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春寄语     
《银行家》2015,(2):140-141
当马年的岁末钟声敲响时,我们的脚步应当稍停片刻,静下心来回顾这一不经寻常的年份。在这一年,"新常态"成为中国经济的新景象,《银行家》也紧随时代的脚步,推出了银行家微信平台:在这一年,"依法治国"是中国法制建设的关键举措,《银行家》也稳步跟进,在制度建设方面也更加完善;这一年,"深化改革"涵盖了中国的方方面面,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银行家》也推陈出新,重启了"月度论坛"栏目,论道中国经济金融,开设了"往事回顾"栏目,一起回顾中国金融的发展史,与时俱进。对于未来,  相似文献   

2.
《中国金融家》2007,(12):2-2
偶然往往预示着必然。当"发展观"需要"科学",当党的十七大重塑"科学发展观",深化和丰富其内涵的时候,人们有理由相信,这不仅仅只是两个词组的简单组合,也不仅仅是一种巧合,它更是历史的必然,更是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法律的"东方主义"认知是一种对中国治理模式非常系统化的误读,一种根深蒂固的情绪化偏见。它提醒我们警惕这样一种长期以来存在、也将继续长期存在的现象:因为观察和研究的感情化,使得人们对于中国治理模式(包括中国法律体系)的了解和理解常常处在一种盲人摸象的褊狭状态,即简单化地用"无法"反法"或者"超法"来概括中国的法律制度实践,而无视"有法"才是中国社会治理的基本形态。法律的"东方主义"不仅仅在知识上让我们误读了中国,也在政策上误导了中外的政治家。本文呼吁理性对待中国法律制度实践中无法、有法、反法与超法四种现象共存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夏永久 《财会学习》2013,(12):56-57
正如马雷斯在其所著的《企业新概念》一文中提到:"当今世界出现了一种崭新的企业概念既然企业已不再被视为具有拥有者创造利益和财富的工具,那么它必须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负责。"会计也不例外,必须要有"当"这一新概念。"当"是一种模式、标准和价值尺度,属于伦理学的范畴。"当"不仅仅意味着会计的社会责任和福利,更重要还涉及到会计理论构架方面的合理性。一、会计为什么要"当"会计行为不是无序的,而是有规律有内涵并且是可以被控制的,会计行为是各种  相似文献   

5.
伴随中国加入WTO作出开放金融市场的承诺,合资基金公司作为开放市场的一种表现,开始在国内萌芽。当国内首批中外合资公司出现后,许多人都认为外资的介入会给国内的基金业带来正面的影响。晨星认为,内资与外资的"联姻"既给基金公司带来了福音,也不可避免会产生磨合。国内首家合资基金公司是招商基金  相似文献   

6.
<正>当前,税收是中国国内最热的字眼之一。9月1日,民众期盼已久的新税法终于开始实施。接踵而来的是闹得沸沸扬扬的"月饼税"、夫妻房产"加名税"。美国《福布斯》杂志也来凑热闹,推出了中国内地的"税负痛苦指数"居全球第二的榜单。当"税负痛苦指数"与"月饼税"们相遇,"税"字想不火都难。《福布斯》的"税负痛苦指数"是科学性较差的一种算法。正如人民日报撰文指出  相似文献   

7.
当美国为了应对危机而再次提出401k计划时,很多人都在惊呼美国的英明,赞叹美国职工的幸运。在赞叹之余也有部分人纷纷提出也要在中国建立"401k"计划的建议,然而殊不知中国早在1991年就已经建立了类似的计划模式的原型。由于国情和文化传统等的差异,美国401k与中国版的"401k"既存在相似的一面也存在着不同之处,本文就将对中美两国关于该计划的异同之处做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8.
王夏婷 《云南金融》2012,(3X):260-260
当美国为了应对危机而再次提出401k计划时,很多人都在惊呼美国的英明,赞叹美国职工的幸运。在赞叹之余也有部分人纷纷提出也要在中国建立"401k"计划的建议,然而殊不知中国早在1991年就已经建立了类似的计划模式的原型。由于国情和文化传统等的差异,美国401k与中国版的"401k"既存在相似的一面也存在着不同之处,本文就将对中美两国关于该计划的异同之处做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9.
观点四则     
《金融博览》2011,(8):38-39
1大卫·贝姆:辨明中国增长的未来哥伦比亚商学院金融和经济专业实践教授、伯恩斯坦学术主任大卫·贝姆(David Beim)因其著名的《中国增长的未来》一文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可能无法持续。大卫·贝姆教授认为,三种情况下,高速增长会放缓。第一,当人均GDP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时;第二,当货  相似文献   

10.
"场面话"不一定全是客套话、假话、空话,或是废话,相反有时是职场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因此,分辨与学习适量的"场面话"是一种生存智慧。自古以来,礼仪之邦的国度就赋予了国人一种能力:待人接物尽量客气,讲话尽可能委婉。因此,中国也形成了一种"人情社会":不当面拒绝,多顾及"场面"。这种约定俗成的"规则"其实也是一种礼仪和文明的体现。身在职场也不例外。但是,职场上的你必须明白:哪些话是认真的,哪些话只是"场面话"。这就好比你走在路上,一个熟人过来打招呼说:"吃饭了吗?"——这是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