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我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情况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省积极开展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制度改革,特别在推行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构建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的工作仍处于摸索阶段,改革必须进一步深化。为更好地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以下简称《决定》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省政府制定下发了《浙江省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意见》(浙改[2000]5号,以下简称《意见》,指导全省各地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保险》2013,(6):34-35
2012年8月30日,国家发改委、卫生部、财政部、人社部、民政部、保监会等六部委发布《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在基本医疗保障的基础上,对大病患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做出了进一步的保障性、制度性安排。这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拓展和延伸,是对基本医疗保障的有益补充。"大病医保"新政出台背景自2009年新医改启动以来,医疗保障作为民生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民医疗保险体系不断具体完善,保障水平也不断提高。到2011年底,城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保障》2012,(8):51-51
7月15日,《汕头经济特区医疗保障规定》开始施行。《规定》明确,广东省汕头经济特区将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城乡医疗救助和优抚对象医疗补助均纳入医疗保障范围,建立医疗保障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不同医疗保障制度之间人员信息、就医信息和医疗费用信息的共享。  相似文献   

4.
《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出台,为各地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供了政策依据,也为全民医保目标的实现指明了方向。伴随各统筹地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相继出台和实施,以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医保体系初现端倪。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机整合三项医疗保险制度,成为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的又一新课题。  相似文献   

5.
赵波 《上海保险》2009,(7):42-44
2009年4月出台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明确了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及未来3年医改实施方案。新医改方案在制度设计上,明确了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总体思路,即建立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  相似文献   

6.
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是新医改的重要目标。河北省怀来县自2004年起积极稳妥地推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逐步建立起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健康是人类共同的追求,疾病又是人们不可避免的风险。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不但能有效防范和化解疾病带来的经济风险,并对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从20世纪0年代初开始,经过近30年改革探索的实践,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体,城乡居民医疗救助为托底的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覆盖了城乡全体人群。但是,  相似文献   

8.
冯晓琴 《时代金融》2013,(12):326+32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很大发展,医疗保障改革也取得了很大成就,近三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公共投入,加快了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步伐,快速扩大了医疗保障制度的覆盖面,传统的城乡二元医疗保障体系发展成为目前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三元并存的制度体系,但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公平、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仍在探索之中。本文就近几年的医疗改革的方向做些分析。  相似文献   

9.
构建医保支付制度正当其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其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强化医疗保障对医疗服务的监控作用,完善支付制度”。进而,人社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的意见》(人社部发[2011]63号,以下简称63号文)明确,要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逐步形成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相适应,激励与约束并重的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0.
浅析基本医疗保险与商业保险融合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第一次明确了商业医疗保险在医疗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基本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的比较基本医疗保险是指为补偿劳动者因  相似文献   

11.
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主体制度模式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联系到近年来我国医改争论,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具体内涵的理解并不一致。就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主体制度来说,当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强调税收筹资的全民免费医疗模式,另一种是强调保险筹资的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和教训,立足现实国情,我国应该发展以保险筹资的社会医疗保险为主体制度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胡亚娣 《浙江金融》2005,(12):46-46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低水平、广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而目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存在一定缺陷,无法满足各类不同群体的医疗消费需求,笔者认为只有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构建起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才能真正达到保障群众疾病风险和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20年前,以江苏镇江、江西九江两市启动医疗保险为标志(简称"两江试点"),我国拉开了医疗保险改革序幕。20年后,当年的改革亲历者和专家汇聚一堂,再次为中国医保改革总结经验、畅想未来……1994年,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劳动部、卫生部联合制定《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  相似文献   

14.
刘庆 《会计师》2009,(8):67-68
<正>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的正式出台,标志着我国医疗保障的社会化管理正式起步。而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管理、合理使用医疗保险基金,则  相似文献   

15.
让低收入居民病有所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当前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逐步建立,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它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其他特殊人群医疗保障制度和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其中,社会医疗救助对城镇低保人群起到了制度托底的作用。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低保居民很难真正“病有所医”,与此同时,相当数量低保边缘居民的医疗保障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16.
李莎 《上海保险》2011,(8):19-22
2007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标志着我国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框架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建立,三大医疗保险制度以及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组成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已从制度上覆盖城乡全体居民。但是各项医保制度基金分立、体制分割并存的局面引起了各种弊端。  相似文献   

17.
2014年8月18日,人社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监管的意见》,提出“将监管对象延伸到医务人员”。吉林省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局在医保医师管理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形成了独特的管理机制,探索了总额控制下成本核算的医保医师管理,以及将医保医师管理纳入医疗服务评价体系建设的办法。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构成,以保障公民健康权的实现作为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实现让所有公民享受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医疗保障措施和相应的财政补助政策,但仍存在制度性、操作性和持续性上的欠缺,需要从制度的不同层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9.
新医改提出“积极探索建立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发挥医疗保障对医疗服务和药品费用的制约机制”,发改委、卫生部和人社部联合出台的(《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建立医药费用供需双方谈判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支付方式和费用谈判机制的试点”。  相似文献   

20.
破解医保谈判机制的博弈迷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医改方案要求“积极探索建立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发挥医疗保障对医疗服务和药品费用的制约作用”。镇江是国务院确定的首批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城市,在15年的改革进程中,不断尝试运用谈判机制服务医疗保险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