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经济师》2015,(9)
高新技术产业是新技术时代的先行产业部门,它主导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方向,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决定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手段。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呈现出产业技术的升级换代和不断创新的内在规律,因此,应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引领、带动作用,进而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并带动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2.
在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中低收入国家争夺低端制造转移的“双向挤压”下,制造业转型升级已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产业融合度测算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索技术创新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直接驱动作用,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索技术创新驱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直接驱动作用;产业融合是技术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中国制造业与信息业融合度低且存在波动下降趋势,制约了制造业转型升级。因此,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既要激励技术创新,又要促进产业融合,更要强化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经贸实践》2010,(1):30-30
2009年,省经信委技装处认真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工业经济所带来的重大影响,把技术创新工作与工业转型升级紧密地结合住一起,发挥技术创新对工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加快我省工业转型升级方面做出应有贡献,也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各项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创新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全国各省也在制定相关政策来推动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河北省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度了解技术创新的基本理论,探索出河北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技术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5.
突破性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具有显著的技术颠覆性、非连续性和产业关联带动作用等特征。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突破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后发经济体实现产业赶超提供了机会窗口。通过对突破性技术创新内涵及特征进行理论溯源,提炼出突破性技术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和路径;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为例,分析了突破性技术创新对我国三次产业升级的影响;提出了加快突破性技术创新发展、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路,即强化基础性创新研究,加大对行业共性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支持,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融合以及金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杜成功  何俊贞 《经济论坛》2005,(17):101-103
今天的市场竞争,已经不单纯是价格的竞争,非价格的技术创新竞争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更具生死攸关的意义。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已经在科学技术领域初步具备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较强实力。但是,由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我国相当多的企业正面临知识产权的困惑,不少行业在发达国家“专利圈地”中屡屡受挫,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影响我国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7.
张志强  李涵 《技术经济》2020,39(4):30-38
利用2005—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政府R&D补贴与技术创新、政府R&D补贴、技术创新与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关系。结果发现:政府R&D补贴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着基于政府R&D补贴强度的双重门槛效应,其影响作用随着政府RD补贴强度的增加而减少;政府R&D补贴通过技术创新对工业转型升产生正向影响,政府R&D补贴对工业转型升级的间接影响存在着基于政府R&D补贴强度的双重门槛效应,其影响大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基于此,地方政府应当确定合适的政府补助强度,使政府R&D补贴强度位于合理区间内,以最大限度发挥政府R&D补贴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十三五”规划提出,以促进环境质量改善为主线,产业结构升级为导向,建设生态河南、精益河南.本文在探讨环境规制对工业转型升级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基于2006-2018年河南省1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环境规制对河南省工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环境规制对河南省工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呈倒“U”型,即...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传统的纺织企业——浙江振亚控股集团为例,梳理了该企业采用延伸产业链、培育新产业、尝试多元化等不同的转型升级路径,分析了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何建强 《经济师》2014,(6):262-262
在现代,企业实行转型升级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的必经路径。文章分析了当前企业的存在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资源是集群企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从资源禀赋视角出发,研究了集群企业转型升级的资源结构,从类型和规模两个视角分析了集群企业转型升级资源需求的差异性。研究发现,集群企业转型升级所需资源由市场资源、技术资源、金融资源和人力资源构成;购买者驱动型产业集群企业对市场资源需求明显高于生产者驱动型产业集群企业,生产者驱动型产业集群企业技术资源需求明显高于购买者驱动型产业集群;不同规模集群企业资源需求呈现“倒U”现象,中型企业资源需求明显高于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  相似文献   

12.
企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立奎 《经济师》2011,(9):259-259,264
文章介绍了转型升级的相关概念,探讨了企业转型升级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低碳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与核心,分析了低碳技术创新与我国酒店业转型升级的辨析关系,阐述了基于低碳技术创新的我国酒店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和战略阶段,并探究了转型升级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陈兴康 《经贸实践》2008,(10):61-61
经济转型,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思路其实早已提出,只是到了今年经济环境发生了大变化,企业生存发展遭遇严峻挑战的时候,才引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杭州市萧山区近几年都把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作为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扣紧”做法。  相似文献   

15.
从动力、能力、市场、政策和企业家精神五大基本条件来看,大多数的珠三角加工贸易企业并不具备升级转型的条件,因而不能对所有企业一刀切的都要求升级转型,应该针对不同企业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措施,以局部升级转型促进整体升级转型。淘汰关闭、产业转移、升级转型,是企业整体升级转型的三大基本路径;价值链攀升、整合集群、腾笼换鸟、资源替代和改制内销则是推进升级转型的五种具体模式。  相似文献   

16.
正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侨资企业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问题。本文对侨资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技术升级、拓宽融资渠道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就加快侨资企业转型升级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经贸实践》2006,(3):38-40
“六抓”打下了基础 2005年杭州工业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较快发展。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330.39亿元,同比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428.27亿元,同比增长22.1%;工业销售产值5332.83亿元,同比增长22.1%。在资源紧缺和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在年初“三回落”的严峻形势下,杭州工业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可谓来之不易。这与本市积极通过政策引导、财政资助、搭建平台、长效服务等方式,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中的“六抓”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8.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企业技术创新同样需要获得大学、科研院所的智力支持,也需要政府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通过政产学研合作,借助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以及相应的中介机构进行通过创新协作,实现技术创新各要素的优化组合,可以提高创新资源利用,提升创新绩效。本文将通过对杭州市的实证研究,分析政产学研合作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政府创新补贴是促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简称自创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和重要着力点。将政府创新补贴引入国家自创区生产模型,推导政府创新补贴通过技术创新强度影响国家自创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取2010-2020年21个国家自创区面板数据,构建兼顾时间与个体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政府创新补贴在技术创新强度的中介作用下对国家自创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政府创新补贴显著促进国家自创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分区域来说,政府创新补贴显著促进东中西部国家自创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及东部国家自创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对中、西部国家自创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作用不显著;技术创新强度在政府创新补贴促进国家自创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技术创新是一个企业进步的源泉,也是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尤其对高新技术企业而言,技术创新能力更是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故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包头市3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包头市高新技术企业所属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新材料技术领域、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新能源及节能技术领域、生物工程及新医药技术领域、电子信息技术领域、高新技术服务业领域。而分别看企业所处的各个技术领域,包头市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支撑和约束因素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