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该书共分八大部分,由介绍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区域经济和金融合作、中国经济发展、中国金融改革、汇率问题、访谈对话、国际经济金融札记等内容的共65篇文章(其中包括4篇英文著述)组成。文章内容涉及中国经济和金融改革的方方面面,对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都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观点鲜明,见解独到,深入浅出,语言流畅。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经济金融这些年来取得长足发展,现在国际上比任何时候都关注中国的经济金融发展。我现就中国的金融发展与金融调控方式转变的几个问题谈一些个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金融创新与金融科技论坛”在美丽的密云召开,青山碧水藏不住参会人员对金融创新与金融科技的热情。由中国金融学会金融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金融信息网主办的这次论坛,目的在于提高中国金融创新与金融科技的理论与应用水平,促进中国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增强中国金融业国际竞争力。在论坛前后本刊记者采访了一些参会的专家学者,他们对金融创新与金融科技都非常关注,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观点,带给记者许多新的理论冲击。  相似文献   

4.
从某种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竞争经济,市场金融就是一种竞争金融。金融服从于经济,金融服务于经济,金融竞争的外延与内涵都蕴藏在经济竞争之中。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银行业将进一步对外开放,由此迎来一次更大的开放、更大的竞争,它预示着中国银行业全面竞争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5.
2006年3月25日广东金融学院隆重举办2006’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论坛,这是中国首次以中国金融转型为中心议题的高层次专题论坛。中国金融改革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历程,这一历程伴随着金融转型的过程。从时间概念上说,中国金融转型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一百年抑或二百年甚至更长。在金融转型过程中,金融制度、金融结构及众多的外部因素甚至习俗文化都对金融制度、金融结构变迁产生重大影响。正因为存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国金融转型问题更显其博大精深和令无数学者趋之若骛的诱惑力。它的精髓在于转型问题的极具现实性,如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农村信用社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非正规金融发展、金融法制和金融监管以及信贷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分割性等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且悬而未决的突出的现实问题。金融转型内容将代表我国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金融经济学的研究方向。本次论坛邀请的国内外专家对上述的几方面问题作了精彩演讲,下面是编者根据现场演讲笔录整理的部分专家的演讲内容呈献给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6.
中国需要和谐金融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底,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首次将生态概念引申到金融领域,提出“金融生态”的概念。2005年11月3日,由中国金融学会与金融时报社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金融论坛”上,再次以“金融生态:中国金融发展面临的考验”为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周小川发言时说,“金融生态”是一个比喻,就像鱼儿生存、生长离不开水、氧气、盐分和浮游生物一样,金融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成熟健全的金融生态。一个健康而有活力的金融生态,无论对金融业的发展,还是对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金融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方针。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形势下,金融工作者进一步深入学习实践邓小平金融思想,对于加速推进中国金融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金融工作效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金融业的发展历程中,金融文化像跳跃翻腾的浪花,时隐、时现,观察体味这些串起的浪花,有助于了解和把握金融发展的脉搏。每一个关注金融的人,都在用双眼观察、记录、见证着中国金融业向前迈进的每一步。“品茗斋”就如同一个金融历史文化长廊,展示给我们的是一幅珍贵的金融历史文化画卷,让我们更好地认识金融,了解金融历史,感受金融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市场化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总体上我国的金融仍处于压制状态之中。匠金融深化理论,对中国金融深化的表现、原因和效应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目前中国金融深化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融     
《现代商业银行》2006,(12):F0003-F0003
《中国金融》杂志(半月刊)创刊于1950年,中国人民银行主管,是全国性金融政策类刊物。《中国金融》杂志以“高层读者、探讨现实金融政策、研究实际金融问题为主旨,服务于金融改革与发展、服务于金融中心工作、服务于金融系统广大干部职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