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国际收支失衡是最近几年大家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正是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我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因此,分析当前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背后的原因及可能的影响,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于理解我国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的选择及调控方向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持续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管理:对现实经验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曙东 《财经科学》2007,(8):96-103
我国近年来持续出现国际收支双顺差,其结果是储备资产被迫大幅增加.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日本、韩国以及新加坡在持续双顺差下国际收支管理的政策与措施,研究其经验与做法,合理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提出我国在目前持续双顺差状况下国际收支管理的措施,为提高我国外汇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国际收支失衡是最近几年大家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正是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我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因此,分析当前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背后的原因及可能的影响,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于理解我国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的选择及调控方向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从1994—2008年的15年时间里,中国的国际收支呈现出"双顺差"现象,其延续时间之久、差额数值之大实属世界罕见。在指出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基础上,对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我国出现的由于持续扩大的国际收支双顺差而引起的"升值"、"外汇储备增大"等热点问题,根据我国国际收支的状况,通过相关的国际收支理论来分析目前的调整政策.  相似文献   

6.
陈蔚  李硕 《时代经贸》2008,6(9):103-104
针对目前我国出现的由于持续扩大的国际收支双顺差而引起的“升值”、“外汇储备增大”等热点问题,根据我国国际收支的状况,通过相关的国际收支理论来分析目前的调整政策。  相似文献   

7.
从国际收支双顺差看人民币汇率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巨额外汇储备来自于国际收支双顺差,双顺差要求人民币升值。出于扩大对外经济交往的需要,中国实行变相的贬值政策-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大致稳定。双顺差造成诸多恶果,难以为继。改变现状需要人民币汇率作出相应的调整。调整决非单纯不断地升值,而是按照大幅度、低频率的速度,加快改革汇率形成机制、资源性产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我国基本形成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双顺差"增加了外汇储备资产,对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有积极作用.然而,我国国际收支的增长速度相对来说较快,顺差额度较大,这对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必然带来深刻影响.基于此,结合相关的经济理论分析了其原因、影响,并就此提出了调节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张颖 《当代经济》2007,(19):119-120
我国国际收支连续15年的双顺差,使国民经济稳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本文探讨了"双顺差"将持续较长时期的原因,并提出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内需、开拓进口渠道、扩大对外投资和调整政策等减顺差的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张颖 《当代经济》2007,(10S):119-120
我国国际收支连续15年的双顺差,使国民经济稳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本文探讨了“双顺差”将持续较长时期的原因,并提出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内需、开拓进口渠道、扩大对外投资和调整政策等减顺差的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从1994年至今,我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局面长期存在,这也带动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剧增,使得我国成为外汇储备第一大国。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存在使得我国的外汇管理难度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也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负面影响,也使得我国和贸易伙伴国之间的关系恶化。国际收支双顺差的长期存在带来的这种种问题将阻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带来的负面效应对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自1994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除个别年份外,都保持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格局,2006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499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00亿美元.2006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066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475亿美元.这一方面,显示了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另一方面,也掩盖了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背后所担负的成本与风险.文章从国际、国内两方深入分析了"双顺差"存在的原因,并对其产生的后果进行了简要的分析,重点对其给我国带来的弊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详细具体地提出了一些颇具可行性的调节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黎开颜  陈飞翔  刘佳 《经济问题》2007,339(11):10-14
在构建一个双顺差约束条件下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对经济增长具有双重的效应,对经济增长是否具有积极影响取决于条件的变化.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双顺差之间已经形成高度的相关性,双顺差的结构反映出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的潜在问题,同时,经常项目顺差与资本项目顺差之间已经开始出现相互强化的关系,降低国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消极作用日趋明显,将会严重地增加我国经济运行的外部风险.  相似文献   

14.
自1994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除个别年份外,都保持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格局,2006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499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00亿美元。2006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066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475亿美元。这一方面,显示了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另一方面,也掩盖了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背后所担负的成本与风险。文章从国际、国内两方面深入分析了“双顺差”存在的原因,并对其产生的后果进行了简要的分析,重点对其给我国带来的弊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详细具体地提出了一些颇具可行性的调节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国际收支结构与引资政策:一个悖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收支持续的双顺差呈现出“超前”的国际收支结构特征。按照“两缺口”模型,这种态势说明中国没有引资的必要,但中国目前却成为世界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接受国,同时又跻身于资本净输出国行列。实证分析表明,我国“超前”的国际收支结构还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因此我国引资战略应在外商直接投资结构、形式和政策上作相应调整,以实现国际收支结构的合理转型。  相似文献   

16.
自1993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一直保持着连年顺差,特别是在近期内国际收支差额的增长速度更是令人惊叹。而我国国际收支的连年顺差必将使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冲击。为缓解国际收支失衡、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本文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不断加深,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矛盾由外汇短缺转为贸易顺差过大和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国际收支"双顺差"高速增长所带来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及其他相关负面影响已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见图1),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但从效果来看尚未达到预想的目标,中国国际收支继续保持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持续快速增长格局.  相似文献   

18.
顾国达  李丹玉 《技术经济》2007,26(11):17-22,6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形成了"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这种结构并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对外经济关系的和谐。本文通过拓展的国际收支约束下经济增长模型(BPCG),实证分析了1982-2005年间我国长期理论经济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的差异,分析其原因,并明确了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来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政策着力点。要在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同时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有必要积极扩大内需、并优化贸易结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国际收支顺差的代价与风险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一方面,这显示了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另一方面,也掩盖了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背后所担负的成本与风险。文章在分析国际收支顺差与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指出我国正在以廉价劳动力、环境的恶化、外汇储备过高等方面为成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简志宏  王雪珂 《经济问题》2007,336(8):99-101
基于1995~2006年中国国际收支统计数据的分析,深入探讨了中国"双顺差"持续扩大的成因,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及其引发的加工贸易模式效应是导致中国经常项目顺差持续上升的直接原因,外资政策对FDI的过度倾斜和出口导向型税收鼓励政策及其结构性扭曲,是导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持续双顺差的根本原因.只有从结构与总量双重角度逐步调整出口退税和外资优惠政策,实行标本兼治,方可有效化解中国宏观经济的外部失衡,实现外贸与外资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