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诗歌的翻译归根结底是审美的翻译。从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美论”、“三似论”、“三化论”、“三之论”理论与实践分析入手,探讨了文化传播的审美规律及其与诗歌翻译审美的关联性,提出了以文化传播的审美规律统领诗歌翻译审美实践的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含蓄美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审美传统,中国古代诗歌的含蓄美大致可以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种形态:即初级形态的含蓄美和高级形态的朦胧美。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逻辑是世界三大逻辑源流之一,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研究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应当注意到中国古代逻辑对其深刻的影响:本文探讨了墨子“察类”、“明故”的逻辑方法在阐述“义利”论、生财论、商品交换论思想时的应用,探讨了作为墨子经济逻辑思想有机构成的“权”论、“效”论等逻辑方法,并尝试将墨子的经济思想与亚当·斯密的观点作对照,启发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有许多富含哲理的诗歌,读后发入深思,催入奋进,能极大地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本文论述了中国古代哲理诗的特点、发展历史、审美趣味,分析了中国古代哲理诗与审美主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诗歌是情感的浓缩,无论是在思想表达方面,还是在情感流露方面,都能通过简短的语句将之体现出来,其蕴藏的各种自然意象、美学理念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与或愁绪或畅怀的感受。这其中的妙趣与韵味使诗歌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源远流长。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对于自然意象的描写是尤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在品读雪莱诗歌的过程中可以清晰地发现,自然意象是其诗歌创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并且为当代文学以及社会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因此,论文通过对雪莱诗歌的品读,仔细地分析了其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和现代科学、审美以及生态意识的觉醒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魏源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向近代经济思想转变时期的具有承先启后作用的代表人物。他比同时代的其他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家更清楚、更全面地反映了近代初期的时代动向。他的经济思想可以归纳为“缓本急标”论、“黜奢崇俭”论、“除弊兴利”论、对外贸易论和“师夷制夷”论,不仅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没有散文诗,它是一种“舶来品”.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开山鼻祖的沈尹默,一生共创作了十八首现代诗.他的诗歌贯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诗学理论,又有古代“赋”体的影子,意象、意境兼容、押韵和工整对仗随意变化;同时又受二十世纪西方新兴文学思潮的影响,表现出英美意象派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特征.他的散文诗不拘一格,语言上打破形式格律的束缚,彰显二十世纪初“民主”、“自由”和“科学”的主题;在直觉状态下回归诗歌的本真,呈现出返朴归真、妙然生趣、虚实相生和节奏和谐等诗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美学韵味范畴的生成与老子提出的味无味中的无味说的影响分不开。韵味范畴有一个逐步构成、丰富和发展的过程,而其原初构成域就是老子所提出的味无味的命题。可以说,正由于此,所以作为审美效应与审美感染力之韵味范畴被解释为由多重审美意义的有机合成,在整个审美创作独特风格与氛围中显示出来的审美境域与超越价值,这也正是中国式审美意境的永恒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9.
"言不尽意"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不尽意”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命题,它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对“言不尽意”理论结构的分析,可阐发其理论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钟嵘在《诗品·序》中直言“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有别于此前多位学者对“兴”的解读,他一方面丰富了“兴”的内涵,使其独立于赋、比之外,拥有独特定义;另一方面将“兴”作为一种诗歌审美理想的诉求,一定程度上提升“兴”的地位,对后世兴味、兴象说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对“兴”的解读和应用,是钟嵘在《诗品》中针对诗歌品评的一个新视角,学者亦可以从这一维度考量钟嵘为一百余位诗人划分品级的标准。以钟嵘“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的理解作为切入点,亦可以窥见钟嵘本人的诗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1.
吴政家 《嘉兴学院学报》2006,18(Z1):236-237
思乡诗歌是中国古代诗坛上的"庞大家族".它的庞大,源于古代诗人个人情感的共时性渲泄,源于华夏民族共生共感的伦理定势,也源于文人墨客以悲为美的审美习惯.  相似文献   

12.
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的艺术与设计作品,在其视觉传达表象的过程中,除了要表达普遍的审美需要外,都特别注重用主观的意趣和韵味来表现具体真实的客体形象。本文拟对“气韵生动”这一视觉概念进行简要的分析,旨在进一步揭示“气韵”之美,以增强人们对艺术作品内在意境的体验与感受。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文学经典的古诗词,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喜爱,对其英译自古有之。纽马克翻译理论涵盖了语义与交际两种翻译方式,两种翻译有着本质区别,语义翻译注重表达“原文内容”,而交际翻译的重心则偏向于译文的“效果”。我国古代诗歌语言十分简练,并且神形兼备,寄托了诗人深层次的情感,有着较高的英译难度。为了更好地传达诗歌本质内涵,降低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误差,在对我国古代诗歌英译时,既要领悟我国古代诗歌特征,也要注重对诗歌中人际称谓、度量衡以及时间等文化的把握。从称谓文化、度量衡、时间三个方面提出纽马克翻译理论下我国古代诗歌的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中国古代人本管理思想的阐述,剖析了为何曾有过辉煌发展的中国古代人本思想最终只处在“前人本管理”形态,而未能发展成具有“人本管理”形态的管理理论体系。认为探究中国古代管理史上悲情式的“李约瑟之谜”,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中国式管理体系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诗歌中最有意味、最为特殊的现象,即是名词语句的存在。它脱离了常见语法中的谓语动词和形容词,亦不需要连词,却能创造出极有韵味的效果。南朝五言诗在名词语句句法上的发展与开拓为唐诗繁荣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唐诗在此基础之上的深化和升华则是唐诗走向诗歌巅峰的重要因子。本文拟从名词语句句法方面探究南朝五言诗名词语句对唐代五言诗名词语句的影响,通过对比南朝和唐朝诗歌中的普通名词句、时地名词句、不平行名词句,深入分析总结唐代五言诗对南朝五言诗名词语句句法的沿革。  相似文献   

16.
情景论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天人合一”观念在中国传统文论上的反映,与原始自然崇拜关系密切。本文拟以相似度立论,揭示情景论与自然崇拜异质同构的深层联系。  相似文献   

17.
直隶地方自治的产生不仅与中国古代社会的“郡县论”和“封建论”有关,而且还从日本地方自治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天津租界对直隶地方自治产生了较强的示范效应。袁世凯继承了“都统衙门”所设的新型社会组织制度,并使其成为直隶地方自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叶嘉莹的《迦陵论词丛稿》就研究方法而论,可概括为二:一是评赏式的论词,二是以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来观照中国古典诗词和文论。通过前一方法,以深入把握作品的内涵和价值,辨别历代评论者对诗歌的种种误解与错论,阐发诗歌的兴发感动之作用;通过后一方法,既克服了古代文论模糊含混、缺乏完整体系的缺点,又从中西比较之角度,重新审视和衡定古代诗词应有之价值及中西共通之文学观念。此两方面互相结合与补充,开拓了古典诗词研究的新领域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意象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独特的呈现方式。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王泽龙教授的论著《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下文简称《意象论》,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从意象诗学论、意象艺术发展论、意象艺术比较论三个方面.全面阐述了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诗学和意象艺术嬗变规律及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程铷  翁捷 《企业家天地》2006,(7):146-147
审美特性、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是“审美文化”的定义所显示的三个指涉对象,它们在现当代的范畴中得到了确认和完善。在古代美学中,由于“审美残缺”和“审美封闭”,审美特性没有真正地被凸现出来;而在现代美学中,“审美残缺”和“审美封闭”得到了克服和超越,真正达到了审美的独立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