采用的各类应对策略及其适用范围与约束因素,并重点探讨了增加计价结算币种的积极意义及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