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3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的目标。同时,指出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紧密相关,如何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发了人们对新型城镇化的思考。河北省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为指导,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在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最后应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承载力。  相似文献   

3.
2013年莱芜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始终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动力,做到城乡统筹、规划引领、重点突破、有序推进,着力提升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建设宜居幸福的美好城市。本文通过分析莱芜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现行的体制机制,对莱芜市现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及管理制度做深入理解和剖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4.
戴晓波 《上海房地》2013,(12):37-38
随着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不断纳入城镇的经济活动范围.许多地区的农村与城市边界开始模糊。由于我国实行国家所有和农村集体所有两种性质的土地公有制,以及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二元结构”形式,中国推行新型城镇化,如何在体制和机制上解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城市发展的结合问题,需要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5.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未来的发展重点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时,新型城镇化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方向。而丹东在实施“生态立市,旅游强市”发展战略的同时,也在积极的探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机制,通过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使得丹东真正建设成为大气秀美的城市。  相似文献   

6.
中共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是在“城镇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在新型城镇化视角下,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安清华 《活力》2014,(2):80-80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解决好“三农”问题,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之上的新农村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农业电视节目报道的重点选题。  相似文献   

8.
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信息化建设对于实现新型城镇化追求发展质量和内涵的目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梳理了信息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作用机制,提出要通过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信息化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智慧城市等措施来实现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9.
科学理解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既是新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又是加快实现现代化的理性选择.新型城镇化在经济上实现集约发展,在社会上实现和谐发展,在环境上实现友好发展,在制度上实现一体化管理,在空间结构上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四化”同步发展为导向,以城乡统筹为特征,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平台,促使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得到提升,土地的多重属性得以实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与建设,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模式,夯实城乡一体化的运行体系与和谐社会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保障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整体合力等构想.  相似文献   

10.
如何在"四化同步"中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时代课题。关注"人",关注"人"的需要,以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为统领,协调同步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是时代赋予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乔代富 《企业导报》2013,(4):136-137,222
近年来,安徽城镇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但城镇化总体水平相对滞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功能不完善、城镇化过程中积累的诸多社会矛盾仍然困扰着全省的城镇化进程。新形势下的安徽城镇化对推动安徽跨越崛起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而建立健全城镇化推进工作机制、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则是推进安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孙炜 《东方企业文化》2023,(S2):104-106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为了应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我国提出“两新一重”战略,即加强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展开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分析,聚焦于金融创新问题展开研究,针对当前存在的不足给出具体性措施,希望有助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  相似文献   

13.
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要求形成强有力的区域发展集群,提升城镇化整体发展质量,成为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重要力量。城市群和都市圈是实现集群式发展的核心载体,而交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对于城市群、都市圈融合发展具有引导性、支撑性作用。上海“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综合交通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建成,面对新时代、新要求,需要强化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柯亮 《价值工程》2015,(20):7-9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必经之路,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要义,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主要做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民生民权,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强基础、增动力。本文以地处秦巴山核心区域的陕西安康市为例,分析了安康秦巴山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而分析政府主导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中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探索提出基于安康秦巴山区域就近城镇化建设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5.
正武汉市自2007年正式获批"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按照"规划先导、基础设施先行"和"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的思路,积极探索创新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一、主要做法和成效2008年以来,武汉城市圈不断推进区域发展机制的改革创新,区域一体化进程持续深化。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旅游业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经济增长点。如何将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引入新一轮的城镇化建设中,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旅游业互动融合的发展模式,找到二者的结合点,文章就此提出了相应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但城与乡之间、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大中小城市之间,存在多种阻碍城乡发展与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的都市圈建设呈现较快发展的态势,但城市间交通一体化水平不高、分工协作不够、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严重、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依然突出。现代化都市圈是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既有利于优化人口和经济的空间结构,增进社会福祉,又有利于激活有效投资和潜在消费需求,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本刊特别邀请几位专家学者,就加快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等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以期为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刘立刚 《企业导报》2013,(8):211-211
中原经济区地处我国中心地带,是全国极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为探索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简称"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有利于破解发展难题,形成体制政策新优势,国家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依托传统经济区域建设的经验和国家优惠的政策支持,中原经济区要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开发人力资源优势,加强与其他区域的合作,注重区域联动和一体化发展,形成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相似文献   

19.
2018年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提出,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积极推动新型城市合作,完善区域合作新机制,有利于促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质量迈进.中国传统的城市合作模式以对口支援(帮扶)和扶贫协作为主,体现了“强扶弱”“好帮差”“东部带中西部”的阶段性特征,充分彰显了政治和制度优势.当前,中国区域发展的实践中出现了“毗邻区合作”“蛙跳式对口合作”“新型飞地经济合作”“托管式合作”等多种新型城市合作模式,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区域合作机制与区际利益共享机制,这为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乃至全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现阶段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借鉴与推广新型城市合作模式,通过资源跨区域整合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对于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正处于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的关键发力期。以德国为参照,通过系统总结评价交通运输在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的关键作用,能够为我国切实加强交通运输牵引支撑,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带来重要经验启示。站在新历史起点,我国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面临更加突出的高品质、一体化客货运输和发展枢纽经济的迫切需求,应围绕完善通道和枢纽功能支撑,创新提升现代综合运输服务能级,培育交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的主要方向,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下的交通运输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