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双创债作为一种新型债券,对于经济发展能够引致溢出效应、增长效应和配置效应等经济效应.同时,信用风险、利率风险、价格波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是双创债具有的主要风险.因此,应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加强信用评级建设,建立健全双创债交易平台.  相似文献   

2.
在梳理利率平价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从影响中资企业离岸在岸债券收益率的影响因素入手,探讨了利率平价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通过对2010年以来投资级中资企业美元债与境内高等级信用债的计量分析发现,由于资本管制,长期以来抵补利率平价并不适用于中国。伴随着“债券通”之后中国债券市场开放程度的逐步扩大,以及人民币汇率灵活度的提升,自2017年年中以来,抵补利率平价理论开始适用于中国,即使是2020年的疫情冲击也未改变上述关系。汇率成本是影响离岸债券收益率的重要因素,套息交易的作用相对有限。进一步地,本文针对投资级城投债、房地产债的计量分析表明,产业和融资政策限制影响了企业境内外相关债券收益率的相关性,市场不完全是导致利率平价理论在中国不成立的重要原因。本文的研究为我国系统性推动包括债券市场在内的高水平金融开放提供了实证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债券信用等级对债券利差的解释作用,研究债券信用等级的信息含量。以2010年和2011年发行的非金融企业无担保固定利率企业债券为样本,发现债券利差随信用等级的上升而下降,且不同信用等级债券的利差差异显著;根据两阶段模型,在剔除了债券信用等级与发债企业前一年度的财务数据以及企业所属行业、债券发行年度、发行期限、发行规模、是否提前偿还等解释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后,信用等级信息对债券利差有显著解释作用,说明债券信用等级信息对提高债券市场效率有增量贡献。  相似文献   

4.
刘冲  曾琪  刘莉亚 《经济研究》2023,(10):75-92
债务与资产的期限结构错配(短债长用)是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债务问题。已有研究认为其成因在于供给侧,银行为控制自身风险和应对信贷考核压力,更多地对企业提供短期信贷。近年来,金融强监管(资管新规)重塑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是,这对于企业短债长用的债务问题产生何种影响。本文研究发现:(1)资管新规压降银行保本理财的同时,推动定期存款扩张,导致存款期限拉长的结构变化;(2)基于生命周期与风险偏好理论并经实证验证,前述存款长期化依人口结构(老龄人口越多)呈现空间结构异质性(效应越强);(3)构建三阶段计量模型识别“住户存款长期化→企业贷款长期化→企业短债长用减少”的因果链条。本文研究表明,资管新规类金融强监管政策对于企业短债长用的债务问题发挥了治理作用,并存在时空双维的结构效应,为完善现代金融监管、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构建城投债影响产能过剩的理论基础上,以我国2004-2016年地级市面板数据为样本,本文检验了城投债影响产能过剩的具体效应和相关机制。研究发现:城投债与地区产能过剩之间呈现U型关系;其中城投债对产能过剩的影响在中西部地区、南方地区、大城市和金融危机爆发后更为显著;机制检验表明,地方政府借助城投债压低工业用地价格和投资交通基础设施会加剧产能过剩,且压低工业用地价格带来的效应更为严重。因此,本文从适度控制债务规模、改善体制激励措施和完善要素定价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构建城投债影响产能过剩的理论基础上,以我国2004-2016年地级市面板数据为样本,本文检验了城投债影响产能过剩的具体效应和相关机制。研究发现:城投债与地区产能过剩之间呈现U型关系;其中城投债对产能过剩的影响在中西部地区、南方地区、大城市和金融危机爆发后更为显著;机制检验表明,地方政府借助城投债压低工业用地价格和投资交通基础设施会加剧产能过剩,且压低工业用地价格带来的效应更为严重。因此,本文从适度控制债务规模、改善体制激励措施和完善要素定价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取2012-2017年在中国A股市场发行债券的非金融企业为样本,探讨了会计文本语调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本文建立了适用于中国金融市场的情感词典,并使用文本挖掘技术量化了管理层语调。研究发现:积极的管理层语调能够显著降低债券信用利差。且分析师关注度越高,管理层语调与债券信用利差之间的负向关系越弱。此外,债券市场对国有性质和低股权集中度企业的管理层语调反应更强烈。本文为会计文本语调与债券定价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微观视角考察了制造业企业杠杆率对生产要素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影响,同时将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短债长用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分析其与杠杆率的交互效应问题。本文以2006—2018年中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制造业企业杠杆率与其生产要素收入分配公平性之间呈显著倒U型关系,当制造业企业杠杆率低于47.92%时,提升杠杆率水平能够优化其生产要素收入分配公平性,反之,继续提升杠杆率水平则会对其生产要素收入分配公平性有恶化作用,且该倒U型关系拐点值因负债期限、来源和要素密集度异质性而不同。相对于商业杠杆率和长期杠杆率,短期杠杆率与企业生产要素收入分配公平性倒U型关系拐点值更大,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杠杆率与生产要素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倒U型关系拐点值大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短债长用与杠杆率形成显著交互效应,对制造业企业杠杆率与生产要素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关系产生调节作用,且劳动与资本要素之间的替代弹性越高,短债长用越能增强杠杆率提升对生产要素收入分配公平性的优化作用。短债长用与杠杆率之间的交互效应仅存在于非国有企业。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我国结构性去杠杆政策的实施具有借鉴意义,为去杠杆背景下...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地级市层面的城投债发行数据和地理网络数据,利用网络博弈分析方法,考察了城投债持续增长的网络效应。研究结果发现,城投债发行规模显著地受到地理网络的影响。城投债增长的地理网络效应以局部平均效应为主,即相邻城市的城投债均值增长会带动本地城投债增长。在同一个省份内部,城投债发行存在互补效应,本地城投债规模随着省内相邻城市城投债总和增加而增长。给定地方政府的城投债发行与相邻城市债务相关且存在局部平均效应,为了控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快速增长,相比于约束个别地方政府行为,中央政府更应该实施群体性的规范来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避免地方政府之间相互攀比,进而降低整体债务快速增长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债券市场角度分析了纳税信用评价对于债券市场参与者的影响,以此来分析纳税信用评价的激励效应与治理效应。具体地,以2015—2019年银行间与交易所企业债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发现:较高纳税评级企业的债券发行成功率较高,同时有着较低的信用利差与较高的信用评级。机制检验发现,较高纳税评级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政府补助与更大的银行信贷规模,继而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并降低企业未来的违约风险,从而体现出一定的激励效应。进一步地,较高的纳税评级降低债券信用利差的作用在大股东持股比例低、不存在基金持债、非四大审计以及业务部门数量多的企业中更加显著,体现出一定的治理效应。纳税评级降低债券信用利差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非国有企业中。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2007—2018年地级市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减税降费与城投债之间的关系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减税降费与城投债之间呈现“U”型非线性关系,即减税降费力度低于平衡点时,减税降费能够抑制城投债规模的扩张,但当减税降费力度高于平衡点时,继续实施减税降费会导致城投债规模的扩大;(2)经济发展水平高、地方财政压力处于中低水平以及金融风险等级低的城市,财政承受能力更强,减税降费与城投债之间“U”型关系的平衡点偏低,减税降费抑制城投债规模扩张的持续时间更长。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优化我国减税降费政策、降低地方债务风险、提高财政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企业债券信用利差宏观决定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Merton(1974)的结构化模型为基础,基于2000年2月至2010年9月的面板数据,对影响我国沪深债市企业债券信用利差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GDP指数和M1发行量对企业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为正,无风险利率和收益率曲线斜率的影响为负。此外,模型的解释力明显随信用级别的降低而提高,且加入非线性变量和前期变量后模型的拟合度大幅提高,说明新模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3.
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行为与LPR改革的成效密切相关。本文构建商业银行差别化利率定价行为指数,分析基于商业银行差别化利率定价行为的LPR改革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商业银行差别化利率定价行为指数与LPR走势相关度最高;(2)在LPR改革进程中,控制风险是提高利率定价水平的关键;(3)商业银行差别化利率定价行为指数的真实值与目标值差别越大,经济水平越处于较低状态,在利率冲击时,各经济指标波动越小。因此,应加强对中小银行利率定价的辅导,适时适度调整转移支付和减税力度,保持存款基准利率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网络爬虫技术和文本识别方法,构建了2012—2017年地方融资平台政治关联数据库,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探究弱化政治关联对城投债发行利差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弱化政治关联能够显著降低城投债发行利差,并且该结果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弱化政治关联主要通过提高投资效率和缓解政策性负担降低城投债发行利差,亦有证据表明地方政府正逐步减少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补贴,但是政策效应存在滞后性。与理论预期相反,弱化政治关联未能显著降低地方融资平台的破产风险,甚至在转型当期降低了地方融资平台的经营绩效。进一步分析发现,政策效应在不同经营行业的地方融资平台、不同财政透明度和政府干预程度的外部环境下存在显著的异质性。本文从实证角度对地方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的政策效应作了初步探索,为防控地方隐性债务风险、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5.
郑立东  程小可 《金融评论》2015,(2):14-27,123
宏观经济及产业环境是影响微观企业财务决策行为及其经济后果的重要因素。基于我国特殊制度情境,本文探讨了经济周期波动、产业空间集聚与制造业上市公司现金持有策略的价值效应。研究发现:(1)总体而言,采取比竞争对手持有更多现金的策略能够产生显著正的价值效应,且这种效应在产业空间集聚度较低的企业中体现得更为明显;(2)当宏观经济发展处于下行通道之时,低集聚企业现金持有策略的价值效应会进一步显著提升;(3)低集聚企业现金持有策略的价值效应会随着竞争对手融资约束程度的加剧而显著增强,且这种效应在经济发展收缩期体现得更为明显;(4)考虑产权性质后发现,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与国有企业相比,低集聚民营企业现金持有策略的价值效应更强。  相似文献   

16.
与国外债券市场的一般规律以及债券定价的标准理论不同,中国企业信用债券市场投资者对有担保的债券反而可能要求更高的收益率溢价。为了解释这一“担保正溢价”的现象,本文提出了“评级包装”这一新的理论假说,即资质差的债券发行企业为了成功发行,会通过提供更多的担保等增信条款为获取高评级创造条件;而投资者意识到担保等条款实际上是企业事前资质较差的一个信号,因此在一定条件下会要求更高的发行信用利差。理论分析表明,当担保正溢价存在时,企业先验质量越差,企业个体违约风险越高,以及担保质量越差时,则担保正溢价越高。基于2009—2020年的交易所信用债样本,一系列实证检验支持上述理论预测,且实证结果具有良好的稳健性。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的证据说明,评级机构尽管并不会完全脱离债券基本面进行评级,但策略性的债券条款设计依然会带来评级膨胀。最后,本文对评级包装的经济后果以及以评级为基准的一系列监管政策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7.
合理利用 可转债融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亢余 《资本市场》2001,(11):43-47
<正> 可转债融资分析与普通公司债券、股票融资方式相比,可转债融资具有四方面的优势: (1)发行公司信用级别要求低、融资成本相对低 Standard & Poor's Bond Guide 90年代初的一期资料(数据如表1)显示,当年美国10家发行可转债的公司中,有4家信用级别属于“垃圾债券”,另外三家刚达投资级BBB;另外,这10家公司可转股债的平均利率为6.975%,而当年美国国库券平均利率为7.5%,一般企业债券比这就更高。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从法律上硬性要求发行企业债券的公司进行信用评级,发行可转换债券就更没有这方面的要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15—2020年我国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了专项债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在明确的限额范围内,专项债对地方经济增长呈“U”型关系,在拐点之前专项债抑制地方经济增长,在拐点之后正向激励经济增长,且市场化程度高有利于专项债激励经济增长。异质性分析表明,专项债对不同层级城市的经济增长效应具有明显异质性,在中心城市,专项债抑制经济增长;而在非中心城市,专项债与地方经济增长呈“U”型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政府财政状况可以解释专项债对不同层级城市经济增长的异质性。从政策操作层面来看,未来要进一步完善非中心城市风险管理机制、提升专项债市场化水平、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推动专项债额度向非中心城市倾斜。  相似文献   

19.
贾康(1996)在“国债适度规模、债种结构与利率匹配”一文中认为,“在一国每一特定时期的特定条件下,必然客观地存在着某种适度债务规模的数量规定性”,由此引发了对中国国债适度规模的讨论。 一、国债规模是否偏大的三种观点 关于中国国债规模大小一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法:一种观点法认为中国国债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偏高,国债规模偏大,需要控制国债规模,防范国债规模风险。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有:朱红梅(1997)、张银政(1997)、陈守东和赵振全(1997)、陈志楣(1998)、《财政赤字与国债研究》课题组  相似文献   

20.
王永钦  吴娴 《经济研究》2019,54(12):86-101
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基于抵押品的创新型货币政策被各国央行广泛运用,但由于缺乏政策反事实分析,其作用机制和政策效果却一直亟待实证检验。本文利用2018年6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扩大中期借贷便利(MLF)担保品范围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和债券市场微观数据,采用三重差分法首次识别了基于抵押品的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和政策效果。研究发现,提高新增担保品债券的抵押率(杠杆率)显著降低了这些债券的平均利差,在二级市场达到63—77个基点,在一级市场达到51个基点,这一效应对于小微债的影响尤为显著;由于抵押品稀缺问题的缓解,银行间市场整体的公司信用类债券及金融债券利差也有所下降。这表明央行可以合理运用基于抵押品的货币政策来降低融资成本,调整金融结构和经济结构,优化配置资源,熨平经济周期,辅助实施政策目标,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