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明确我国西北平原区农村生活能源需求总量、消费结构和供给模式,为该区域乃至全国的农村能源消费供给结构和模式调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描述统计法,以1991~2014年《全国农村可再生能源统计汇总表》中的数据为基准,分析比较了我国西北平原区7个省(自治区)农村地区共24年商品能源(煤炭、电力、石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煤气)、非商品能源(秸秆、薪柴、沼气、太阳能)消费和能源(煤炭、焦炭、成品油、电力、薪柴)生产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趋势。[结果]西北平原区商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在65%左右,并保持稳定增长;西北平原区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稳定,沼气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消费量逐年提高;因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差异,导致我国西北平原区不同地区农村能源消费结构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我国西北平原区的主要能源生产与消费差额呈负值,近4年差额稳定在年平均负1 294.40万t标准煤。[结论]该区域能源供需不平衡问题一直存在,建议未来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因地制宜促进能源结构调整,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文章通过对北京市农村住户的能源消费调查和数据分析,研究北京农村能源消费的总体现状、不同地形、不同区之间的消费差异以及主要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方法]运用描述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基于北京市13个区214个村庄1 866住户的调查数据,重点分析北京农村能源消费情况以及煤炭、电和薪柴3种主要能源消费量的影响因素。[结果]从能源普及率来看,北京农村能源以电、煤炭和液化气为主;从消费量比重来看,以煤炭(60.4%)、薪柴(17.9%)、电(12.9%)为主,太阳能和沼气清洁能源比重较低,煤炭几乎全部用于家庭取暖;平原区和近郊区的电、煤炭、天然气消费量都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薪柴低于其他地区,太阳能和液化气消费量的地区差别不大。地形特征和家庭常住人口对各种能源消费量影响都很大,家庭收入主要影响电(正向)和薪柴消费量(反向),对煤炭消费量影响不明显,峰谷电价对电消费量影响较大,采暖面积对煤炭和电有影响,对薪柴消费没有影响;是否节能改造和对雾霾认识对能源消费量影响不确定。[结论]采取科学分类指导及措施,改变农村冬季采暖方式,改造常规能源,加大对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加大农村经济发展和能源改造政策支持,以促进北京农村能源利用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推动我国区域农村能源结构的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了东北地区1991~2014年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以1991~2014年的数据为基础,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对东北地区和分省的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商品能源和非商品能源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我国东北地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分别增加了51.0%和95.6%,2005年以后人均消费量平均增长率达到6.5%。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商品能源消费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所占比重达到35%;秸秆、柴薪消费比重由65%、16.4%下降至43%、13.7%,而煤、油、燃气、沼气、太阳能比重分别增长至24.6%、2.7%、1.9%、0.3%、1.1%,电的消费量年度间波动较大,体现出东北地区农村生活能源向多样化和商品化方向发展。从区域结构看,东北三省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均呈上升趋势,辽宁省人均消费量显著低于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家庭取暖能源消耗差异是主要原因;吉林省非商品能源消费比例有所提高,而辽宁省和黑龙江省则呈下降趋势,可能与农民家庭收入水平有关。[结论]促进东北地区秸秆能源化利用,是保障农村能源有效供应、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东南丘陵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时空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明确我国农村能源消费结构的区域特征,推动我国东南丘陵区农村经济和能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法]以1991~2014年农村能源的统计数据为基准,选取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海南等8个省(市),系统分析了煤、电、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煤气、秸秆、柴薪、沼气和太阳能等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1)从能源消费强度看,东南丘陵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以2004年为分界点),2014年较1991年降低了14%;农村生活能源人均消费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增幅为34%。(2)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非商品能源消费所占比重逐渐下降,而商品能源消费比重显著提升,并于2011年后开始高于非商品能源;秸秆和柴薪的消费比重从1991年的80.8%降至2014年的39.6%,而煤、电、沼气、油、液化石油气、太阳能消费比重均显著增加,分别达到28.4%、17.7%、3.5%、2.9%、4.7%、14%、3%。(3)从能源消费区域结构看,不同省份之间农村生活能源变化存在区域异质性,湖南和海南省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呈升高趋势,其余5省份则相反;至2014年,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商品能源开始占主导地位,而福建、湖北和海南省秸秆、柴薪的利用比重仍高于50%。[结论]因地制宜开展多元化、重点化、渐进化的农村能源发展模式,推动区域能源结构调整,是保障东南丘陵区农村生活能源有效供应、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5.
农村生活用能短缺是制约贫困地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实际调查测算与理论股指比较,甘肃通渭县目前农村能源只能满足最基本生活用能需求,水平较低,并以传统生物质能为主、对环境依赖度高、影响大,已超过农村合理的自产生活能源潜力,生态压力十分严重,因此基于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公共性影响等提出了贫困地区农村生活能源建设政府是核心主体,应搞好规划、加大投资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西方国家的实践表明碳税已成为控制碳排放的有效经济手段之一。本文通过对我国近十几年的农村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分析发现,碳税的开征会使得能源类产品价格上升,导致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下降,即使给予农村居民直接货币补贴也不能提升其收入水平,只有通过降低能源产品价格才能避免碳税给农村居民带来的损失。因此,制定碳税政策时必须特别关注农村地区,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各省份应因地制宜制定碳税政策。  相似文献   

7.
农村能源软化国家能源约束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约束表现在总量、结构、人口、环境四个方面,开发农村生物质能源、发展能源农业(林业)是软化上述能源约束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提出了以"开源、替代、减排、增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能源替代战略目标,构建"可再生能源为主,常规能源为辅,分布式、自给式、低碳化"的农村能源服务体系,以软化国家能源约束。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村可利用的再生能源十分丰富。但同时也面对着农村地区广大农民生产生活能耗高、能量需求量大这样一个事实,这就需要对黑龙江省的农村能源结构的现状进行具体的分析,广大农民企盼的具有经济、环境双重效益的农村能源新技术,主要通过在黑龙江省农村推广新能源项目建设来优化农村能源结构。在生态能源建设方面,本文以黑龙江省望奎县和林甸县为例,着重讨论生态能源推广的可行性和对省内其他农村地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农村能源结构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而农村能源利用及变迁却受到乡村人口、家庭结构、生产方式及民众观念等农村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农村经济发展是能源利用变化的根本动因、人口变迁、家庭结构小型化是导致能源利用变化的又一重要因素,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则是农村能潺利用变迁的直接因素,农民观念体系的变革也为农村能源变迁奠定了主观基础.笔者建议:我国农村能源结构在适应能源供应、能派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盼前提下,应该走改造、拓展、多元化的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0.
一、农村地区能源供求变化回顾 中国农村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都是有目共睹的不争事实。而能源作为所有经济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在农村的发展变化中,其供应和消费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骆东升  李飞星 《南方农村》2013,29(6):35-39,45
本文以广东省农村居民为例,综合分析了广东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特点以及影响广东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采用计量经济模型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针对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跃生 《中国农史》2003,22(2):88-98
本文依据档案资料和典型问卷调查汇总数据,对土改后不同社会变革背景下冀南农村民众的分家行为进行了分析。指出:集体经济条件下农民分家的特征是:父子分家频度增加,渐次分家成为趋势,但兄弟均分的意识并无实质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下,农民的家庭财产范围大大缩小,土地和大型农具不在分割范围内,住房是分家的财产核心。分家的外部制约减小,从而加速了家庭的裂变。集体经济时代,多子家庭父子分家逐渐成为一种共同倾向,乃至演变为一种新的习惯。特别是婚姻中对住房(独立的宅院)的要求程度提高,结婚与分家建立起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农村股份合作制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本次研究选取了花都区的合成村、白云区的槎龙村和黄埔区的文冲村作为调研对象,通过深入的实地考察广州农村在股份合作制发展过程中的现状,发现存在产权不明、政企不分、制度不全、人才缺乏等问题,针对现状发展和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明晰产权、政企分开、完善制度、引进人才的对策建议和制定相关法律、支持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支持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转变观念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4.
2012年是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实施的第二年。经历了26年的不懈努力,法律知识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农民法律知识贫乏、法制观念淡薄的状况有了很大改观,但仍存在不足。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农民法律素质的现状、成因,探索了农民法律素质提高的政策思路和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5.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dentify the pathways of the potential impacts of the 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 (SLCP) on household income and quantify these impacts along the identified pathways. We fulfill this objective by developing an integrated analytic framework and using data collected from Wuqi county of Shaanxi for the period 2004–2010. This integrated analytic framework enables us to formulate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for testing hypotheses regarding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impacts of the SLCP. It is found that the direct effect of the SLCP on household income is positive but very small and insignificant, suggesting that retiring cropland has, at least, not reduced income from farming. Moreover, the SLCP has had a much higher and even increasing indirect impact on household income through promoting labor transfer and relaxing liquidity constraints. Overall, the SLCP's total impact on household income ranged from 3% in 2004 to 9% in 2010 excluding the insignificant direct impact. The research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of our work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以城市和乡村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类集居地域对比为基础,从乡村旅游的本质和特性着手,探讨其在我国城市反哺农村中的产业优势与产业适宜性.认为乡村旅游通过吸引城市居民直接到农村地区异地消费而巧妙地实现城乡之间财富的隐形调拨,是平衡地区经济的天然杠杆;乡村旅游主要以乡村环境和物产以及遍在性的山水和风土民情为物质基础,从而使得绝大多数农村地区都具备发展条件,堪称为农村地区量身订造的新型产业;乡村旅游还因就地取材和游客主动上门而能获得既靠近原料地、又靠近消费市场的产业布局效应;乡村旅游业发展条件的门槛较低,是落后的农村地区可进入性较好的产业.  相似文献   

17.
农村微型企业处于不利的生态位,其生态位宽度较窄,生态位的适应范围较小。在创业时应该选择合理的生态位,采取专业化、差异化、合作共生等策略。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农村转型、结构转型和政府职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发展过程有其共性规律和区域差异。本文首先以亚洲主要国家为例,分析了农村转型和结构转型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其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其次基于40年中国农村发展改革经验,分析了农村转型路径与转型效果以及与农村转型各阶段相适应的的制度安排、政策支持和投资重点;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加速农村转型速度,促进高值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加速结构转型速度,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升;要转变政府职能,通过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和投资创新,加快农村转型和结构转型,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不同地区加速农村转型不能搞一刀切;同时也提出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  相似文献   

19.
孟毅  禤冰 《南方农村》2021,37(2):34-39,55
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是广东基本省情和突出短板。本文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广东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23个评价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法对2018年广东省各地区乡村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得出了推动广东乡村振兴发展需要同时兼顾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文明建设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tenure security and long-term land-related investmen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especially given the current flux in property rights systems of agricultural land in China. This paper empirically examines the role of land tenure security in farmers’ crop-tree intercropping decisions, and is based 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contract land and wasteland holders in rural Xinjiang, China. Data from a survey, carried out in 2008 among 352 households in Awati County in Xinjiang, is used to estimat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adoption of crop-tree intercropping.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for those households that only have contract land, land tenure security positively affects their adoption of crop-tree intercropping. However, for those that hold both contract land and wasteland, land tenure security negatively impacts upon their adoption of crop-tree intercropping on wasteland, as the crop-tree intercropping on wasteland can increase the perceived tenure security of wasteland. The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 of labor organization on intercropping is moderate as a result of the presence of counteracting eff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