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9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首次出台关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的专项实施意见,凸显了两者融合的重要性.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主要组成部分,生产性服务业是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极为重要的一环,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抓手.本文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为研究对象,探寻杭州在大力实施"新制造业计划"背景下,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
在新经济中,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越来越紧密地相互融合,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有力支撑.现代服务业对于制造业产业增值、能级提升以及增加制造业竞争力作用凸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在新经济中,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越来越紧密地相互融合,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有力支撑.现代服务业对于制造业产业增值、能级提升以及增加制造业竞争力作用凸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高成长服务业主要指市场发展潜力大、成长速度快、经济效益高,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的现代服务业.河南服务业发展滞后,但高成长服务业增长速度较快,已经成为河南工业主导型经济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变的巨大推动力.本文分别从需求层面和供给层面分析了影响河南高成长服务业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河南要消除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性歧视、促进高成长服务业自主创新、完善高成长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新技术革命推动高成长服务业与制造业相融合、完善高成长服务业发展的契约环境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视角,通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中国制造业产业安全从1993年以来呈现波动状态,特别是自2005年以来,中国制造业产业安全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灰色关联分析表明物流业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影响最大,科技、电信和现代商贸业其次,金融业影响最小,分析也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非均衡、与制造业融合不深以及生产性服务业高端人才缺乏等问题进一步影响了中国制造业产业安全,为此应大力推进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密切融合,消除生产性服务业进入壁垒,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养战略和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从而促进中国制造业产业安全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常丽娟 《时代经贸》2008,6(2):183-183
在新经济中,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越来越紧密地相互融合,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有力支撑。现代服务业对于制造业产业增值、能级提升以及增加制造业竞争力作用凸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经济师》2019,(4)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整合是适应新一轮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下一阶段提升中国制造业质量和效率,充分释放潜在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关键和趋势。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一体化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如何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也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章充分认识了现代新一轮技术革命背景下经济社会出现新特征,基于此,深入剖析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新技术发展对产业融合带来的机遇,最后,提出促进产业融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陈明  冉斌 《经济纵横》2015,(4):54-56
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与制造业的融合日益加深、服务方式日益网络化和外包化、产业价值链逐渐完整化等特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制造业发展瓶颈的制约、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小和水平低、发展机制不够完善、结构不合理等。为此,应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制度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融合;发展新兴服务业,促进产业价值链优化与增值;支持产业集群发展,发挥特色优势和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9.
围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问题,阐述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关系以及融合发展的必然性,并以湖北为实例,分析了湖北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湖北加大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0.
产业融合与产业集聚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新特征和趋势,是影响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变量,研究湖北省产业发展所处的融合、集聚状态及其对产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对于制定适应产业发展要求,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的有关政策,具有重要指导和借鉴价值。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湖北省先进制造业与电子信息业、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融合态势进行测算,采用区位熵对湖北省先进制造业等产业集聚状态进行测度,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产业融合、产业集聚对先进制造业竞争优势提升的贡献。结果表明,湖北省处于融合非集聚状态,产业融合对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产业集聚度低,不仅制约了湖北省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还挤出了产业融合的竞争优势提升效应。  相似文献   

11.
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也有助于恢复我国健康的实体经济,并且有助于实现制造业在新形势、新常态下转型升级制造业是工业化国家的基础产业。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是现代产业演进的客观规律,是推进工业化进程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通过将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企业可由单一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企业由以前的关注产品功能生产,到关注顾客需求服务,通过服务增值活动,使得依附于产品上的价值大大增加。我国由世界制造中心向创造中心升级,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2.
制造业和服务业关系的理论探讨和相关实证问题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发展实践中,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逻辑关联主要包括基于产业链的产业互动、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制造业活动重心向服务业转移、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等。  相似文献   

13.
产业融合与产业集聚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新特征和趋势,是影响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变量,研究湖北省产业发展所处的融合、集聚状态及其对产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对于制定适应产业发展要求,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的有关政策,具有重要指导和借鉴价值。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湖北省先进制造业与电子信息业、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融合态势进行测算,采用区位熵对湖北省先进制造业等产业集聚状态进行测度,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产业融合、产业集聚对先进制造业竞争优势提升的贡献。结果表明,湖北省处于融合非集聚状态,产业融合对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产业集聚度低,不仅制约了湖北省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还挤出了产业融合的竞争优势提升效应。  相似文献   

14.
现代服务业是推动海南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目前海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下,各县市发展很不均衡.为使海南省现代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本文建议:继续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例如大健康产业和会展服务业,并促使其与旅游业相融合;以高端制造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加快海南省城镇化进程;注重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相似文献   

15.
西部装备制造业作为军民融合产业的重要产业形态,其转型升级直接影响军民融合产业的深度发展。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与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与制造业相伴而生的产业,其产业空间集聚对促进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的作用日益显著。从产业空间集聚视角,以西部装备制造业为例,基于2003—2014年西部1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①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的空间相关性显著,西部军民融合产业的生产效率具有正向空间相关性,在空间上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存在依赖性;②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③外商直接投资、国家资本占比、信息化水平正向影响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引导西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可以作为促进西部军民融合产业转型升级与深度融合发展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6.
环境和资源的外在约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升级的内在需求,使现代服务业成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由于产业融合与全球直接投资的推动,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并在我国迅速崛起。而明确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模式更是我国目前的当务之急。基于此,本文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的动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两大发展空间和三种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随着苏州经济的高速增长,土地资源稀缺、能源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成本内部化等问题日益严峻,一味依靠制造业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结合苏州制造业基地的产业优势,应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与本地制造业相融合的生产性服务业。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全球价值链(GVC)视角,应用质化研究方法中的扎根理论,系统研究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影响因素,基于大量访谈,从深层次视角揭示了GVC下两大产业融合影响机理。研究发现,融合意愿、融合能力、融合环境和融合资源是GVC下影响中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4个主要因素。其中,融合意愿和融合能力是两大产业融合的直接影响因素,而融合环境和融合资源是间接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涵盖子范畴(12个)、主范畴(产业融合意愿、能力、环境和资源)和核心范畴(产业融合)的影响因素模型。最后,提出创建产业融合平台和降低行业壁垒等促进GVC下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北京在进入服务经济、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之后,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在于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与其他产业形成全面的产业融合。文章运用投入产出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主导的北京产业融合和产业关联进行了实证分析。北京服务业发展具有较强的自我增强效应。服务业发展对服务业尤其生产性服务业的消耗使用较为均衡,服务业自身初步形成了产业互动关联网络体系。制造业通过投入产出关联与服务业具有一定的融合互动程度,但层次水平有待提高。在实证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以生产性服务业主导的产业融合进一步促进北京产业升级的对策建议。第一,以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融合互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二,以服务业自增强,促进服务业体系升级。  相似文献   

20.
结合数字技术特性,以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为视角构建理论分析框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深入分析数字技术对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影响机制及作用特点。在测度2012—2019年中国214个地级城市数字技术发展水平和产业融合程度基础上,探讨数字技术发展对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促进作用及其内在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水平提升会显著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在考虑模型内生性问题并利用工具变量法解决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数字技术的作用强度具有区域异质性,且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在非技术密集地区的作用效果更加显著;数字技术通过技术进步和信息平台两种方式并以技术创新效应与市场需求效应为传导机制影响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结论有助于厘清数字技术作用于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内在机理,深化对产业融合机制和地区异质性的理解,拓展数字技术在产业应用中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