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武汉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模型,对2002—2007年武汉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定量计算。结果表明武汉市的生态系统处于过度开发之中,全市年人均生态足迹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远大于年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增长,资源的消费严重超过了资源的再生能力,生态资源压力巨大,表明武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不可持续性的状态。针对目前的情况,文章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人们行为观念等实现武汉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态足迹的新疆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进  张丽 《新疆财经》2007,(5):18-22
本文应用生态足迹计算模型,以新疆2006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对新疆200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新疆人均生态足迹已远远超过其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较严重,区域生态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减少生态赤字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许静  孙钰 《科技和产业》2017,(11):17-23
通过对天津市2006—2015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市的生态足迹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状态基本吻合,但是多年来的生态赤字表明天津市发展一直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虽然资源利用水平一直在提升,且在“十二五”期间,资源需求与供给的不协调状态有所缓和,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依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控制城市人口增速;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协调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分配和塑造居民环保价值观念都是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每个人都要消费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也会对地球生态系统构成影响。生态足迹是生产人的消费所需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必需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和水域的总和。生态足迹理论由两个部分组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当区域的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时,称为生态冗余,则该地区人类生产消费活动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生态环境处于可持续状态。反之,生态承载力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称为生态赤字,区域发展在空间或时间上是不可持续的。具体模型如下:  相似文献   

5.
在提取贵州省清水江流域2010—2014年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其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万元GDP生态足迹进行测算与分析,并对清水江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能力进行评判。结果显示:2010—2014年清水江流域生态足迹值分别为1.546(hm2/人)、1.848(hm2/人)、1.707(hm2/人)、1.973(hm2/人)、1.955(hm2/人),呈现上升趋势;生态承载力值分别为1.228(hm2/人)、1.223(hm2/人)、1.214(hm2/人)、1.205(hm2/人)、1.196(hm2/人),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生态赤字出现,且呈现上升趋势。反映出研究区生态环境处于弱持续发展状态,生态环境系统开发利用空间较小,承载能力明显不足,此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潜力有重要胁迫作用。  相似文献   

6.
由于原有生态足迹综合法在运用时,忽视了森林生态承载潜力,故通过全国森林平均吸碳水平来提供一个参数(0.91)作为化石能源用地的产量因子。对库区生态供需平衡关系进行测算,结果显示:三峡库区2012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653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是0.977hm2/人,生态足迹是其生态承载力的1.63倍左右,分析表明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存在生态赤字问题,建议三峡库区应走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并重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上海地区14年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999-2012年间,上海人均生态足迹以2010年为转折点呈现倒U形发展态势,人均生态承载力持续下降并逐渐趋向平稳,人均生态赤字处于稳定水平但依然很高。以生态足迹模型计算结果为基础数据,采用ARIMA模型对14年间上海人均总生态足迹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生态足迹演变进行了模拟和分析,并预测了未来5年内的变化趋势。预测结果表明,城市发展的快速转型使得上海地区生态状况逐渐好转。在预测基础上,将上海与部分省份的情况对比并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上海地区建设生态文明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土地是可持续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基础,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保障。如何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协调问题,对于保证整个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态足迹将人类消耗加以量化,并和区域土地的承载力进行对比,来判断研究区域的土地是否处于可持续利用状况。为了全面分析抚州市的可持续发展状态,本文运用改进的"国家公顷"的生态足迹模型,针对抚州市的具体情况,对抚州市生态足迹进行计量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缓解抚州市生态赤字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能源消费对生态造成的压力及其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测算了内蒙古2003-2014年的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和人均能源生态承载力,得出2003-2008年间内蒙古处于能源生态盈余,2009-2014年处于能源生态赤字的结论,找出内蒙古人均能源生态足迹的可能影响因素,并将这些可能影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做回归分析,得出内蒙古人均能源生态足迹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怎样降低内蒙古因一次能源的消耗而带来的生态压力.  相似文献   

10.
为了克服传统生态足迹法在不同功能土地进行统一换算时产生的较大偏差,采用能值—生态足迹方法对2005~2015年陇南市生态足迹进行动态分析,从而科学评价该地区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2005~2015年陇南市人均生态足迹从1.827hm2增加到3.111hm2,呈波动上升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现波动起伏状态,略有下降,生态系统由生态盈余转向生态赤字,陇南市生态系统由可持续发展向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转变。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选取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典型区之一的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作为研究区域,选用耕地、牧草地、林地、水域、化石燃料地、建筑用地等六个参评因子,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大化县的资源承载力状况进行了动态综合分析,并作为大化县资源环境安全评价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评价模块,利用G IS技术对其评价结果可视化输出分析。结果发现,从1996年到2000年大化县的生态足迹都出现了生态赤字,并高于同期的全国平均水平,说明环境脆弱的喀斯特山区资源承载力处于较低水平,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很大,并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针对喀斯特山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辅助对策。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阴山北麓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化德县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带生态经济系统具有高生态足迹、低生态承载力和高生态赤字"两高一低"的不可持续发展特点,同时结合1995-2010年化德县农牧交错带发展实际,进一步分析和验证了生态足迹供需非对称、经济结构非均衡、生产力水平低是产生生态足迹供需矛盾的根源,并讨论提出了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借鉴生态足迹理论分时段测算了重庆市1983~2013年生态足迹,分析了动态变化过程。计算结果表明,从1983年到2013年重庆市生态足迹由0.89hm~2增长至2.11 hm~2,其中碳足迹贡献最大;31年来重庆市一直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且有逐年扩大的态势;重庆市万元GDP足迹逐年下降,单位土地GDP提高,因此提倡低碳生活,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对降低生态足迹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动态的均衡因子,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甘肃省2000—2009年10年来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实证研究,并利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分析了甘肃省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2000—2009年甘肃省人均生态足迹由1.611hm2增加到2.182hm2(见图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1.180hm2逐年减少到1.106hm2,表明生态足迹(即生态承载力需求)与生态承载力供给呈反向发展趋势(见图2),且生态赤字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可见甘肃省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而影响甘肃省生态足迹变化的主要是经济因素和人口因素,通过分析其影响因子从而为制定甘肃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张建坤  王朝阳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12):146-150
文章基于生态足迹分析法的概念及计算理论,提出了建设项目生态足迹概念,构建了建设项爵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的计算模型。该模型将建设项目分为三个阶段:建设阶段、运行阶段和拆除阶段,其中建设阶段分为人工生态足迹、材料生态足迹和机械生态足迹三类。为增强方法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定义了单元生态足迹,并与现行工程预算保持口径统一。并以北京大学体育馆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该项目生态足迹约是生态承裁力的2倍,表明存在少量赤字。对此,结合模型为减少建设项目的生态足迹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为建设项目生态评价开辟了一条新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选取镇江市为研究对象,借助生态足迹模型,首次对镇江市2008—2017年生态足迹核算分析,判断镇江市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分析结果表明,2008—2017年生态足迹整体呈上升趋势,由2008年的3.0380hm2/cap增加到2017年的5.0214hm2/cap,增幅为65.29%;生态承载力整体呈下降趋势,由2008年的0.2951hm2/cap下降到2017年的0.2872hm2/cap,降幅为2.68%,最终产生了生态赤字,表现为区域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为此,文章提出以下转变发展方式,即:实现产业转型、引进新技术、开发新能源、发展循环经济;以及优化土地结构等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中部六省耕地生态足迹演化趋势,利用SPSS 26.0探讨了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山西等四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波动上升,湖北等两省相对稳定。河南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呈波动上升趋势,山西呈波动下降趋势,安徽等四省相对稳定。河南等五省耕地资源呈现可持续利用状态,山西则为不可持续状态。中部六省耕地生态足迹变化驱动力和演变趋势存在差异,江西和山西呈现增长-下降-增长的态势,湖南、湖北和河南呈现增长-下降态势。通过提高耕地产出能力、优化配置耕地资源、建设高标准农田等,利于实现耕地可持续性利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计算了新疆生态足迹总量,然后逐步分析了生态足迹总量与能源消费及其构成之间的库兹涅茨曲线关系。结果表明:1988年至2010年生态足迹、能源消费及其构成都呈上升趋势,生态足迹与能源消费、煤炭消费、石油消费之间呈线性曲线关系,而天然气消费与生态足迹之间呈现"N"型曲线,并且处于上升阶段。  相似文献   

19.
生态足迹决定了人类应该如何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也决定了在合理的范围内,如何发展生态经济。文章参考了大量文献,结合现阶段我国的生态现状,对生态足迹法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我国近几年的生态足迹状况,并与前几年生态足迹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比较,通过对比提出了现阶段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应该改变的状态,在分析后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意见。  相似文献   

20.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可定量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指标受到了全世界广泛的关注。概念自提出以来,理论和方法不断完善。文章从国内外已有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生态足迹研究的最新进展,并针对生态足迹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以期推动我国生态足迹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