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文从法律、事实及认知维度解读地权安全性概念,验证分析地权安全性三个维度及其交互项对农地流转的影响。研究发现,法律、认知维度的地权安全性显著促进农地流转,而事实维度的地权不安全对农地流转表现出不显著的负向影响。三个维度的交互作用表明:事实维度的地权不安全会减弱法律赋权对农地流转的正向影响;法律维度与认知维度的地权安全性在影响农户农地流转时互为前提,缺一不可;认知维度的地权安全性可以消除事实维度地权不安全对农户农地流转带来的负向影响。由此指出,"以确权促流转"的政策目标实现,不能仅依赖于农地确权政策的实施,还需要逐渐构建起法定地权制度、实际制度执行及其制度认知之间具有一致稳定性的配套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2.
村庄社会农户之间的利益目标具有统一性和冲突性两个方面,地权状态的变化能够改变农民之间的利益目标进而影响村庄社会的互助机制。结合CLDS2014年和2016年两期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地权明晰能够显著改善村庄社会农民间的人际关系,已确权农户的邻里互助程度显著高于未确权农户,相反,农地调整所导致的地权模糊性会降低农民之间的互助水平。(2)村庄村小组越多,姓氏个数越多,则村庄社会的互助水平越低,而地权明晰则能够改善社会关系复杂村庄中的邻里互助;第一大宗族农户占比越高,则村庄社会互助程度越高,地权明晰反而降低了农民总体的互助水平。(3)进一步地研究表明,农地确权并不会显著改变村庄社会农民收入和土地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并且在考虑上述两类不平等因素之后,农地确权对农民之间互助水平的影响依旧稳健。文章强调,尽管地权明晰因降低宗族内部目标的统一性而弱化了其互助水平,但却因化解不同农民之间利益的冲突性而提高了一般农户的互助水平。农地确权有可能诱导村庄社会差序格局的重要转型。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利用江苏省18县地块层面2期调查数据,分析承包地确权政策从预期实施到落地完成各阶段对农户土地投资的影响差异,检验地权稳定性对土地投资的重要性并评估政策效果。研究方法:多期DID模型和Probit模型。研究结果:(1)确权政策对承包地投资的影响存在阶段性差异,在确权预期和启动阶段表现出抑制作用,在确权落地阶段则表现出促进农户对经营的自家承包地进行投资的作用,但不会促进对转入的他人承包地的投资。(2)从地权稳定性角度来看,抑制效应源于确权推广过程中土地调整或权属界定争议引致的地权不稳定,激励效应则源于确权落地后承包权稳定性的提高。(3)如果不控制确权预期和启动起到的作用,采用通常方法进行估计会高估确权落地的投资激励效应。研究结论:保持承包地地权稳定对促进农户对经营的自家承包地的投资具有重要意义。从激励投资角度来看,在二轮承包地即将到期之际各地应抓紧研究“再延30年”的具体方案并提前公布,稳定农民的产权预期。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建一个包括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库并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归纳大规模土地确权的失败教训和成功经验。目前全球仍有约一半的发展中国家缺乏正规的地权制度,已实施确权的发展中国家颁证率大多低于50%。失败教训表现为,传统习俗地权制度的冲突、农民认知及支持不足、确权分配不公导致确权需求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实施执行不力、配套制度建设未跟上造成确权有效供给缺乏。成功经验表现为,国家能力建设和充分的前期准备是关键,地方政府的有力执行和顺势调整是保障,广大农民确权认知的加强和支持是基石。制定更为清晰合理的确权目标,采用更加适应当地情况的多样化确权方式,做好法律和组织建设等前期工作,探索城乡建设用地统一市场和农地信贷市场建设,有利于我国确权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最终成功。  相似文献   

5.
大规模土地确权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保障地权安全、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治理措施。一般认为,非洲国家土地确权多为失败、少有成功。本文以摩洛哥为例,对其成功的土地确权实践进行分析,探讨多元法律体系下产权正规化的经验和启示。研究表明,摩洛哥土地确权的成功经验可归纳如下:(1)习惯法、宗教法与正规法相互补充协调,所形成的多元法律体系适应了地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降低确权改革的制度成本;(2)伊斯兰教义中有关确权的传统观念、确权的长期历史经验以及政府对确权工作的大力宣传形塑了社会的共同认知和意识;(3)完善可靠的地籍系统、适度分权的组织架构、公私部门的密切合作以及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为确权奠定坚实基础;(4)良好的国家能力建设和国家领袖的个人领导力为确权赢得广泛的社会支持。因此,我国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继续发挥我国国家能力建设优势,同时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等非正式约束的补充作用,并加强对农民产权认知和市场意识等的宣传教育,集中群众力量,夯实改革共识。  相似文献   

6.
规模经营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业发展的方向性选择,关系到林区振兴及数千万农户生计。文章首先阐述林地确权、关系资源、正规信贷获得共同作用于农户林地规模经营的理论机制并提出假设,而后利用福建省523份经营商品林农户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林地确权对农户林地转入规模、正规信贷获得有直接促进作用,且林地确权可通过正规信贷获得,间接促进农户扩大林地转入规模。(2)关系资源中,银行关系资源显著激励农户扩大林地转入规模,村庄关系资源、银行关系资源对农户正规信贷获得有直接促进作用,但村庄、银行、政府三类关系资源均无法有效调节林地确权对正规信贷获得的激励作用;中介效应结果表明,银行关系资源可通过正规信贷获得,间接促进农户进一步扩大林地转入规模。(3)正规信贷获得显著促进农户扩大林地转入规模。在进行稳健性检验时发现,变量方向与显著性一致,具有较强的可信度。基于此,文章提出促进集体林区家庭林业规模经营的措施:一是深化林业金融供给侧改革,强化正规信贷对规模经营支持作用;二是贯彻落实林地确权颁证,做到"确实权、颁铁证";三是强化关系资源对信息传递、交易撮合的功能;四是重视林地确权、信贷支持与关系资源的组合效能,优化农户规模经营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7.
农地确权颁证对农业投资行为的影响作用尚无定论。对此,本文先是构建了农地确权颁证影响农户农业投资行为的理论框架,进而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4年29省的大样本数据对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地确权颁证主要通过提高地权安全性、地权可交易性以及信贷可得性三种方式,促进了农户农业投资。家庭和村庄特征会显著影响农户获得农地确权颁证的可能性。农地确权颁证对农地经营规模扩大、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业生产时间以及农业经营投入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并且其估计结果较稳健。  相似文献   

8.
农地确权颁证与农户农业投资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地确权颁证对农业投资行为的影响作用尚无定论。对此,本文先是构建了农地确权颁证影响农户农业投资行为的理论框架,进而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4年29省的大样本数据对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地确权颁证主要通过提高地权安全性、地权可交易性以及信贷可得性三种方式,促进了农户农业投资。家庭和村庄特征会显著影响农户获得农地确权颁证的可能性。农地确权颁证对农地经营规模扩大、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业生产时间以及农业经营投入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并且其估计结果较稳健。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9个省份18个县、1200个农户为期10年的平衡面板数据,用双重差分模型,从农户造林意愿和行动视角,估计了新一轮集体林地确权到户对农户林业长期投入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1)集体林地确权对农户造林意愿和面积有积极的影响;(2)确权仅对林地大规模经营的农户造林面积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小规模和中等规模农户的影响不显著;(3)将林地按照林种分类,确权政策显著促进农户种植速生丰产林的积极性,对一般用材林的影响则不显著;(4)从长期动态影响来看,确权对农户造林的影响是短暂的,效应不能持续。鉴于此,政府应该完善各项配套改革,鼓励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更多关注中小林地经营规模农户的政策需求,进一步引导农户经营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的林种,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2012—2018年福建省农户营造林生产数据,实证检验了林地确权与农户营造林积极性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表明,(1)林地确权形成的分户经营显著促进了农户对林业生产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投入;(2)林地确权政策对不同禀赋农户营造林积极性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于无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和有流入林地的农户而言,林业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与其分户经营程度成正向关系。同样面对分户经营比例提升,林地平均经营期限大于30年的农户更愿意投入资本要素,而经营期限小于30年的农户在劳动力要素投入方面更积极。因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其配套措施要在林地确权基础上,保证农户林地产权的完整性、可分性和交易性,维系林地产权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推动林业走向规模化、集约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三权分置"是农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为提升农业经营效益提供了制度保障。农业经营的实践形态显示,土地经营权的设立并未提升资本化耕种的农业经营收益,也难以提升村集体范围内农地产权正式转移的水平。农业经营体制在"统"的层面缺乏可操作性的产权制度方案,阻碍了农地产权设置在"分"的层面发挥出高效的制度效能。切实回应农地利用中实际耕者的地权诉求,解决农地细碎化、村集体内土地经营权流转价格过高、土地经营权配置不充分、土地经营权流转后的社会纠纷等问题,需要围绕农地高效利用,在"三权分置"下充分发挥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管理权能,以集体土地所有权统合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经营权。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农地所有制度与农地经营制度。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因过分强调意识形态的土地所有制变革而有失偏颇;第二阶段面对实际,转向土地经营制度变革,并由债权性承包权转变为物权性承包权,也相应延长了承包期限,强化了各项权能。所有制度沿革的线路可以简单地描述为"私有-合作-纯集体公有-产出全国公有-权属公有产出私有",经营制度沿革的线路可以描述为"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家庭承包-家庭承包经营-双层经营"。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理论分析和文献研究法,基于强化农地流转过程中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地位,完善农地流转权能设计,优化农地流转运行机制。研究表明,应明确村集体在农地流转中的法律地位和重要作用;集体土地所有权享有农地流转的管理与服务权能,农户土地承包权拥有农地流转的决策与收益权能,土地经营权体现为劳动生产和经营收益权能;促进农地流转由农户自发流转向村集体委托-代理流转方式的转化。现阶段应强化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农地流转管理与服务权能,在农地流转过程中村集体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错位。  相似文献   

14.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stimate the effect of property tax and rural land market value on the ownership structure of private forestland in Texas. Using county-level panel data in an Instrumental Variable regression framework, we estimated the effect of property tax rate and rural land value on two measures of ownership fragmentation: the total number of private forest landowners and the average size of private forest holding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fter controlling for the total amount of private forest area in a county, both property tax rates and rural land values increased ownership fragmentation. However, the rate of ownership fragmentation was relatively inelastic in both property tax rate and rural land value. While further restructuring local property tax rates might minimize the negative effect on private ownership dynamics, policy instruments that decrease the disparity between productivity value and market value of rural forestland might be needed to check the ongoing ownership fragmentation in Texas and elsewhere in the United States.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对2014年国内外土地整治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展望了2015年国内研究趋势,为土地科学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研究方法:归纳分析法,文献资料综述法。研究结果:2014年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整治规范化与制度化建设、农用地整治、村庄土地整治、工矿建设用地整治以及土地复垦等方面,研究成果丰富。研究结论:土地整治是土地科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2015年《中国土地科学》在本领域的关注重点将主要集中在:推动土地整治与经济建设协调关系研究;不断推进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发与应用研究;坚持开展以加强土地权属管理为目标的土地整治研究;加快完善土地整治监督管理机制,从而落实土地整治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16.
中国转型期土地权属纠纷:系统分析与文化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对中国转型期土地权属纠纷进行系统分析并归纳其特点,提出相应的文化对策。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在转型期的中国,土地权属纠纷案件呈现诉讼增多、司法取证困难、审结案件余波无法平息等情形,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对此现状,通过对其系统分析,笔者认为应在维护好民族文化的稳态延续前提下,借鉴各民族化解土地权属纠纷的经验与智慧,充分挖掘并发扬民族文化拥有的土地资源利用与维护的知识技能。研究结论:提出化解土地权属纠纷的文化对策,并与经济、管理、法律手段相结合,达到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维护和高效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农用地产权体系的构建是土地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保障农民权利的核心因素。土地的归属关系、利用关系和流转关系是农用地产权体系的三个框架和支柱,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以上关系是保护农用地权利的有效途径,应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确保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  相似文献   

18.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探索——湖南省浏阳市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浏阳市作为湖南省林权制度改革的试点之一,在权属确定、放活经营、林权处置和利益保证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诸多改革措施的出台,明显地加速了林地向规模经营转变。在此基础上,对浏阳市在林权制度改革中所反映出的分户经营与规模经营、谁造谁有与限额采伐、基层政府促改与束改以及改革主体的热与经营主体的冷之间矛盾等问题,从理论上和具体措施上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9.
The protec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and forests is a relatively new concept in Poland, and it began with forest protection in the 1920s. The first regulations on the protec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were introduced only in the 1960s. Agricultural land and forests received comprehensive protection pursuant to the provisions of the Act of 26 October 1977 on the protec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forests and land recultivation. This legal act set the foundations for the protection of farmland and forests in successive decades.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farmland and forest protection on spatial planning and to highlight the loss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land resulting from conversion to other purposes. Legal regulations pertaining to spatial planning and the protec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land forests were analysed. The scale of the problem was identified, and future land-use types were forecast based on the data developed by Statistics Poland (GUS). The existing spatial plans (municipal master plan - MMP) were analysed to determine the conversion loss index (CLI) associated with the convers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and forests to other uses. Legal regulations pertaining to the protec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and forests were also analysed, and the extent of the relevant conversion measures was determined. The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inevitable urbanization of rural areas contribute to the loss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land that are converted to other uses.  相似文献   

20.
江西省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目的:研究江西省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研究方法:实地土壤样品采集分析与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相结合、GIS空间插值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江西省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不同,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在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一般为:菜地稻田有林地旱地土壤荒草地;从第一次土壤普查到2008年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步提高,而且所有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研究结论:通过农业土地利用管理和土壤管理措施的调整,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碳的贮量,提高农田有机碳稳定性,减缓大气中CO2浓度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