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5 毫秒
1.
鱼常见的寄生虫病有小瓜虫病、锚头鳋病、车轮虫病等。这些寄生虫病,都可以用中草药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2.
<正> 一、烂尾病:病原体为柱状粘球菌。病鱼尾鳍先呈黄白色粘质物,随后发展为其边缘充血,皮肤坏死,尾部肌肉脱落,显露骨骼。治疗方法:用1—2ppm 呋喃唑酮(10%粉剂)泼洒,或强氯精1ppm 浸泡2—5分钟。二、小瓜虫病:病原体为多子小瓜虫,病鱼表皮、鳍条、鳃瓣上呈现白色小点状囊泡或白色粘液,鳃片肿胀坏死,鱼体转黑、消瘦,游动迟缓,食欲不振,最后呼吸困难死亡。  相似文献   

3.
<正>9.草鱼车轮虫病【病原体】病原体属于缘毛目(Peritrich Stein,1859)、游走亚目(Mobilina Kahl,1933)、车轮虫科(Trichodinidae Claus,1874)、车轮虫属(Trichodina Ehrenberg,1838)的显著车轮虫(Trichodina nobillis Chen)。【流行与危害】显著车轮虫病是流行普遍,危害比较大的纤毛虫病。全国各养鱼地区,特别是长江和西江流域各地的  相似文献   

4.
<正>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气温回暧,水温升高,鱼类开始摄食生长。与此同时,养殖池中的各种致病菌、寄生虫也开始大量繁生。由于经过越冬的池鱼体质普遍较弱,对致病因子抵抗力相对较差,极易受到感染或寄生引发水霉病、赤皮病、竖鳞病、细菌性烂鳃病、鱼波豆虫病、小瓜虫病、斜管虫病、锚头鳋病等,轻则造成生长缓慢,重则导致死亡,给养殖生产  相似文献   

5.
一、鳜鱼养殖病害及防治 1.纤毛虫病(车轮虫、斜管虫、舌杯虫病)病因是由车轮虫、斜管虫、舌杯虫等寄生虫引起。具体症状表现为病鱼浮头靠近池岸,游动缓慢,口张开,体表呈灰白色,鳃丝呈灰白色、粘液多,并发烂鳃病,病重时鱼体失去平衡,上下浮动,最后导致死亡。此病在鱼种阶段危害最大。  相似文献   

6.
牛焦虫是养牛行业常见的虫病,这种牛病在发生后经常会导致牛出现贫血和溶血,造成牛群大面积感染,从而给养牛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本文从牛焦虫病的病因、特点进行探讨,总结针对牛焦虫病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一.白点病(刺激隐核虫病) 1.病原 刺激隐核虫.又称“海水鱼小瓜虫”.属纤毛动物门小瓜虫类。虫体为卵圆或球形,全身表面有均匀一致的纤毛。  相似文献   

8.
<正> 4、小瓜虫病 (1)病原 多子小瓜虫。 (2)症状 在病鱼的皮肤、鳍条、鳃上,肉眼可看见白色小点状胞囊,严重时体表似覆盖了一层白色薄膜。病鱼反应迟钝或漂浮水面。因病灶处细菌的感染,使鱼体表发炎,或有局部坏死、鳞片脱落、鳍条烂裂,鳃上皮增生,鳃小片破坏。虫体如侵入眼角膜,能发炎变瞎。最  相似文献   

9.
鱼波豆虫病1.症状当虫体大量侵袭鱼的皮肤和鳃时,用肉眼仔细观察,可辨认出有暗淡的小斑点,皮肤上形成一层蓝灰色的黏液。被感染的鳃小片上皮坏死、脱落,使鳃器官丧失正常的生理功能,导致病鱼呼吸困难。同时被该虫破坏的地方,往往被细菌或水霉感染形成溃疡。病鱼食欲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气温和水温的逐渐上升,鱼塘内各种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开始大量繁殖,这个时期是鱼病发生的高峰期,其中,常发的寄生虫病有鱼波豆虫病(口丝虫病)、斜管虫病、车轮虫病、粘孢子虫病等,如果防控不当,会给养鱼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现将这几种常见寄生虫病防治新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渔业致富指南》2002,(20):56-56
<正> 14.车轮虫病 病原 车轮虫。 危害 各种海、淡水鱼,终年发生,多见于5—8月。 症状 体表粘液增多,鳃组织腐烂,鱼体发黑。有时苗种出现“白头白嘴”现象或成群绕池狂游,需镜检确诊。 防治 全池遍洒克虫王粉剂或优马林,或用菌虫双克+硫酸铜,也可使用苦楝树叶煮汁  相似文献   

12.
<正> 彩虹鲷又称红罗非鱼,属热水性鱼类。在池塘养殖过程中一般很少发生鱼病,但在越冬期,因水温偏低,且密度较高,加之鱼类粪便和残饵易导致水质变坏,故也常有鱼病发生。常见的有水霉病、指环虫病、白头白嘴病及小瓜虫病等。现将其防治方法简述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尼罗罗非鱼越冬疾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尼罗罗非鱼,是罗非鱼中最大型的品种。尼罗罗非鱼在室外池塘养殖中很少发生鱼病,但在越冬池中养殖,因水温偏低,密度高,常有鱼病发生。常见的有水霉病、指环虫病、白头白嘴病、小瓜虫病等。其病因及防治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 一、小瓜虫病病原体为多子小瓜虫,主要寄生于河豚的躯干、皮肤及鳃瓣上,肉眼可见白色小点状囊泡,尤其在河豚的鼻腔处出现两团粘液性附着物,严重时鼻腔可被小瓜虫蛀通。病鱼体色转黑、消瘦、游动迟缓、食欲不振,最后呼吸困难死亡。该病感染性强,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约10%。 治疗方法: (1)控温养殖可将水温上升到30℃左右,2-3d后,小瓜虫可自行脱落。 (2)用0.3ppm的孔雀石绿全池泼洒,同时用鱼虫必克拌饵投喂,此病要早发现、早治疗,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5.
一、鳜鱼养殖病害及防治1.纤毛虫病(车轮虫、斜管虫、舌杯虫病)病因是由车轮虫、斜管虫、舌杯虫病寄生虫引起。具体症状表现为病鱼浮头靠近池岸,游动缓慢,口张开,体表呈灰白色,鳃丝呈灰白色粘液多,并发烂鳃病,病重时鱼体推动平衡,上下浮动,最后导致死亡。此病在鱼种阶段危害最大。主要防治方法: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混合兑水后全池泼洒效果较好,用量为硫酸铜0.75g/m3、硫酸亚铁0.3g/m3。2.小瓜虫病(白点病)病因是由小瓜虫寄生引起。具体症状表现为鱼体大量寄生时,病鱼鳍条、体表出现一个个白点,感染的鱼体由于受到刺激,体表和鳃部分泌大量的粘…  相似文献   

16.
<正>6月是"大麦黄"鱼病的流行季节。通过黄州区各乡镇办水产服务中心技术员调查分析,当前,渔业生产正面临花白鲢、鳊鱼的出血病,草鱼的车轮虫病、指环虫病及烂鳃病局部大流行风险"即两虫两病",严重威胁渔业生产安全。一、目前现状根据各地调查,从5月10日至今,因"两虫两病"引起鱼苗死亡的,少的一口鱼池每天有20~50尾左右,多的有100多尾,并呈上升趋势,范围大、流行  相似文献   

17.
病因:本病是由车轮虫、斜管虫、舌杯虫等寄生虫引起。具体症状表现:病鱼浮头靠近池岸、游动缓慢、口张开,体表呈灰白色,鳃丝呈灰白色粘液多,并发烂鳃病,病重时鱼体上下浮动,最后导致死亡,此病在鱼种阶段危害最大。  相似文献   

18.
(2)纤毛虫病①车轮虫病(Trichdiniasis) [病原]车轮虫(Trichodina)和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属中的一些种类。属纤毛门、寡膜纲、缘毛目、车轮虫科。广泛寄生于各种鱼类的体表和鳃。我国常见种类:显著车轮虫、杜氏车轮虫、东方车轮虫、卵形车轮虫、微小车轮虫、球形车轮虫、日本车轮虫、亚卓车轮虫和小袖车轮虫等。  相似文献   

19.
<正> 一、车轮虫病1、症状:患病蝌蚪常浮于水面,尾鳍基部发白并深入组织,严重时尾部被腐蚀,也有称其为“烂尾病”。患病蝌蚪游动缓慢,滞呆于水面而最终死亡。  相似文献   

20.
正五、指环虫病指环虫病是由指环虫属(Dactylogyrus)和伪指环虫属(Pseudodactylogyrus)的单殖吸虫寄生于鱼的鳃上引起。指环虫广泛寄生于鱼类的鳃,有些虫种能造成鱼类疾病,引起苗种的死亡。这种现象不仅在小水体,而且已发现有些种类可在大水面对成鱼造成危害。由于反复感染,频繁用药,导致伪指环虫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