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媒体视角     
《西部大开发》2012,(12):15
《小康》封面报道:2020,小康国家"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邓小平在1984年完成了他对小康社会的新定义。历经30多年实践,从小康社会——总体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编制了五个中长期规划(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这五个“五年规划”执行情况都比较好,都提前实现了邓小平同志为我们制定的“三步走”战略的分阶段的实施目标。各位都知道,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中国要从1980年起,用70年时间,即到2049年新中国建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具体还分三步走,第一步:用十年时间解决温饱问题(当时中国有2.5亿贫困人口);第二步,再用十年时间,印到2000年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800美元/人均).第一、第二步目标,我们已完成并超前实现。从2001年起(即“十五”)我们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在此期间,党中央根据前二十年中国发展的实际,在党的十六大上,又提出了在第三步战略中,先用二十年时间,  相似文献   

3.
积极增加农民收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非常重视建设小康社会这一问题,邓小平1979年12月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方时说:“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最低目标是在本世纪(即上世纪)末达到小康社会。”1984年他又进一步指出:“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即上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800美元。”经过十二大和十  相似文献   

4.
<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轴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人民为实现现代化进行了艰苦曲折的探索与努力。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簿。耕地少的国家,如何立足国情,既要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在较短时期内实现西方国家在较长时期所达到的现代化,又要尽可能减少原来意义上的各种“现代化痛楚”和“发展危机”,在我国和我党的历史上,只有邓小平给予了科学而正确的回答。而厦门经济特区在20年的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正在将邓小平的中国式的现代化理论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5.
从1979年邓小平同志首次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在全国代表大会使用“小康”概念,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庄严宣告:“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表明党2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连续、稳定和成熟,体现党领导亿万人民从建国后的解放生产力社会革命,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发展生产力社会革命,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创造生产力社会革命,从而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6.
何芳 《理论观察》2003,(2):17-19
“小康”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用来描述社会理想的一个概念,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对其作了马克思主义的改造,将其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核心内涵之一就是“经济更加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特别注重人们的精神生活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3月30日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就明确提出:“中央认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这四项是: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建国、立国、治国的根基,是四根擎天柱。“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8.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在邓小平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加快了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从而使“现代化”一词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中使用频率极高的概念。但对于现代化这一概念的科学内涵,人们多是从物质基础和经济技术的视角加以认定,理论界尚缺乏定位准确的理论解析和客观规范的科学描述。拙文认为“现代化”一词中的“现代”二字是其内涵和质的规定,即达到现代国际社会层面上公认的先进水平;“现代化”一词中“化”字是其外延和量的范围,即现代国际社会公认的先进水平包含和…  相似文献   

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社会系统工程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79年邓小平同志首次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在全国代表大会使用“小康”概念,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庄严宣告:“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杜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表明党2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连续、稳定和成熟,体现党领导亿万人民从建国后的解放生产力社会革命,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发展生产力社会革命,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创造生产力社会革命,从而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0.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始终十分重视人才问题,把人才问题看成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败的大问题.他指出:“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事情成败的关键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好人才。”他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点,现在已形成全党的共识。  相似文献   

11.
艰苦奋斗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巾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邓小平同志指出:“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们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入后己精神,压倒一创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刮。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大发扬这些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教育今后要抓紧”。“我们的国家越发展,…  相似文献   

12.
《湖南经济》2002,(12):5-5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宏伟的目标像高耸的灯塔,为航船指引正确的航道;像飘扬的旗帜,为事业引领前进的方向。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从现在起,我们又一次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伟大跨越。然而,这一次跨越的任务更加艰巨。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高标准的小康。2000年底,我国人均GDP只有800多美元,属于中下收入国家的水平。而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  相似文献   

13.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我国目前的小康建设达到了什么水平?如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对小康社会及如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小康社会的由来及内涵 几千年前,中国最古老的诗歌经典——《诗经》中即已出现这样的语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是“小康”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第一次出现。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得到了系统的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  相似文献   

14.
20年前,邓小平同志为我国的全面振兴规划出“三步走”的宏伟蓝图。其中第二步的战略目标为: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从此,小康成为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希望。如今,二十一世纪即将来临,农村小康的理想何时实现?  相似文献   

15.
“三个面向”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李正图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同志是我们党一贯重视教育,始终把教育放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这一伟大事业中的战略地位上来看待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整个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6.
张晶 《北方经济》2016,(2):41-44
把贫困的中国建设成小康的中国,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应该说,从改革开放初到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小康社会建设的认识和实践经历了一个逐步开展的过程.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方时,提出了著名的"小康"概念.在后来的谈话和讲话中,邓小平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小康目标,从而使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逐渐清晰、具体和完整.进入21世纪,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又一次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要求,构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个方面的目标体系,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7.
试论邓小平管理观的内涵●刘炳灿(甘肃政法学院兰州,730070)什么是邓小平管理观?用邓小平的话来说:“生产管理是科学”①,“管理也是一种技术”②。邓小平的管理观,是包含在“第一生产力”范畴之内的,是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农业的“四步走”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学者的主流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四步走战略”可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解决中国将来实现小康后的食品问题。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四步走战略”即联产承包制、乡镇企业、小城镇、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根据(黑龙江省“九五”农村小康文化建设目标纲要》的精神,齐齐哈尔市文化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文化先进村(屯)、户创建活动”,这为进一步推进齐齐哈尔市农村小康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80%.就齐齐哈尔市而言,全市总人口542万,农村人口就占了401万.可以说,没有广大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实现小康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也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努力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加强小康文化建设,是关系到国家…  相似文献   

20.
段金 《发展》2003,(1):25-30
焦点一:中国距现代化有多远■2000年,中国社科院学者朱庆芳教授提出:按改革开放20年发展速度预测,中国还需13年就可达到现代化标准。■2001年,中国科学院提出中国将在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现代化。■科技部等有关部门提出到1999年世界有61个国家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美国等29个国家进入第二次现代化轨道,中国等37个国家处于第一次现代化的发展期。现代化这一在百姓中耳熟能详、约定俗成的词汇,在理论上却是复杂得多的概念,至今仍无定论。中国学者们对现代化问题也给予了极大的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