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假如,用一个词定义中国的产品,它应该是什么? 众所周知的是,法国制造的产品意味着"浪漫",日本的产品意味着"精致",德国意味着"严瑾",意大利"热烈",英国"高贵"……你不得不承认,与这些国家相比,中国制造的产品还相差得太多。 "中国制造"是否将永远和"低价"画等号?没有人愿意回答"是的"。在制造业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时,"中国制造"本身也逐渐形成了并不光鲜的世界概念。抛开诸多可能的政治因素不谈,仅从自身发展角度考虑,对"中国制造"的"成见"形成也并非偶然。  相似文献   

2.
"中国制造"正在遭遇越来越多的责难。近几个月来,从"双反调查"到"玩具召回",中美经贸中的一些问题使得"价廉质优"的"中国制造"形象开始受损,无论"价"、"质"都遭到了一些不公正待遇。  相似文献   

3.
黄鹰 《开放导报》2003,(5):13-14
"中国制造"的症结所在 1."中国制造"缺少世界品牌 随着中国产品大量畅销国际市场,"中国制造"就成了社会关注的话题.一份名为"科技与中国制造"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制造产品在世界上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包括家电、医药、电子、服装等10个制造业在内的共80余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在世界制造总额中的比例也超过5%,位居世界第四.  相似文献   

4.
"中国制造"正成为中国的一个国家品牌标签,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当今世界,没有"中国制造"的生活难以想象。 自今年入夏以来,国际媒体关于中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负面报道愈演愈烈,从农副产品、宠物食品、牙膏到玩具等,"中国制造"似乎在一夜之间成为廉价低质的代名词。与此同时关于中国企业道德、监管缺失的报道也是随处可见,虽然其中的报道有些偏颇,政府也做了有力反驳,但是它无疑给中国敲了一次警钟,"中国制造"面对世界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品牌"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5.
贸易摩擦与“中国制造”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中国制造"影响力的加大尤其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深,其所遭遇的贸易摩擦也日趋增多。本文从"中国制造"遭受的贸易摩擦入手,指出"中国制造"压倒性的数量、逐年加大的外贸顺差、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是引发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了"中国制造"的当前发展特点,并由此指出"中国制造"必须转型,最后提出自主创新与品牌发展是实现"中国制造"的转型的两个引擎。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呼声中,中国制造何以制胜?本文在分析中国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动因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制造成功的两种途径OEM战略和建立自己的品牌,并指出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自己的品牌才是中国制造最终成功的关键。最后本文也指出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也应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长书 《特区经济》2009,(5):281-282
进入新世纪,"中国制造"在产品质量、生产安全、环境保护方面危机不断,软实力缺陷明显。本文在对软实力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制造"软实力差距的本质和表现,认为提升"中国制造"软实力应该从宣传教育、地方政府激励、法制建设、消费者保护以及舆论监督等几方面入手去改变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中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风波持续发酵,"中国制造"在全球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之际,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日前对媒体表示,"中国制造"也是"世界制造",中国出口商品经得起全球消费者的考验。  相似文献   

9.
南非世界杯中的中国元素几乎都是廉价低端"中国制造",少见具有价值的"中国品牌".文章分析了"中国制造"与"中国品牌"的区别,并提出了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品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制造     
以攻为守的“中国制造”的确震撼,30秒的广告集中展示了中国制造无处不在的身影:运动员脚上的运动鞋、日常使用的家用电器、时尚人士手中的MP3、模特身上的服装,空中翱翔的飞机,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中国制造”的印记。这则广告由中国商务部会同四家中国行业协会共同委托,由DDB国安广告制作公司历时数月制作,广告中多个场景在国外实地拍摄完成。  相似文献   

11.
"中国制造"从整体看是一个全方位的商品,它不仅包括物质成分,也涵盖文化成分和人文内涵。"中国制造"在进行物质产品出口的同时,也将人文文化和国内的商业文明一并出口至国外。但另一方面,尽管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且长久以来享有着"世界工厂"的美誉,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仍然落后,一定程度上,科技含量低、利润率低似乎成了与"中国制造"相伴生的特点。掌握核心科技,用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中国制造"的文化内涵,已经迫在眉睫。文章对"中国制造"文化内涵的提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正> 如果对中国制造业作一番全景扫描的话,目前中国已有100多种制造业的产量成为"世界第一"。"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已经在世界上逐渐崛起,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生产国。如今在国际市场"Made inChina"已经成为普遍可见的标识;"中国制造"也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成长的引擎,具体表现在:一是制造业增加值在我国 GDP 中基本维持在40%以上;二是我国的财政收入的50%来自制造业;三是制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企业而言,在产品走向世界之时,应有更强的品牌意识.品牌代表着企业的自信心,也代表了企业的责任感."中国制造"本身就不失为一个品牌."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地位如何,就取决于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分量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制造并出口商品,中国实现了自身经济——及世界经济的转变。1990年中国占全球制造业产出(按价值计)的比例不到3%,但现在占比近1/4:全球大约80%的空调、70%的手机和60%的鞋为中国制造。中国迅速崛起打造了深入东南亚的供应链,这个"亚洲工厂"如今制造了全球将近一半的商品。中国一直在步"亚洲四小龙"后尘。很多人认为,接力棒将在合适的时候传到世界其它地区,轮到它们通过制造业走向繁荣。不过中国把接力棒抓到更紧,完全没有因为工资上涨而放松。那些确实从中国转移的低工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转型、企业升级的大潮中,中国制造正向高端迈进,试图改变"劣质产品"的不良形象。但任何事情都不能走极端,用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眼下,中国制造还不具备专门完全生产高端产品的条件,必须坚持"高低并举""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与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大而不强",处于"制造大国""品牌小国"的尴尬境地。2016年,中国制造业产出占全世界20%左右,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中国制造"遍布全球,人们已经无法适应没有"中国制造"的生活。然而,辉煌增长的背后却难掩中国产品海外形象"不佳"的软肋。"中国制造"要获得国际认同,必须提高其在全球的形象,塑造中国品牌。文章从"中国制造"海外形象的结构层面出发,探究国家形象、品牌形象、产品形象之间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和传统工业的融合将是中国制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今年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日本马桶盖成为委员代表们热议的话题。"日本的坐便器质量、性能比较好,同时价格比国内的要便宜得多,与国内价差较大。"这样的声音成为主流。而讨论马桶盖背后,讨论的是中国日用消费品的制造能力问题。高端能力缺失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则坦言,与先进国家相比,中国产品的质量存在差  相似文献   

18.
王力 《北方经济》2008,(5):54-55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中国制造"已经渐渐融入到各国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去.但是,中国对外出口商品中绝大多数是替外国品牌做代工贴牌生产,鲜有世界水平的本土品牌.  相似文献   

19.
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上,"中国制造"再次席卷世界杯盛宴,尤其是呜呜祖拉抢足风头成为了世界杯的最强音.但是在这一片繁荣景象的背后,却是中国中小企业被国际产业链所控制的尴尬处境,"中国制造"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难.文章从产业链条的角度来探讨中国的中小企业应该如何向高附加值环节渗透,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以真正融入世界产业链.  相似文献   

20.
"中国制造"危机是中国产业融入全球化过程中所必然付出的代价。经历这次事件之后,"中国制造"或许将调整思维和战略,找回令人自豪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