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装备制造业是工业发展的“母机”产业,更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产业。当前,世界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国际装备制造业加速转移,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难得机遇。如何抓住发展机遇?如何加快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如何提高产品国际定价权和话语权,加快我国装备制造业现代化进程?本文立足实践,针对东北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发展进行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是一个制造业大省,制造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随着近几年来世界制造业的转移,辽宁省的制造业得到了强势的发展,而且结构不断完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表现在其工业门类齐全,具有多项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的优势产业.与此同时,辽宁省的物流服务业发展无论是在总体规模还是个体水平上都显得相对滞后,这对加快辽宁省的后工业化进程以便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将是一个很大的阻碍.本文旨在对辽宁省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状况做出一个具体的评价,揭示出协调或不协调的具体表现,以便以此为依据为进一步促进两者协调发展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世界制造业也在开始新一轮的转移,给我国制造业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中国制造业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抓住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遇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积极融入国际大分工是当前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叠加经贸摩擦、新冠疫情等外部冲击,我国制造业转移、升级的动机有所增强,并对国际收支平衡造成一定影响。本文以制造业转移的微观调查为切入点,以世界银行制造业增加值数据库为研究对象,探讨制造业转移的国别经验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制造业转移是中长期过程且存在短期波动风险,大规模制造业转移需要转入转出国在整体体量、转移规模等方面相匹配;吸引制造业流入的因素包括市场、技术和基础设施,推动制造业流出的因素包括关税税率、产业结构和外部冲击;我国制造业在中长期内将整体呈转出趋势,但更多体现为产业转型升级驱动,同时在转移过程中的部分时段可能出现反复,体现为一定的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并对国际收支平衡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5.
促进我国产业集群转移与承接的健康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自1978年改革开放起,成为全球第三轮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经过近30年国际产业的承接和发展,使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现已形成较充分的产业集聚效应,成为方兴未艾的世界范围内第四轮产业转移的主动力源。在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同时,主动向外围地区转移其纺织、服装、电子元器件、玩具、  相似文献   

6.
当前,全球经济迅速发展,世界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制造业基地大批向中国,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转移。为了更好的承接世界产业的转移,根据吴江市的实际情况,吴江市委、市政府长期坚持“外向带动”经济发展战略,并把它作为新世纪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来实施。  相似文献   

7.
近十年来,我国船舶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所占的比重正在进一步上升,已发展为全球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在全球船舶制造行业的持续景气与世界船舶工业向我国产业转移的大趋势背景下,我国船舶制造业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1994-2010年中国30个省市18个制造业行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测算了“九五”至“十一五”三个阶段中国制造业分行业资本配置效率,分析了中国制造业行业间与地区间升级的路径及效果,对股票市场发展在制造业升级中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国近十五年来的产业升级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社会投资已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有序转移,地区间产业转移也基本符合产业发展理论,同时,政府的产业调控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升级效率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全球产业结构重心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世界进入服务经济的新时代.美国和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其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情况备受关注。本文首先对中美双边服务贸易现状进行分把然后将选取产业内贸易指数和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美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测算,并对今后进一步发展中美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世界制造业重心的转移、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发展战略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是“长三角”发展的三大机遇。在交通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方面,“长三角”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是:突破交通障碍,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创建城市间合作协调机制,致力于区域一体化:加强产业合作,实行产品生产细分。  相似文献   

11.
利用外资与国际产业转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立新 《银行家》2005,(4):106-109
国际制造业加快向中国转移:利用外资的新趋向国际产业梯度转移加速与各国产业结构的关联性日益增强目前我国利用外资所处的国际背景是,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得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经济相互依存和分工都发生了新变化。一方面,发达国家由于成本变化、技术进步等因素.向发展中国家(地区)转移传统产业和技术步伐加快。而另一方面,落后国家或地区充分发挥和利用后发优势,小断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并努力争取后来居上。与此同时,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以信息技术为中心发展产  相似文献   

12.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也是内蒙古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之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国际产业转移以及我国积极的宏观政策,为内蒙古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本文通过对内蒙古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环境进行分析,提出了装备制造业发展对策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我国更深层次地融入国际经济循环的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必须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规律和时机,积极地、有选择地承接我国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逐步向外转移部分产业,以推动我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产业转移面临着消费市场变化、资源与要素约束、环境约束、企业约束等一系列新问题,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我国制造业更快、更深地参与国际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4.
王军  沈博 《税务(辽宁)》2003,(10):18-18
正是因为世界装备制造业转移的目标看好东北、装备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巨大的拉动作用以及东北地区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产业格局,在沈阳参加第二届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的专家认为,装备制造业将成为我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的“发动机”。  相似文献   

15.
"九五"以来,已经出现了世界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趋势,这个趋势还可能持续10年乃至更长时间.在传统经济条件下,制造业的中心也会逐步演变成金融中心.如果没有发生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中国从世界制造业中心演变成世界金融中心的过程有可能被拖得很长.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船舶工业正处于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时期,世界造船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没有改变,原材料配套强、劳动力素质高、制造业体系完备等综合竞争优势没有改变,船舶工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2005—2018年的省级数据为样本,考虑产业结构升级、市场潜能的关键作用并构建了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从技术流入与输出双向视角检验了先进制造业集群对区域间技术转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先进制造业集群显著促进了区域间技术转移,对技术流入与输出的促进作用无显著差别;产业结构升级对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区域间技术转移的过程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其作用仍有待提升;市场潜能仅对后半段中介路径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即市场潜能越大越能强化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间技术转移的促进作用,且对技术流入的调节效应更强。基于此,本文提出政策启示如下:鼓励各区域先进制造业集群差异化发展,强化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垂直关联,以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以及在低集群地区充分挖掘区域市场潜能。  相似文献   

18.
外资作为影响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的重要驱动力,是建设制造强国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着两大难题:产能过剩、大而不强,本文结合外资全面准入背景,深入分析新时期我国制造业如何利用外资进行去产能、提质量,得出外资全面准入对我国制造业具有促进作用。基于此,提出持续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良好营商环境,推动传统制造业充分利用外资实现转型升级并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着力弥补创新发展不足的短板,实现从“模仿创新”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以期推动我国制造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自2010年以来,中国成为世界公认的“世界工厂”,制造业也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当前,世界科技变革正在不断加速,而逆全球化趋势加剧、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缓慢、局部冲突愈演愈烈等问题,使得世界进入了一个快速运动和革命的新时期。中国正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风险期和挑战期,面对个别外国政府对中国企业的围剿逐步升级,我国依然要坚定对外开放的态度,完善外循环服务内循环的经济发展理念,借力RECP建立供应链外循环平衡发展新模式,抓住机遇加强对制造业供应链的风险预测,利用数字经济消除制造业供应链外循环阻点,从而有效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进一步优化发展制造业。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服务型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制造业经济正在经历"成长的烦恼"。作为现代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的专业化分工与竞争力提升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理位置优越且发展迅速,具有较强的制造业发展潜力。本文运用耦合度模型探讨了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耦合协调关系,并提出了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